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即使是再强大的组织或企业集团,除了较为完美的流程和制度外,也还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3。 组织的核心是制度建设
中西方文化和管理的不同,在西方社会强调的是组织概念,是一种集体管理方式,如果企业主缺位并不会影响组织的效率,即使企业主缺位,这样的企业组织也会虚化出一位领导式的人物,以接替缺位的管理者,在不久以后,还会很快推选出一位新的管理者,这也可以部分解释西方职业经理人产生的原因。
在中国的很多企业组织中,公司的资产就是企业主的资产,无论企业组织如何变动,企业主的地位是稳固不能动的。中国企业主还往往独自冲锋陷阵,其他人员只是追随者,在这样的企业组织中创造的是一种“个人效率”,而并非是一种“组织效率”,这种做法恰与西方企业的做法相反。
就如前面所述,个体的效率的简单加整经常无法得出组织配合所产生出的高效业绩。这也是中国企业很难做大做强的部分原因。中国各类企业中人浮于事、职能混乱,不强调配合,而只顾单打独斗的场面很多。这就导致了在同等行业产品、同等技术设备、同等生产规模的企业组织中,中国企业的规模总是比西方企业规模大得多。
如今中国的企业,如果不懂得尊重组织,不懂得尊重制度,不懂得放弃个人统治观,那么,实现企业组织的“基业长青”,就会成为奢望和泡影。
鞍钢宪法是人们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对企业进行管理时一个较为熟知的例子。鞍钢(鞍山钢铁公司的简称)是一个具有多年历史的老企业,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恢复和建立起来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特殊关注,它也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和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鞍钢不但担起了共和国钢铁工业的半壁江山,而且还建立了在当时较为先进、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
1950年2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下发了《关于国营企业全面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决定》,鞍钢随之陆续建立了保障生产经营顺利运行的规章制度,如生产调度、人事考勤、经济核算、班组管理、产品标准、质量检验等,使企业开始走上了专业化管理的轨道。从1953年起,鞍钢有步骤地加强了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经济核算和责任制。仅就技术管理而言,1953年到1955年间,鞍钢共制定和修改技术标准243种,技术规程417种,建立与健全了各项技术规程和质量监督工作。
那个时期,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革命这一环。庐山会议后的继续“跃进”使国民经济陷入了困境,也迫使毛泽东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问题。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较深入地探讨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的管理问题。他认为,“私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出自《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 135页。)比较明确地形成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思想。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思想建设铸造组织之魂(17)
恰在此时,即1960年3月11日,中共鞍山市委经辽宁省委向党中央递交了一份《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毛泽东对报告“越看越高兴”,并于当月22日,挥笔在中央转发这份报告上批示了近700字的按语,全文如下:
上海局,各协作区委员会,各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中央一级各部委、各党组:
鞍山市委这个报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兴,不觉得文字长,再长一点也愿意看,因为这个报告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事实,有道理,很吸引人。鞍钢是全国第一个最大的企业,职工十多万,过去他们认为这个企业是现代化的了,用不着再有所谓的技术革命,更反对大搞群众运动,反对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方针,反对政治挂帅,只信任少数人冷冷清清的去干,许多人主张一长制,反对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他们认为“马钢宪法”(苏联一个大钢厂的一套权威性的办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以前的情形,这是第一阶段。一九五九年为第二阶段,人们开始想问题,开始相信群众运动,开始怀疑一长制,开始怀疑马钢宪法。一九五九年七月庐山会议时期,中央收到他们的一个好报告,主张大跃进,主张反右倾,鼓干劲,并且提出了一个可以实行的高指标。中央看了这个报告极为高兴,曾经将此报告批发各同志看,各同志立即用电话发给各省、市、区,帮助了当时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现在(一九六○年三月)的这个报告,更加进步,不是马钢宪法那一套,而是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这是第三个阶段。现在把这个报告转发给你们,并请你们转发所属大企业和中等企业,转发一切大中城市的市委,当然也可以转发地委和城市,并且当作一个学习文件,让干部学习一遍,启发他们的脑筋,想一想自己的事情,在一九六○年一个整年内,有领导地,一环接一环、一浪接一浪地实行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城乡经济技术革命运动。”
暂时搁下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从比较务实的角度,或者说从企业的管理制度,来理解鞍钢宪法的基本精神。时隔一月后,由刘少奇亲自批示而推出的被称为“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的成都量具刃具厂的管理经验,为鞍钢宪法的主要内容作了统一说明,公开确立了“两参一改三结合”在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中的“宪法”地位。
1960年8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共成都量具刃具厂委员会写的《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一文和刘少奇为此所写的编者按。文章主要介绍了成都量具刃具厂是如何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的。编者按则强调:“凡是条件已经具备的厂矿企业,应当推广成都量具刃具厂的经验,条件尚未具备的厂矿企业,则应积极创造条件,以便在不久以后也能推广。”
6月27日,中共中央工业部发出了《关于组织企业干部学习“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的通知》。通知说:“……成都量具刃具厂执行和发展‘两参一改三结合’管理制度的经验,是近两年来我国在企业中贯彻执行党所确定的企业领导制度和管理制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典型总结……成都量具刃具厂的经验总结,也就是‘鞍钢宪法’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所形成的领导和管理社会主义的宪法。”
至此,鞍钢宪法在国营企业中的“宪法”地位已经确定,鞍钢宪法的内容也已经通过中共中央工业部文件的形式,被概括为“两参一改三结合”。
毛泽东推出的鞍钢宪法是站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企业发展模式的角度,论述了我国工业企业的指导原则、领导体制和管理原则;随之出台的《工业七十条(草案)》则是一部系统的企业管理章程,它虽然也讲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问题,但它的主要内容是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等企业管理方面的具体问题。从这一点出发,可以得出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和制度化”的结论。
4。 组织形式随任务而变化
根据现代组织设计理论,组织是由文化、结构、程序所构成的一个三脚凳,拿掉其中一只脚,整个凳子就倒了。所谓组织结构,就是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组织任务得以分解、组合与协调的职权框架体系,即横向的部门联系与纵向的层次关系。组织规模、组织性质不同,组织结构也不同。
第三章 思想建设铸造组织之魂(18)
钻石之所以比石墨坚硬,比石墨值钱,关键是其结构不同。同样,组织结构也是决定组织效率的前提。建立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当我们使用层级制度这个记号时,通常指监督和控制结构。
按照组织在任务分解、组合及协调方面的构造特点的不同,可以将组织结构划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机械式组织,一种是适应性组织。
机械式组织模式追求的是高稳定的运行效率,采用窄管理幅度、多层次的高耸式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相应较为僵化。适应性组织建立的是一种有机的组织模式,追求的是动态适应性的运行效率,它取代了过去的官僚组织,简化了过度复杂的管理形式,组织结构相应较为松散、灵活性强。
适应性组织的思维方式有三个特征:
①以客户为中心:即每个人都关注如何将关键的产品和服务传送给组织外部的群体和组织。其中包括组织内部的其他部门以及组织外的群体,例如管理团队、供应商、合作伙伴或用户。
②以过程为中心:在适应性组织中,过程变得更加关键。这并不是说目标就不如以前那么重要了,而仅仅意味着过程相对而言更重要些。它要求积极地管理和改进实施过程,为过程中的相邻要素服务。
③权责性:个人应该对组织的成果负责,而不是组织对个人的成果负责。在适应性组织当中,个人将为集体组织的业绩表现承担责任。“这不是我的工作”将被“这是我们的工作”取而代之。
在适应性组织的行为方式上,还要求能灵敏、快速地做出反应,要主动展开行动,而不是等待别人来催促。这就意味着要不断地主动寻求各种机会来改善组织,而不是迫于他人的要求。
比如,在建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