《铁规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规则-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金期。第一个黄金期从1945年开始,到1975年结束,由日本钢铁业主导。第二个黄金期从1995年开始,正在由中国主导,在今后的一段时期,钢铁业快速增长的状况还会持续。
  “全球钢铁价格的上涨让钢铁企业享受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高额利润率,然而相对于钢铁价格的上涨,铁矿石的价格却没有得到本应该得到的上涨。铁矿石要求涨价,只不过是钢铁产业链的上下*业一个合理分配利润的行为。”必和必拓要求“利益均沾”。
  由于未能与中国钢铁企业就涨价问题达成谅解,必和必拓在会议当天就决定退出,原定于在当天下午小组会议上的发言也被临时取消了。
  然而就在两天后的4月13日,宝钢集团的网站上开始滚动播放一条最新消息:“经双方充分沟通和友好协商,中国最大钢铁厂宝钢与世界主要铁矿石供应商之一的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就2005年铁矿石价格达成一致:同2004年比,纽曼山粉矿和纽曼山离岸价格分别上涨。”
  这个涨价幅度与宝钢之前公布的与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公司的涨价幅度是一致的。
  中国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对此发表了看法,认为必和必拓放弃了运费加价的要求,使铁矿石价格谈判回归到现有的国际定价机制,这将有利于铁矿石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当天下午,宝钢集团新闻发言人对媒体表示,必和必拓和宝钢共同认识到世界铁矿业和钢铁业是密不可分的关联产业,两大产业协同发展和相互支撑会给双方带来长远的利益。双方经过充分的交流和谈判来协商确定世界铁矿石年度公开价的方法是有效的,同时双方也认为,随着世界钢铁生产格局的改变,随着相关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国际铁矿石公开价的定价机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以进一步体现公平交易的准则。
  这番充满外交辞令的发言给宝钢这次初展拳脚的谈判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
  2005年,中国钢铁企业在进口铁矿石上要比往年多付出200亿~300亿元人民币,这占到2004年钢铁行业全部利润的40%。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日本阴谋论”
谈判虽然以打破必和必拓涨价阴谋的结果告终,但并未能缓解国内钢铁企业的不满情绪。与此同时,对这次铁矿石谈判的各种反思、分析和猜测也开始纷纷出炉,许多人都认为对铁矿石价格涨价的原罪追问不应该停止。
  当时,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秘设了铁矿石涨价的陷阱。
  日本阴谋论的代表作是一篇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文章………《铁矿石涨价,受益的是日本人》,这篇分节连载的文章详细地罗列了大量日本钢铁企业和三大矿业巨头之间复杂的股权关系,文章指出,日本钢铁企业在全球主要的铁矿资源国都拥有可观的权益,并推测日本在一定程度上试图遏制中国发展所需战略资源的获得。
  时任中钢协市场部主任的董志宏也表示,日本钢铁企业与几大铁矿石供应商谈判背后可能存在猫腻,因为此前宝钢在与几大巨头的谈判过程中,对方提出来的上涨幅度也不过50%。对此,中钢协抽调了相关人员对日本与几大铁矿石巨头的谈判情况进行调查。
  不少观察人士都认为,日本企业在给中国企业设套。
  按照国际惯例,在日本和中国作为需求方与三大矿所进行的谈判中,只要任何双方达成谈判结果,这一结果就会被其他各方接受。人们的疑问是:操纵绝对话语权的日本企业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将价格打压到最低位置,为什么日本企业连续两年都爽快地接受了矿企的涨价要求呢?是日本企业太慷慨,还是企业强大到足以不计进口成本?
  日本钢铁企业也要因为铁矿石涨价付出很高的代价。日本钢铁企业每年大约需要亿吨铁矿石和6500万吨煤炭,按照2005年的涨价幅度,日本企业要增加2000多亿日元的开支,煤炭涨价要增加4500亿日元支出,各种原料涨价算下来,日本钢铁行业将增加1万多亿日元的成本,相当于上一年的整个行业的利润总和。
  钢铁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光靠钢铁企业自身消化是不现实的,因此钢铁企业势必要将成本压力传导到钢材价格上去,也会波及钢铁下*业。
  那么,日本为何损人不利己呢?当时有一个说法很流行:这是日本在能源领域里向中国发起的又一起挑战,和前几次纯粹争夺不一样,这一次是价格陷阱,企图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挤压中国钢铁企业的生存空间。
  另外,中国迅速成长为钢铁出口大国也是对日本的威胁。2005年中钢协预计全年钢材出口量将超过1000万吨,势必对日本这个传统的钢铁出口大国地位形成冲击。因此,日本完全有动机打击竞争对手,通过大幅提升钢铁业制造成本,扰乱中国钢铁企业的正常发展。
  汇率风险也为日本人挖陷阱提供了回旋空间。当年由于美元有贬值预期,使得日本钢企与中国钢企对铁矿石涨价的承受能力不一样。具体来说,日元对美元升值,这样日本进口铁矿石的成本并不像实际定价的涨幅那么大,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相对比较稳定,美元的进一步走跌会拉大中国的实际进口成本,中国企业的成本上升速度将超过日本企业。
  这套逻辑让许多人都相信2005年的谈判其实只是日本人上演的一出“苦肉计”。
  在日本阴谋论满天飞的舆论中,也有少数的声音将质疑的矛头指向了宝钢。由于宝钢在海外有相当数量的铁矿石资源,同时通过大幅上调钢价,铁矿石的大幅涨价其实对宝钢不会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相反,成本大幅增加却有可能挤垮一批实力不济的中小钢厂,这样就会腾出更多的市场空间给宝钢这类大型钢铁企业。如此一来,宝钢坚决反对大幅涨价的动力能有多强呢?另外,宝钢与新日铁、几大铁矿石巨头都有十分密切的合作和往来,宝钢是否能完全代表整个中国钢铁行业去争取利益也值得怀疑。
  但是主流的声音还是倾向于指责日本企业的阴谋和三大矿企的逐利贪婪,并没有人追问中国的谈判团队中是否有“内鬼”。
  

必和必拓“弯腰”
两个月前还是咄咄逼人,不惜谈崩了也要坚持涨价,一团和气收场后还暗指不放弃对海运费的诉求;两个月后,突然开始打起公关战,主动向中国钢铁企业示好。除了贪婪逐利外,必和必拓似乎“能屈能伸”,短短两个月间态度大转身。
  2005年6月8日,必和必拓第一次将全球董事会放到了中国召开,董事长安德亲自率领董事会成员飞赴北京。当晚,必和必拓在北京大摆宴席,邀请了中国政府各相关部委、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各大钢铁企业领导。在宴会上,主宾双方谈笑风生、一团和气。完全无法想象两个月前同样的人马曾将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打得惊心动魄。
  安德很高调地宣称:“随着中国日益成为必和必拓产品重要和快速增长的巨大市场,集团董事会成员必须好好了解与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相关的问题,了解我们在中国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在这次中国行中,必和必拓高层还专门赴上海拜访了宝钢集团。在宝山宾馆迎宾厅,宝钢集团总经理徐乐江与必和必拓高层举行了会面,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合作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会晤。
  双方会晤交谈的细节并不为外界所知,但必和必拓一系列主动亲近的姿态已经足以让人侧目。
  必和必拓CEO顾之博透露了中国行的最大动机:中国有望在2005财年度取代日本成为必和必拓最大的客户。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的本财年度,必和必拓对中国的销售额预计增加到32亿~33亿美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4倍多。
  按照必和必拓的规划,将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投资100亿澳元扩充产能以满足中国需求。他们预计,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居民对空调、汽车和住房等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将导致必和必拓对中国出口的销售额快速增长。
  中国填不饱的胃口是吸引必和必拓态度180度大转弯的主要原因。在这次中国行中,安德和顾之博多次给出信号:期待必和必拓能够成为基础原材料的可靠大供应商,以在中国市场增长和发展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此时的钢铁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令不少业内人士对必和必拓前倨后恭的行为有了另一种解读。
  当时的情况是国内外钢铁行业都开始呈现下滑态势。从5月份开始,全球主要钢铁消费市场无一例外地呈现出疲软状况,欧洲一些国家的钢价下跌幅度超过了10%。受到下游需求减弱和上游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双重挤压,许多大型钢厂都选择了减产。
  中国的情况更加糟糕。除了受全球钢铁市场的拖累之外,中国国内新一轮宏观调控组合拳陆续出台,包括取消电价、税收、供地等优惠政策,正式取消钢坯、钢锭等粗钢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尤其是对下游需求大户房地产的一系列调控政策,都使得钢铁需求骤然下降,中国钢厂雪上加霜。
  因此,在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会长邹健看来,必和必拓的主动示好其实是迫不得已,因为必和必拓已经在矿山上进行了上百亿的投资,从建成到成本回收至少需要4~5年,大幅的扩大产能却有可能面临需求萎缩的市场,必和必拓不得不想办法去保住大客户。
  当时,不堪重负的欧洲钢企已经开始向上游矿企主张权利。欧洲阿赛洛就提出要与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和力拓重启2005年的铁矿石长期合同价格谈判,推翻原来的谈判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看到了有利的一面,即中国有可能在铁矿石市场主张更大的话语权。邹建一再强调,2005年是铁矿石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重要历史阶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