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修订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修订版)-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国民党军呢?
  直到16日下午74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民党军83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地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蒙蔽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民党军的影子了。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国民党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他也的确死守了近3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3天,不说远处的国民党军磨磨蹭蹭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里)的“战友”83师与25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击孟良崮全歼74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74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7000余人。最后,解放军浩浩荡荡从容撤走。
  2。 民主集中制强化组织能力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的本质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这种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应用。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首先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发挥党员的积极性。毛泽东说:“处在伟大斗争面前的中国共产党,要求整个党的领导机关,全党的党员和干部,高度地发挥其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所谓发挥积极性,必须具体地表现在领导机关、干部和党员的创造能力,负责精神,工作的活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批评缺点,以及对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爱护观点出发的监督作用。没有这些,所谓积极性就是空的。而这些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党内缺乏民主生活,发挥积极性的目的就不能达到。大批能干人才的创造,也只有在民主生活中才有可能。”
  有了民主,还要有集中,且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保证全党行动的一致,保证党的决定能够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毛泽东说:“一部分同志,只看见局部利益,不看见全体利益,他们总是不适当地特别强调他们自己所管的局部工作,总希望使全体利益去服从他们的局部利益。他们不懂得党的民主集中制,他们不知道共产党不但要民主,尤其要集中。” 集中的重要体现就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党的利益,全局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局部的利益要服从全局的利益,当个人的意见和党的、局部的意见与全局的意见发生冲突时,如果自己错了,就迅速改正,如果自己的意见对了,也应该服从党的决定,对自己的意见暂时保留,个人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但组织决定了就要服从。
  1930年,当时主持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的是李立三。共产主义运动流行“左”倾病,而李立三又是中###内“左”的代表。他以发烫的头脑,写出了发烫的文字,对当时的形势和政治任务作了这样的判断:“新的革命高潮已经逼近我们面前”,“暴动的时候到了”,“在全国革命高潮之下,革命可以在一省或几个重要省区取得胜利。”在这种判断的前提下,李立三制定了一个让毛泽东攻南昌,彭德怀取长沙,然后会师武汉,在湖北一省首先取得革命胜利的“宏伟计划”。然而,毛泽东知道,以弱小的红军去攻打敌人力量强大的南昌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李立三是他的上级,按照“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毛泽东必须执行来自中共中央的命令。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思想建设铸造组织之魂(15)
为了尽量减少攻打城市所带来的损失,在执行上级决议的前提下,毛泽东作了一些灵活性的变动。1930年7月11日,毛泽东摆出了向南昌进军的架势,24日毛泽东率部攻击清江县樟树镇,歼敌两个营,26日攻击离南昌不远的高安县。7月30日,毛泽东攻击南昌近郊新建县的西山,8月1日他派罗炳辉率两个纵队隔江向南昌城乒乒乓乓放了一通枪,南昌城里一阵紧张,正欲调集军队反击,毛泽东的部队早已经朝奉新、安义县转移了。就这样,毛泽东在执行了上级决议的同时,又减少了执行错误决定的损失,可以说是灵活运用“民主集中制”的典范。
  党在创建之初就接受了列宁提出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陈独秀提交“一大”讨论的一个党纲就明确指出“共产党应该是民主集中制”。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明确宣布承认第三国际的加入条件,即“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1927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改章程决案中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但是,在长期的时间里,民主集中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直到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才逐步地解决了党的组织路线问题。
  ###同志总结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十六字方针,从本质上揭示了党内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
  “集体领导”,是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党原则。
  “民主集中”,是实行集体领导的关键和保证,贯穿于集体领导的全过程,反映了民主与集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个别酝酿”,是实施集体领导、充分调动党组织和党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方法,是发扬民主、统一思想、科学决策的必要途径。
  “会议决定”,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的重要程序,反映了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严肃性。“十六字”方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党委工作的基本规则。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如果运用到企业中,它对应着现代企业的流程和制度,但它又不完全是一种僵化的流程和制度体系,它是企业的流程和制度,以及授权与控制的完美结合,它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民主制度之美。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表达民主集中制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
  一方面它体现着民主,能够充分发挥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广开言路,所以民主集中制并非“一人之治”,它体现的是一种集体决策。另一方面,它也并非脱离集中讲民主,避免了出现议而不决,导致分散主义、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
  近些年来,不断有许多的中国员工在从外企中逃离,他们觉得在外企工作很“压抑”。为什么会觉得“压抑”呢?
  因为这些外企有着近乎完美的流程和制度,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只需要像机械般地运转就行了,结果他们创造的天性和个人成长的路途都被堵死了。
  虽然在大的国际企业集团,是靠近乎完美的流程和制度管理人,其实也还是存在着“人治”的,只是“人治”的影响因素要小一些罢了,这种“人治”已经小到可以不谈授权与控制,单凭流程和制度办事,就可以将事情办得很好了。
  我们要说,小的刚起步的企业主要是人治,甚至就是老板的“一人之治”,而中等的发展中的企业,主要是通过授权与控制的“人治”来进行管理,这是完全符合规律的。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单纯的“人治”会存在缺陷,单纯的“法制”也很难完美,所以离开国家或组织的具体情形来谈“人治”和“法制”,这种谈论会显得毫无意义,也无法分出优劣。
  那些大的国家或组织多以“法制”为主,因为以古代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实施“人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君主或首领要足够的贤明,二是他的决策要一贯的正确。这往往是无法保证的,因此法制代替人治就成为必然。
  而在小的部落或团体中,“人治”比“法制”更有效率,实施的成本更小,因此人治就成了这些小的部落或团体的一种管理方式。

第三章  思想建设铸造组织之魂(16)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既能通过民主的集体的决策,保证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又能通过集中达到最终形成结论。因此,它是“法制”与“人治”的最佳结合。
  在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都是采取“人治”的方式,而许多的经典学院派学者都在分析“草根浙商”现象,分析的结果令他们大惑不解:
  他们首先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这些“草根浙商”十之七八是农民出身,而且很多都没有上过大学。
  他们还注意到,在初创和起步时,这些“草根浙商”既没有所谓的完美战略和流程,甚至也未定好企业发展的远大愿景和目标。
  而恰恰是这些企业,却成为了中国最为优秀的民营企业,有的甚至还“活”得很健康,“活”得很潇洒,其原因到底何在?
  我们以上述原理来分析,可以很好地找到破解这一困惑的密钥。在一个组织系统中,战略和流程做到近乎极致的完美,恰恰可能导致整个体制的僵化,并因此而束缚了手脚。而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当危机来临时,由于不能快速机动地做出反应,这样的企业必定会遭受灭顶之灾,并因此而步入消亡。
  尤其在企业的起步阶段,这些企业的承载能力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更加需要的是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如果盲目地追随世界500强这样的成熟企业去追求完美的战略和流程,最为可能的结果,会是更快地促使其消亡。
  因此,即使是再强大的组织或企业集团,除了较为完美的流程和制度外,也还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3。  组织的核心是制度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