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市场中,千千万万个体的行为组成了整个复杂系统。在这个复杂的互相博弈系统里,每个投资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每个投资者和机构对影响市场走势的种种金融消息、经济基本面的看法都有相当的差别,从而导致不同的操作。而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千千万万个体行为组合的合力方向,却形成了有一定规律的市场趋势。这种趋势由于其复杂性而充满了不确定性,时而有序,时而混沌。同时,趋势和个体的行为又会相互发生影响,趋势反映在整体指数或单只股票的涨跌上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个体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比如:随着股票的下跌会进一步导致更多的抛售,而进一步的抛售行为又会加强股票和指数的下跌趋势,所以说股票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这个市场中,谁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对方手中的资金。在这个过程中,谁的资金大,谁就决定了价格的走势,谁就是赢家。所以,只有通过管理好自己的资金才能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去并获得赢利,否则,别无他法。
“股价不可预测和谁的资金雄厚谁是赢家”是资金博弈市场的基本规律。
而正是由于价格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索罗斯将自己的投资思想归纳为简单的三句话:
了解自己的错误;
研究自己的错误;
改正自己的错误。
其中,发现和处理错误是我们要拿出一半以上的时间来做的事情。
许多新手都在追求百发百中的分析预测方法,而往往忽略掉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从而因为一次次“偶然”的错误导致了全军覆灭。高制胜率的预测方法不是不该研究,而是要建立在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之上。
常常看到一些人动不动就满仓,动不动就空仓,这些不理智的行动,往往是源于人类直觉对概率的错觉。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估算一件事件的概率,另外,我们通常会忽略掉小概率事件,而许多事情恰好是毁在小概率事件上。
为什么我们需要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
因为它能让你在犯错误的时候将损失降到最小,在正确的时候实现利润尽可能最大。这里说的最小和最大都是相对的,追求最优的成本是高昂的,我们提倡次优。
任何投机的难点都在于执行。投机讲究知行合一,但人总归是人,是凡夫俗子就有七情六欲,就有贪婪和恐惧,所以知易行难。大部分新手都有共同的特点:该保持希望的时候却满怀恐惧,一有几点利润就担心变成亏损,匆匆卖出;该满怀恐惧的时候偏偏保持希望,明明市场已经转势,就是坚决不止损,死套到底,总幻想着市场有一天又回到原来买入的位置。如果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则很难在市场中待得长久。
在这里我觉得有个普遍的误区,就是——教导我们要“克服人性”。我觉得应该倡导“控制人性”:
第一,人性无法克服。
第二,克服人性和追求利润是相悖的,既然一点儿贪婪也没有,对金钱也没什么欲望,那做股票是为什么?显然这是个悖论。
第三,保持适当的贪婪和恐惧对操作有益无害。
在投机市场里亏损是正常现象,我们不能回避亏损和失败,这些都是每天要轻松面对的事情。
安德烈科斯曾经说过:“投机赚的是痛苦钱。一个人如果无法承受压力,无法坦然地面对亏损或行情震荡的痛苦,那他不适合做投机”。比如,一个人在股票操作上亏损2%就痛苦得睡不着觉,他显然不适合做任何类型的投机。
二、波动博弈理论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1)
谈波动博弈理论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之前,我们首先要温习一下博弈论。
(一)博弈论基本理论
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正式发展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1928年冯?诺伊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地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谈到博弈论就不能忽略博弈论天才纳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直至《博弈圣经》的出现,《博弈圣经》与原有博弈论书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独创了国正论、国正双赢理论和粒子行为论,书中博弈取胜的文化理论统一了人类的博弈占优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让博弈理论终于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具体操作,让普通大众通过研习,成为真正的博弈高手。因此,《博弈圣经》中的博弈理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娱乐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可应用性,并且对于个人的工作、生活也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学科。
博弈论是两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目标的理论。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博弈可以分析自己与对手的利弊关系,从而确立自己在博弈中的优势,因此有不少博弈理论,可以帮助对弈者分析局势,从而采取相应策略,最终达到取胜的目的。
博弈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同时选择或两人不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行动。对双方来说,都容易形成混沌的行为重组,由于规则的严密与精细,任何人因时间问题、资金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致使在多次均衡后直到不明不白地造成大输,参与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的大部分都是这种人。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有行动的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在动态博弈中,参与人中先行动的一方称决策人,根据初择样本的选取标准进行认定,然后对样本行为特性进行分类,确定决策人的每一次背景信息特性。用人人十分关心的行为概率常数进行求解,这就明显地看出优势的大小和概率分布。动态和静态博弈本身就是一个国,也会出现均衡,博弈的最终结果都是国大于正。
根据参与者能否形成约束性的协议,以便集体行动,博弈可分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纳什等博弈论专家研究得更多的是非合作性博弈。
所谓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谈判达成协议或形成联盟,其结果对联盟方均有利;而非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在行动选择时无法达成约束性的协议。人们分工与交换的经济活动就是合作性的博弈,而囚徒困境以及公共资源悲剧都是非合作性的博弈。
二、波动博弈理论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2)
博弈又分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静态博弈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参与者行动的采取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的人不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采取的是什么行动。
动态博弈指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采取行动的人可以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所采取的行动。
从知识的拥有程度来看,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信息是博弈论中重要的内容。完全信息博弈指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有“完全的了解”,否则是不完全信息博弈。严格地讲,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是博弈中所有参与者的“公共知识”的博弈。对于不完全信息博弈,参与者所做的是努力使自己的期望支付或期望效用最大化。
竞争就是博弈,经济学是博弈,博弈是经济学。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博弈圣经》中写到: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按照2005年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Robert Aumann教授的说法,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局中人'player')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在如此迭代考虑情形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strategy)。
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国内的以及国际的)、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
博弈要素:
(1)决策人:在博弈中率先作出决策的一方,这一方往往依据自身的感受、经验和表面状态优先采取一种有方向性的行动。
(2)对抗者:在博弈二人对局中行动滞后的那个人,与决策人要作出基本反面的决定,并且他的动作是滞后的、默认的、被动的,但最终占优。他的策略可能依赖于决策人劣势的策略选择,占去空间特性,因此对抗是唯一占优的方式,实为领导人的阶段性终结行为。
(3)局中人(players):在一场竞赛或博弈中,每一个有决策权的参与者成为一个局中人。只有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现象称为“两人博弈”,而多于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称为 “多人博弈”。
(4)策略(strategi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