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大后回忆童年时最幸福的记忆是什么时,多数的回答居然都是小时侯骑在爸爸脖子上逛动物园的情景。另外男孩子小的时候身体内有很多的能量,爸爸应该每天抽点时间和孩子“打打架”帮助孩子释放掉多余的能量。孩子玩累了,晚上就睡得香,睡得香,就能长大个,身体就能健壮。
多和爸爸相处能够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科学研究证实:爸爸较多地与孩子交往,能日益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成就动机和自信心。心理学家麦克。闵尼指出: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比那些一周以内接触不到父亲6小时的孩子,智商更高。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父亲对女孩子的影响力要大于对男孩子的影响力,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女孩,数学成绩则更佳。而且爸爸还是孩子闲暇时间的游戏伙伴,也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很多益智游戏,孩子更愿意和爸爸一起玩,因为那样玩的更过瘾。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男孩的成功80%与父亲有关。
第13节,
爸爸参与孩子的活动,有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和完善
家庭是孩子自幼学习角色观念、形成角色意识、模仿角色行为的重要场所。子女最初是在家里模仿父母,进而模仿其他男人和女人的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性别意识。如果“父亲”角色缺失,那么男孩子会缺乏角色认同感和男性特征,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及目标的持久性,会形成男性女性化倾向,适应环境的能力差,难以适应男性的独立生活,男孩中途辍学率、犯罪率都较一般孩子高。而女孩子如果很少和父亲接触,一方面会因为家中男性角色的缺失,而特别渴望与男性接触,出现早恋现象,另一方面会因为对男性的陌生感,而在成年后在与男xing茭往时,出现焦虑、恐惧、羞怯和无所适从等表现。即便结婚,婚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性更大。
父爱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
大家是否意识到这样一种现象,强势的母亲带出的儿子往往比较弱势,而这样的儿子往往又会找个像母亲一样强势的妻子,但这个男人往往HOID不住这两个强势女人,家里有时会矛盾重重。但强势的父亲带出的儿子却依旧强势。因为母亲多是命令式的,而且面面俱到,这容易让儿子变得唯唯诺诺,不敢担当。但独立、自信、宽容、坚强、果敢这些属于男人的品质,是会通过父亲和孩子的接触,有声无息的传递给孩子,影响着孩子。我曾经的一个同事,他特别喜欢大自然、特别喜欢户外运动,每个假期孩子跟着他不是在山上,就是在海里。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喜欢和各种动物打交道,家里养了鸟、猫、兔子、蜗牛等不下10种动物,这个孩子开口说的第一个英文单词不是apple,而是mosquitoe(蚊子),儿子特别勇敢,特别大无畏,大无畏这个词在形容当今的男孩子时已经不多见了,这个男孩儿为什么这么勇敢,因为长期受父亲的影响。勇敢、坚强这些品质,不是你此刻要他勇敢他就能勇敢的,它一定是个长期影响的结果。
和爸爸相处时间多的孩子心胸更宽广
首先爸爸的社交圈子相对比较广,让孩子能够见多识广。其次爸爸的豁达会让孩子学到宽以待人。记得我要出嫁的前一天,妈妈的叮咛是,去婆家可千万别受气啊,要是受了委屈就回来啊。可爸爸却说,记得待公婆要比待自己的父母还要好啊。爸爸临别时的这句话,让我终身受益,二十年多年来我和公婆一直相处得很好。婚后幸福的家庭生活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一个父亲的睿智和豁达。
而在没有爸爸的家庭中,孩子长大后情绪会比较冲动,情绪变化教激烈,缺乏自我控制,人格会相对偏执,对问题的看法不会那么全面、理性。
第14节,
综上所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有报道说从小和父亲玩大的孩子,长大后的社会地位90%会高于父亲。
所以说亲爱的爸爸,快快出现吧,快快担当起你应该担当的那份责任和义务,你的孩子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更加优秀和完美。
3、家教要兼容,婆媳要互帮
很多重视家庭教育的人都知道家庭教育要意见统一;这样孩子不容易钻空子。但是家教统一这件事是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情,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做不到。因为夫妻双方也好,两代人也罢,他们都会固执己见。因为男人和女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老人和年轻人过往的经历也是不同的,所以站在各自的角度、时代去考量,他们所持的教育理念也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就父母双方而言;男女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因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好比家里装修;女人一般喜欢白色的、玻璃的、通透的;男人喜欢深色的、实木的、有厚重感的。家装尚且如此,更何况教育呢。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问题上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父亲喜欢“放养”、顺其自然,母亲喜欢以教育为目的的教育,并且要有结果。这是父母之间的差异。
再说两代人之间,由于时代的不同,因而两代人之间教育理念会产生很大分歧。如今的老人一般都是40、50后,他们从小接受的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或者说是儒家教育,而年轻一代接受的是现代的、或西方的蒙式教育,所以在教育理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你能说哪一个就一定是最好的吗?不能。因为教育具有时代性,并且所有的教育都是因人而异的。如果你硬要把两种不同的意见统一在一起的话;很可能会弄巧成拙,反而出现对立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并合理接纳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分歧,避免这种分歧的恶化,因为家庭教育一旦对立;受害最大的一定是孩子。在家庭教育这个问题上,我个人的意见是家教能统一最好,统一不了,不必强求;不能统一,我们可以兼容,我们可以求同存异,事实证明兼容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更全面、更多元。
父母教育的兼容,可以让孩子更多元化
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严母慈父;母亲往往要求孩子生活要规律;学习要努力;成绩要优秀;而父亲一般都不苛求孩子;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高兴就好;他喜欢怎样就怎样吧。于是父母之间就产生了分歧。并且很多母亲偏执的认为自己最懂教育;并且无时无刻都在关注孩子的成长;而做父亲的一点教育的义务都不尽;就知道和孩子玩;自己贪玩;还把孩子给带坏了;最终母亲决定剥夺父亲教育孩子的权力。孩子每天都和妈妈在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孩子真的就天天向上了吗?就发展得那么全面了吗?我看也未必。
第15节,
一日;我听了一个广播;广播里提到的做法让我顿时眼前一亮。广播里说孩子周一至周五由妈妈带;周末由爸爸带。我认为这真的是个很好的建议。周一至周五孩子在妈妈的管教下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学习、礼貌的习惯。周末孩子跟着爸爸美美地睡个懒觉,到公园里去撒个欢,打个滚,体验一把身体与泥土的接触,尝试一下男人之间肉体的搏击,然后吃个羊肉串,去个大排档。周末的时间是可以换个活法的。吃多了营养餐,偶尔可以吃个肯德基,看多了大师名剧,偶尔可以看看动画片,听多了古典音乐,偶尔也要唱唱流行歌曲。大家都知道健康食品对保护孩子的脾胃有好处,大师名剧对培养孩子的气质起作用,古典音乐对提升孩子的性灵有意义,可是,您知道吗?偶尔的小小放纵,会让孩子更开心,偶尔的些许俗气会让孩子更生动、更真性情。所以我们不要消极的看待父、母亲教育的不一致,因为多数家庭都是不一致的,有分歧是正常的,只有积极的把不一致兼容起来,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试图理解父亲的想法
我经常听到妈妈们这样的抱怨:“我们生下宝宝以后我让老公看育儿书他根本不屑一顾!”“他完全不懂教育新理念,我根本没法和他交流!”妈妈们要知道并非只有读过育儿书的人,才懂得如何爱孩子,就象并非只有学过心理学的人,才有良好的心态一样,有的人根本不知道心理学为何物,却整天乐呵呵,遇事都想的开。很多爸爸虽然没读过很多育儿书,但是或许因此而没有了妈妈因知识而起的困惑和焦虑,反而更有一种天然浑厚的父爱情怀。
在这点上;我自己就深有感触。今天我之所以选择做家庭教育研究;是因为我曾经遇到了一个和我的教育观念大相径庭的人;那就是我的先生。我们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背景;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也截然相反;我主张严家教;有规矩;他主张溺爱,“放养”,所以从孩子一出生,两种不同的声音就开始碰撞,争吵。
于丹说过:一个真正智慧的人是知人的人,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你是否可以沉静下来,沿着他人生命的纹路去感悟他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喜怒哀乐和最终的愿望。
有一天我吵累了,吵烦了,就静下心来仔细地揣摩他为什么会这样想问题呢?他为什么会这么宠孩子呢?于是我试着沿着先生从小到大的成长轨迹去找寻这种想法形成的本源,并试图理解其存在的意义。因为任何事物、观点只要它存在,就有它存在的道理和原因。先生从小就是被“放养”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名牌大学,并且事业有成,所以他觉得“放养”很好。他曾经对我说:“我父母什么都没给我,但是他们给了我自由。”正是这种自由让他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很多男人是不擅长讲道理的,女人不要奢望男人会把他认为的育儿理念象几何证明题一样“因为”“所以”地一一解析给你,不会的。这需要我们当妈妈的慢慢悟。有时并非人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