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规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规则-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东方集团之所以愿意与米塔尔合作,看中的是米塔尔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而米塔尔原本希望继续增持东方集团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成为东方集团第一大股东之后,将承诺向公司转让目前钢铁行业最尖端的钢板桩生产技术。因此,公司将每年新增100亿元的产值,同时东方集团可以得到米塔尔旗下铁矿每年200万吨的长协矿。这些是唐钢不能给予的。
  而对于唐钢,在一面按政府规划的步调整合重组的同时,也有自己的选择,即和首钢的合作。
  2005年10月,首钢与唐钢成立了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首钢占51%、唐钢占49%,共同投资曹妃甸生产基地。该项目规划为高档板材生产基地,在620亿元的总投资中,40%为两者的自有资金。
  2006年3月,唐钢集团和首钢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规定,双方在铁矿石、焦炭、炼焦用煤及其他大宗原料采购方面实现信息共享,组建硅钢研发、汽车板研发、宽厚板研发等三大产品攻关体系。
  在业内一直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即原任首钢董事长的罗冰生一直希望首钢和唐钢重组,随后罗冰生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甚至已经把首钢和唐钢看做一个整体,各种会议上,把首钢和唐钢简称为“首唐”。按罗冰生的规划,首钢、唐钢联合后应将集团总部和技术开发中心设在北京,利用北京的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实行产、学、研结合。将部分设备逐步搬到唐山,唐山地区则集中发展钢铁产业。
  首钢和唐钢的产品几乎全是普通建筑钢材,双方联合可解决“两钢”之间的重复建设问题,促成合理的产业分工。联合后首钢可以将部分钢铁生产设备逐步迁至唐山,使唐山逐步发展为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同时满足首都对首钢环境治理的特殊要求。
  在南部,邯钢按政府规划的步骤对南部钢铁进行整合,但石钢和邢钢早已有了自己的选择。
  2004年6月,中国香港BNI公司以现金亿多元注入邢钢,从而使邢钢由国有独资退至国有参股(国有股占26%)。2005年11月,中信泰富斥资亿元“入主”石钢。此时,邯宝钢铁公司早已经成立。
  在整合南北两个大钢铁计划受挫的情况下,河北省并不甘心放弃“大钢铁”计划,之后经过1年时间的酝酿,更大胆地整合重组方案在2007年出炉。当年发布的《河北省2007年加快推进钢铁工业整合基本思路》中,由唐钢来整合邯钢,在省内完成“河北省钢铁集团”的构想,被首次提出。
  在河北钢铁的整合计划中,人事安排、整合是第一位的。目前河北钢铁集团新班子成员中王义芳为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刘如军任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王天义为副董事长,李连平为集团董事、副总经理、党委常委。其中,王义芳和王天义分别是原唐钢集团的总经理和董事长,刘如军和李连平则是原邯钢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
  人事先行是吸取了鞍钢合而不并的教训,也是河北钢铁集团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有个典型的例子发生在承钢。承钢现任老总田志平原本是唐钢整合时派到承钢任副总,但在承钢领导层受到排斥,指挥不了;后来唐钢只好把承钢的老总抽调到唐钢集团,提拔田志平任第一把手,情况才有所好转。
  就这样,河北大大小小的国有钢企终于被强行拉到了一起。宝钢从邯宝中被踢了出来,首钢则尴尬地偏居曹妃甸一隅。
  重组后的河北钢铁2008年钢材产量实现3328万吨,已超越宝钢2858万吨(2007年)产能,成为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河北钢铁2008年销售收入1652亿元,利税亿元,利润40亿元。利润不及宝钢股份2008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亿元的一半。2007年,宝钢用不到河北省总产能1/4的钢产量,创造了相当于全省钢铁工业全部的利润。
  对于唐钢和邯钢而言,本来希望联合宝钢和首钢来提升自身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不仅未如其所愿,结果政府却塞给宣钢和承钢两个原本并不愿意整合的对象。
  重组最主要的成功标志是能够产生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不同于宝钢的“择优”重组整合,河北钢铁是政府主导下的“焊大船”行为,承钢、宣钢只会是两个巨大“包袱”。而情况稍为好些的邯钢,对于唐钢而言,也非强强联合。一方面二者地域相距较远,另外,产品有较大部分的重合,二者很难相互促进与帮助。
  但在积极推动重组的力量方面,河北钢铁集团重组的例子被当成了业内的典范。毕竟,在目前盛行的“拉郎配”钢铁企业重组中,还没有哪家企业能够做到河北钢铁集团整合的程度,大多数都还是“貌合神离”。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