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是双语学校,部分课程是法语授课,部分是英语,这种双语学校大多是集中在巴黎,有EABJM、EAB、INT‘L SCHOOL、LYCEE、ST GEVMARN等。
考虑到安琪、安东在巴黎的游学时间只有一年,如果只在一个完全法文的环境中学习,而忽略孩子的适应能力、情绪孤独等心理因素,很可能造成相反的后果,欲速则不达。更何况孩子们是带着抵触的情绪来到巴黎,这样一来只能适得其反。心态最重要,孩子们开心,学习才能跟上去。为了让孩子们能最大程度地学习法文,而又不因为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学习压力,我们决定让安琪、安东进一家法国国际双语学校学习。
在确定大致目标后,我还专程利用一次去巴黎开会的机会,对EABJM与EAB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完之后,我们比较倾向于EABJM学校。EABJM学校坐落在巴黎第15区,这里是巴黎最好区域之一,靠近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学校附近的国际组织也不少,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学校的学生构成非常国际化,大部分学生来源于社会中上阶层。这所学校的数学、生物、体育、绘画等课程用法语教学,物理则用英语,另有英文课,所以聚集了很多当地的孩子。
为了申请入学,我们会见了学校有关方面好几位负责人。EABJM招生办主任的面试很严格,问题问得很详细,包括我们的小孩为什么出生在北京,长在蒙特利尔等非常私人的问题。这位主任还告诉我们;要被该校录取,还需要两年学校成绩单和智力测试成绩。
成绩单这个还是好办,智力测试?这还真是第一次碰到,上学竟然需要做智力测验?是不是担心我的安琪、安东是傻孩子啊?我有点纳闷。但是学校说如果不能提供孩子的智力检测报告(IQ Test),就不予考虑录取。没有办法,正所谓国有国法,校有校规,毕竟孩子上学是第一等大事,难道咱们孩子害怕小小的IQ测试?
我们立刻飞回加拿大,开始打听哪里可以测验WISC(就是智商测验成绩,即IQ)。几经周折,我们了解到有一种机构可以测试小孩子IQ,以确定孩子们在哪一方面能力较强,便于将来报考大学选择合适的专业。我们找到这家机构组织,将我们的特殊情况做了解释,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同意将为安琪、安东优先做测试。
在了解了孩子们的家庭背景与基本情况之后,安琪、安东被助理带入房间进行测验。在孩子们测试的近两个小时里,我们在外厅有如热锅上的蚂蚁,觉得考了这么久,是不是孩子们不会做题目啊?我最后按捺不住,去询问工作人员是不是出了什么状况。工作人员笑了:“时间长就是表明小孩们题答得好,他们有兴趣继续做题。有的小孩做不到一半就做不下去了,只得早完事,离开考场。”我一听,不由得也笑自己刚刚心太虚了,居然对孩子的基本信心都没了。其实我们安排安琪安东去法国读书也算是冒险,花费了这么多时间、精力,心里自然有些担忧。
安琪、安东测试的成绩都很理想。我们把成绩发给EABJM,当天就收到了该校招生办主任的EMALI确认录取。在进行了一系列琐碎的长期签证办理手续后,我先到巴黎在学校附近开始找房子,开始了安琪、安东的巴黎留学之旅。
第二章 游学夏令营乃学生必不可少的补充
对学生来说,每年的寒暑假如何利用,显得极为重要。是参加各种补习班?还是参加各类夏(冬)令营?或者做些别的什么?成为摆在很多家长和学生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多年在海内外拼搏的经验告诉我:现代社会对社会成员最根本的要求是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一纸文凭!成为一个能自立于社会的身心健康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我认为,青少年阶段的教育目标就是要教会孩子学会健身,学会接触大自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理财,学会交往,学会心理调节,让他们今后能自立于社会。由于在学期内忙于功课,对绝大多数国内中小学生来说,利用假期参加各类夏(冬)令营学习课本以外的各种知识,锻炼各种实际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北美社会也特别注重通过野外生活和营地训练来锻炼孩子的独立人格。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杰奎琳的第二任丈夫是世界船王奥纳西斯,尽管她名扬天下,富可敌国,但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约翰日后成为一个花花公子。为此,当约翰11岁时,她把儿子送到了英国的德雷克岛“挑战者营地”去受训,学习驾驶帆船、独木舟、练习爬山,锻炼他刚毅果断的独立人格。13岁时,她又送他到缅因州的一个孤岛上去学习独立生活的勇气和技能。小约翰在没有食物,只有一加仑水、二盒火柴和一本在野外如何谋生的书的情况下在孤岛上艰难生存了20天。每次约翰的学校放暑假时,杰奎琳都把儿子送去参加“国家户外学校”的70天训练。这种种的磨练使约翰从一个羞怯、自卑、优柔寡断、依附性强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自信潇洒、求索向上、理智节制的青年。
所以,我带他们参加各种夏令营,是因为希望我的安琪、安东将来也是优秀独立的青年!
。 想看书来
学会独立:六岁离家当“营”员(1)
为了从小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我总是尽可能让孩子离家参加各种夏(冬)令营。我还在加拿大工作时,安琪安东最早参加夏令营是在加拿大。
加拿大夏令营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个性鲜明:不论时间长短,每个夏令营都有自己的营歌、营旗甚至营徽。每个夏令营都有自己的主题,手工、体育、美术、电脑、音乐等等。时间上有半天、全天及住宿的,便于家长和孩子选择适合的夏令营参加。
安琪小时候在温哥华参加的夏令营基本上都是语言类的,以集体游戏为主,观光、联谊为辅,主要帮助营员在游戏和其他活动中,提高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安琪在同类夏令营中有着不同的感受。
安琪第一次参加夏令营是在1996年的7月,那时候她还不到6周岁,到温哥华也不过一年零两个月。她的英语口语不太好,见人也不敢多说话,显得很腼腆。我们让她参加那次夏令营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让她更多地与当地小朋友交流,促进她英语水平提高,另一方面,也锻炼她独立生活的能力。
离家那天,安琪一脸不情愿。报名的营员中没有一个华裔小孩,安琪甚至以此为由拒绝参加。到了营地后,一有机会就给家里打电话,哭着说想家。我们在电话这头也不好受,毕竟这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特别是孩子她妈,心疼得差点流泪。家里有人唱红脸,就要有人唱白脸,只能我这个做爸爸的要“狠”点儿:人生在世,什么事情都有第一次,不可能都等万事俱备了才去做。孩子一时的感受很重要,让孩子经受锻炼更重要,绝不能过于溺爱,也不能因噎废食。
对孩子的教育,中国有很多范例。著名学者严复在给年幼离家求学的四子的家书中写道:“儿年齿甚稚,初次离所亲以入社会,吾与汝母,极悬念,不但起居饮食,知儿必将觉苦而已。惟是男儿志在四方,世故学问皆为学问,不得不令儿早离膝下,往后阅历一番,盖不徒堂课科学,为今当务之急也。与你共勉。”我把它翻译成一句话,就是:该放手时就放手!
夏令营为期十天,老师特地交待第五天为家长“探望日”,其他时间不欢迎家长探营。可开营的第二天,就有五六个家长违规去看小孩,第三天晚上增加到十多个……为此,夏令营办公室门口贴着告示,重申了关于“探望日”的有关规定。值班人员也反复说:“家长们都要挤破校门了。我们是夏令营,又不是监狱,怎么大家这么不放心呢?”
第五天我们去看安琪时,车在学校门口堵了近一个小时,长长的车队排得跟巨龙似的。我们跟着大队的家长往宿舍楼走,好不容易在宿舍找到了安琪。小家伙一见了我们小脸上就开了花,几乎是飞着扑到了妈妈怀里。“这几天怎么样?”孩子母亲话音刚落,安琪豆大的眼泪就滚了出来,用粉嘟嘟的小手拉着我的耳朵“坏爸爸,坏爸爸”地咕唧。“人家家长每天都来看他们,你们怎么今天才来?你们是不是不想要我了?”看着安琪红红的眼睛,我料定这几天夜里她都是哭过来的。
学会独立:六岁离家当“营”员(2)
不过,这十天的哭鼻子还是换回了一定的成果。安琪开始敢于主动和人说话了,不再怯生;自理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回家后也不像以前那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了。
事实上,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家庭教育中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问题。我们时常可以从报刊上看到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青少年教育专家卢勤曾带着几十个城里的孩子到齐齐哈尔市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开展夏令营活动。第一天早上吃早餐时发鸡蛋,一个二年级的小姑娘眼巴巴地盯着一个煮熟的鸡蛋,不知怎么下手。一问才知道,每天早上都是妈妈给她把鸡蛋剥好了,因此她只见过“白的、软软的鸡蛋”,不知道“黄的、有硬皮的”也是鸡蛋。家长的过度溺爱不仅使孩子在生活上变得无能,而且也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无能。因为一直处于中心地位的孩子有很强的自负心理,在与人交流时不懂得尊重别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在一个集体中也难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相反,那些早早学会独立的孩子,在生活能力及适应环境方面就强得多。
有个叫郭颖的中国孩子在小学毕业后被父母送往美国,她发现,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的孩子很有主见,而中国的孩子事事都要与老师、同学商量。在美国,一个孩子生病了,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