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学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妈妈学堂-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理念象几何证明题一样“因为”“所以”地一一解析给你,不会的。这需要我们当妈妈的慢慢悟。有时并非人家不对;而是你看不到自己生命未曾触及过的、体验过的那部分,所以无法理解。因此当一个人对生活的体验越丰富的时候,对他人的理解也会越深入,对问题的看法才会越全面、越透彻。
第16节,
    当我明白这个道理后,我吸纳了先生观点中的精华部分,整合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也就有了今天的《家教要兼容不要对立》、《爸爸你在哪里》这样的话题。在如今的“妈妈学堂”和“妈妈下午茶”里,当妈妈们向我讲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除了给予他们感同身受的理解外,还让他们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正如一株盆栽,你是想让它整齐、美观、上得台面,而你先生,或许更想让它自由、舒展、接近太阳。妈妈们常说,对呀,邵老师,我以前怎么从来没这样想过,我一直坚信我的教育是对的。我想今天的我是因为当初的不同引发了思考,因为思考而带来了接纳,因为接纳而产生了中和,因为中和而得到了升华。所以不要害怕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教育理念。它真的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让我们学会成长,学会整合;它可以让我们变的更完整。任何事情不要只讲对与错,而要在乎它是否有生命力,任何人也不要要求一定要多完美,而是要尽量完整。如果当初我先生和我观念一致的话,我们教育出的孩子一定是个本分的乖乖女,但社会是多元的,乖乖女有时是无法应对的,所以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未尝不是件好事。

    当家庭教育出现分歧,如果我们做妈妈的采用对立态度的话,往往不能及时解决矛盾,反而只会让矛盾激化。有的妈妈说;我凭什么要听他;他根本就不对;那我告诉你;就凭你更想让这个家庭和谐;更想让孩子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长;这样的回答够了吗?

    2。别让孩子落下“心病”

    据统计;中国有许多多动症孩子;自闭症孩子,大人们带孩子去看病吃药;药吃下去很多;却不见疗效,为什么?因为大多数孩子的多动症、自闭症是心理问题造成的;而心理问题是大多是由于爱的缺失和不良的成长环境造成的;如果你不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吃多少药都没有用的。看问题要追本溯源,心病还要心药医。

    现如今,我们的妈妈往往不惜余力地研究怎样科学地喂养孩子,怎样提高孩子的智商,但他们却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从小生活在气氛紧张的“缺陷家庭”中的孩子,智商一般较低,而且存在不少心理问题;而生活在和睦家庭中的孩子,心智都比较健康。我们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里包括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但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习惯您可能忽略了;那就是——仁爱、宽容的习惯。

    所以,面对不同的声音,首先要学会包容和接纳。这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妥协,而是在理解分析之后对自己和对方的理念做出理智的取舍,使双方所保留的部分达到完美的融合。同时,父母之间的这种包容和大度也会在无意中影响着孩子的品格塑造,让我们的孩子知道生活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生活中除了黑和白以外还有灰色地带,而过于较真儿也会造成孩子的偏执人格。
第17节,
    两代人教育的兼容,让孩子拥有温馨的成长环境

    有一位妈妈对我说邵老师您快点开个祖母课堂吧,我们经常来听妈妈学堂,看各种家教书,教育理念越来越先进,可是和婆婆的冲突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发现老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对的地方,说吧,怕婆婆不高兴,不说吧又怕误了孩子,真不知该怎么办?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从几方面入手。

    1。带好孩子是你的事

    我们要摆清主次关系,在带孩子的问题上你是主,她是次。孩子带的不好,是你的事,不是她的事。

    老人帮你带孩子有时会有种补偿心理。年轻的时候忙工作无暇照看孩子,对自己的孩子心存愧疚,现在退休有时间了就该责无旁贷地帮助孩子来带孩子。这是老人的好意;我们要心领。但是作为晚辈,我们不能认为老人就该帮我们带孩子;孩子是你的;你是孩子的父母;如果你没有准备好;你有权力不要孩子;但是你一旦要了孩子;你就没有权力说我不抚养他,养育孩子是你的责任和义务。现在有种奇怪的现象,尤其年轻的父母们总觉得不生小孩有点对不住老人,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毕竟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了算是给老人有了个交代,完成了任务,生完就把孩子扔给老人,自己该干嘛干嘛,好象这孩子跟他们没什么太大关系,人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他对孩子就不会那么上心了,因为人只有认为对自己重要的事情才会认真去做。一定记住孩子是你的,在他十八岁以前你要对他负责任。

    我见过有的孩子青春期出问题了,父母前来咨询,结果一问才知道,孩子十五岁以前就没和父母一起住过,一直就和爷爷住,即使孩子现在出问题了,父母居然也不愿意把孩子接到身边,说不习惯住在一起了。他们拼命地给孩子花钱,包括给孩子做心理治疗,他们想用钱来买自己的心安,但这种心安是买不来的,这种父母真的很自私,而他们的这种自私一定会付出代价的。所以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搞清主次关系,不要本末倒置,让老人来替你承担你该承担的责任。

    2。别对老人要求太高

    不要和老人太计较。当婆媳因教育孩子意见不同、闹矛盾时,要知道有时相互较劲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态度。

    对于那些不是很有原则性的生活细节、行为习惯,如果老人家改不了,那就试着接受吧。如果坚持要让婆婆做出改变,也切忌“强攻”,以退为进更为妥当。试想当你面对婆婆据理力争、毫不相让时,如果婆婆是个有城府的人,即便表面上不计较,也会使你们的婆媳关系产生明显的隔阂;而如果婆婆性格刚强,那么一场唇枪舌战自然不可避免,在你的咄咄相逼之下,她作为长辈的那种尊严和气势奋然而生,其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但如果你大度一些,对长辈那些尚不触犯原则的问题欣然接受,同时又一如既往地尊敬她时,老人反而会自觉惭愧,悄悄地不失颜面地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因为你的态度让她接受了你这个人,和你保持了良好的关系,那么她就会接受你提的任何建议了。但遗憾的是很多妈妈做不到。
第18节,
    这里我要提到著名作家毕淑敏,她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她说她儿子小的时候也是婆婆带,每周末儿子回来,她都要求孩子去洗手间上厕所,儿子也能做到,可是一回到奶奶家,儿子就在尿盆里尿尿,而且滋的哪儿都是,她开始也想和婆婆说,不要那么惯孩子,后来她想通了,说有一句话叫隔辈疼,为什么,其实是人上了年纪后对很多事情的态度变得更宽容了。

    我们常说老人带孩子的最大问题就是溺爱,而老人恰恰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年轻人对孩子没有耐心。

    前几天我在麦当劳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妈妈带着儿子和儿子的姥姥一起来吃麦当劳。吃饭时她让儿子先吃汉堡,再喝奶昔,孩子不听,非要先喝奶昔。妈妈说,不行,必须先吃汉堡,孩子硬是先喝了奶昔,妈妈一气之下打了孩子,孩子大哭,在一旁的姥姥看着心疼,就说孩子喝一口就喝一口吧。结果妈妈顿时把矛头指向姥姥:“这孩子都是被你惯坏的,以后还怎么带呀!”声音之大,语气之重引起了周围所有人的围观。我想好的饮食习惯固然重要,但你对老人的态度就不怕被孩子今后效仿和继承吗?有一天孩子或许已经记不得你因为什么事情和姥姥吵架,但你和姥姥吵架的情景他会记忆深刻。

    我个人认为老人惯了孩子,没必要当着孩子的面去说老人,然后又当着老人的面去训斥孩子。这样老人、孩子都不高兴。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和孩子单独在一起,把自己良好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孩子就行了,在一个家庭里没有比和睦更重要的。不要误以为婆婆带的孩子就不喜欢妈妈,于是对老人、甚至对老人带的孩子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心理。试想哪个孩子不喜欢和年轻的、漂亮的、有活力的人在一起呀,孩子一定是喜欢妈妈的。可是如果孩子平时见不到你,一看见你,你不是训他,就是吼他,孩子肯定对你退避三舍。所以管教孩子的前提是要让孩子喜欢你,接受你。当孩子接受你,认可你后,他也会慢慢接受你的教育。

    在婆媳的问题上,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认为婆婆就是天才的教育家,天生的营养师。她带的好是应该的,她带不好,就是她的失职。有些道理、方法她不懂、她不会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孩子是你的,她只是好心来帮忙,不要对婆婆要求太高。

    3。爱奶奶的妈妈更受孩子尊敬

    最后一点就是爱孩子是一个人本能,爱老人是一种道德修养

    我们常说一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都会本能地爱自己的下一代,可是我们几乎都不能做到用爱孩子的五分之一来关注我们的老人,爱老人需要的是修养。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母亲大声的斥责自己的母亲把儿子给磕着了,然后蹲下身子万般疼爱地抚摸着孩子的伤口,站在一旁年迈的母亲伤心地叹了口气说:哎,当年我也是这么疼你的。好悲凉的故事啊!这样的人有何资格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又能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呢?年轻人在为人父母之后应该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儿时的影子,从你对孩子的付出去领悟父母对你的付出,从而更好的去理解和感恩父母。百善孝为先,之所以为先,就是因为它是做人的根本,不懂孝,一切礼义廉耻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