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行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棋行天下-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南京空调大战在5月份进入了白热化状态。苏宁继前4个月投入广告费后,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广告轰炸,并公开向八大商场宣战:计划经济统一价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想搞对抗,但也不怕对抗。在目前,哪一家也不可能垄断市场。以大压小不可取,也行不通。 

媒体跟着火上浇油,小舢板挑战联合舰队,有勇气! 

拓展会很愤怒,打广告警示:将对某些所谓的空专营单位,停止批发! 

5月19日,广东省一生产空调的厂家在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当主持人提到苏宁交电公司的名字时,八大商场代表立即起身,放下材料袋,集体退场。 

隔日,八大商场之一的某商场负责人对记者说:“打价格战,对我们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每家拿出50万就是400万,搞集中倾销,很多企业都会被打垮。” 

我说过,我不怎么喜欢大商场的那种官商习气,但这位负责人的话却并非没有道理,苏宁和八大商场打价格战,没多久就把空调价格打到微利,卖一台空调扣去税收才赚几十元,眼看着再打下去大家都得伤筋动骨。 

所以,格力不参加这场战事,静观其变。 

约一个月后,南京空调大战戏剧性地突然告一段落——随着酷暑的临近,空调脱货了。跟着,大、中型商场、大、中型批发公司包括苏宁,空调器售价悄然回升,残留低价牌子亦是有价无货,满城转一圈,可以清楚地看到,市场无形之手,已把价码调得个个都差不多了。 

7月份,格力上电视露了一下脸:在江苏省统计局暨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江苏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江苏“93名优家用空调系列联赛中,格力紧跟华宝之后登上排名榜——500家用户以10分制打分,对格力空调的制冷效果程度超过9分,对售后服务认为满意和较满意超过90%。后来虽然类似的联赛评比越来越多,渐渐变得不新鲜了,评比结果也有水分。但那会儿却不一样,尤其半年前,南京人对格力听都没听说过,此事对提高格力的知名度就很有些用处了,《江苏经济报》称赞格力空调后来居上。我开心地打电话给五交化及格力的零售商们,向他们表示感谢。能让经销商们赚到钱的格力,使我们的广告词变得十分贴切:格力空调,创造良机。 

1993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空调大战虽然困为空调机的脱销而告一段落。这年夏天,由于南京的天气格外热,所有牌子的空调都脱销了。 

就在空调最旺销的时候,我却遇到了一段令人很不愉快的小插曲。正是由于这个小插曲,使我意识到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除了产品质量、营销策略外,内部管理是多么重要的一环。如果这一环脱了节,将会影响到整个市场的动作。 

事件的起因是我和江苏苏宁交电公司因为货源而大吵了一架。 

那天,我在办事处正忙得不可开交,苏宁的人来电话找我。你为什么卡我的货?电话里的人一张口就是咄咄逼人的口气。 

我云里雾里地问:“谁卡你的货了?” 

敢做就要敢当!他们都说是你在厂里让人卡我的货。 

他们是谁?我甩了一下头,问:“你是在哪里进的货?” 

格力电器驻南京第二办事处。 

什么?第二办事处?格力在南京的固定办事处是我不久前设的,格力电器有限公司在各省区设立固定办事处,便是从这一年开始的,(此前,虽然没有固定办事处,但格力业务员中有一些会在自己的分区设仓库存货,不过无论是在安徽还是在江苏,我都没有设,主要是觉得这样一来要分神花钱去照管,不如直接存在经销商的仓库里合算。)我只设了一个办事处呀,格力几时在南京又有一个办事处呢? 

可能是我的疑问使来电人语气缓和了下来,他说:“你现在给我们发货吧,只要给发货,就不和你计较那么多了。” 

我跟他亮了底牌:你去五交货拿吧,他们是格力的总代理。 

怎么个拿法,什么价钱? 

我把价格表给他们传真过去,没想到苏宁方面的火气又上来了:“怎能么搞的?你们格力怎么一点不守合约?我们不去五交化拿,只跟你要货。! 

天气热,工作紧,大家脾气都好不到哪里去,我也不耐烦了,跟对方在电话里吵了起来,越吵火越大。直吼道:“你们跟谁签的合约,就去找谁!” 

一放下电话,我就感到眼前火星乱撞,抓起茶杯灌了一通,心想苏宁真不讲理,怎么就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呢?(说起来也是不打不成交,几年后,苏宁成了我们在江苏的经销商之一。此是后话。)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抓起电话就打回了珠海总部。公司也不明白,表示要查一下,但还没等到公司查,苏宁的人已带合约直奔珠海了。 

原来,是那个苏南地区的业务员看到格力在南京打出名气来了,悄悄地跟来省会开了个店,将产品倒流回省会卖,且先发货后付款,按公司供应价加3个百分点,安装费按70%来结算。可能是苏宁公司货要的多,他周转不过来,苏宁又打听到格力驻南京业务员是我,于是吵上门来了。 

这个人,真是。江苏几十个地级市,人口全国最密,宁沪线上的苏锡常等无一不是富裕的地方,他还要来抢南京市场,这不是自乱阵脚吧?拿着企业的产品做无本生意,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而且,这多麻烦呀,公司在南京有总代理,他在南京卖出货也不能由南京的商家给他开支票;进货也得从苏南绕个弯,否则就会被公司发现。 

其实,那位业务员在苏南也没能做出大成绩,1993年度,他销售1000万还不到(跟去年相比,算进步不小)但80%是在南京卖掉的,我光在南京就卖掉了3650万元。加上安徽市场的业绩,这个年度我的销售额近5000万,仍是格力排名第一的业务员。 

但这件事的影响太坏了,事关格力在江苏的信誉问题。 

就在这年年底,公司将苏南业务员炒掉了,并由此而制定了一套纪律,以约束各地业务员的行为。 

1993年秋,格力改造第一期工程竣工,特别请了我们的销售大户江苏五交化的钱总去。钱总拿着金剪刀,和包括北京来的一位轻工部副部长等一起为格力剪采,场面相当热闹,许多新闻媒体的记者都来了。 

我很兴奋,这意味着我今后的舞台可能更广阔。 

1993年,我在南京的销售额达到3650万,整个市场的销售额接近5000万。从这一年开始,江苏市场的被动局面被彻底打开了,格力在一个空白的市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华东地区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这一年,南京市场给我最深的启示就是当我们遇到最大困难、最大阻力的时候,当市场希望我们作出改变与之相适应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怎么办?这些启示使我在1994年的品牌大战中能冷静处世,以不变应万变,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 攻占南京) 
在那场惊心动魄的空调大战中,在一片降价的争吵中,朱总向躺在病床上的我征求意见。我拖着一个生病的身体跑遍了南京市场,调查、了解后答复说:”不能降,降价是头痛医脚!”我独持己见,顶住压力,将”宝”押在了天气变化上。此役之后,格力在江苏市场全面打开,成为空调界”三足鼎立”中的一足。 
1994年度,我把安徽交出来,专门做江苏市场。对此 ,有人说我傻。因为安徽市场是我经过千辛万苦才打开的,放弃它等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拱手让于他人。但我并不这样想,从局部考虑,由于江苏比较富裕,市场潜力比安徽要大得多;从全局、从公司的整个前景考虑,格力空调要想在全国打响品牌,若白白放弃市场太可惜了。我有能力、有信心、也有经验把江苏市场的工作做好,而且,比安徽的工作做得更好。 
我做好了思想准备,拿出初到安徽的那我份信心,准备在江苏市场上大干一番。然而,由于此时空调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已经明朗,残酷的品牌争不可避免,一场在中国市场上从未有过的空调大战在等着我。 
1994年春节一过,江苏的气候怪怪的,长江流域的梅雨季特别长。虽然江苏轻重工业、农业都相当发达,是做空调好地方,但是低温阴雨的天气一路下来,整个4月(空调经销旺季的第一个月)基本上没开过市。 
我一边紧锣密鼓地做着空调销售旺季前的准备工作,一边焦急地期盼着炎夏的到来。不仅是我,几乎所有的空调厂商家都在翘首等待,等待…… 
每天的心情都如阴雨的天气一样烦闷不安。 
正在这个关头,我又因为一场意外车祸而躺在医院里了。 
作为业务员,我的工作之一是帮助代理商开拓二级市场,把格力产品出去。每天都在东奔西跑,而反馈回来的消息没一件让我开心。因为厂家竞争激烈,阴雨连绵又令空调成了真正的”冷货”,大型的百货商场拿起架子来了,厂家想把空调摆进去零售,得先交30至40万元的”入场费”。这简直是拿刀子宰人!跟五交化商量后,我们决定把眼光主要放在做家电的专业商店和专业空调经销商方面。格力后来进大商场少,80%走专业经销商的专卖店,伏笔就是由此埋下的。 
话说1994年4月下旬的一天,五交化汪总约好和我一起去苏北煤城徐州。一早我就起来了,在约定的地点等候。8点多种,正是上班的高峰期,大街上人流车流汇成滚滚洪流。我因为心里有事,一不留神,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撞倒在地。 
当下,我感到腿部一阵钻心的疼痛。骑自行车的小伙子把我扶起来,一个劲儿地道歉:”对不起,我要不要扶您到医院看看?” 
在这节骨眼上,我怎么能跟他去医院?我也不是个娇生惯养的人,经常在外面跑,磕磕撞撞总在所难免。于是,我责怪了对方几句,就放他走了。 
这时汪总的车也来了,我揉着腿,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汪总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