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思想贵在提炼重在建设
9。 培育精神弘扬力量
10。 跳动着的精神乐章
第四章 组织建设实现共同愿景
1。 纪律性催生战斗力
2。 民主集中制强化组织能力
3。 组织的核心是制度建设
4。 组织形式随任务而变化
5。 组织程序不能忽视
6。 通过文化、制度和训练提高战斗力
7。 变革永葆组织活力
8。 精兵简政提升组织效率
第五章 作风建设展示组织精神
1。 改造我们的学习
2。 作风建设要坚持学用哲学
3。 学风是态度问题
4。 首要是理论联系实际
联系群众力量无穷
批评与自我批评鞭策组织成长
5。 艰苦奋斗与自力更生相辅相成
6。 反腐倡廉事关组织的生死存亡
第四篇 干部是组织建设的关键
第六章 干部管理方向第一
1。 干部问题是战略问题
2。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3。 党管人才是历史经验,解决方向问题
4。 把握人才的时代性
5。 注重领导干部的培养和成长
6。 注重社会锻炼
7。 注重干校培训
8。 量才使用放手使用
9。 注重组织对干部的爱护
10。 注重组织对干部的激励
11。 突出强调修养标准
12。 注意化解内部矛盾
第五篇 领导是引领发展的核心
第七章 领导在于领路与决策
1。 最大功能在于领路
2。 本质在指挥若定
3。 核心职责在于出主意
4。 基础在于调查研究
5。 具备超凡的预见力
6。 精神力量不可忽视
7。 班子建设事关未来
第八章 领导思维和艺术并重
1。 从个人魅力到集体智慧
2。 协调关系有效沟通
3。 注意激发榜样的力量
4。 创造条件提供平台
第六篇 控制强化组织战斗力
第九章 透过竞争强化组织战斗力
1。 竞争不是空手套,首要强调实力
2。 竞争强调贴近终端
3。 竞争强调战略正确性
4。 竞争要定准核心竞争力
5。 竞争要知己知彼
6。 竞争要有团队精神
7。 竞争依赖战斗骨干
8。 竞争需要人才复制
第七篇 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
第十章 自主创新永续红色管理
1。 创新是战略制高点
2。 创新是成长的最佳方式
3。 创新是反复试错的过程
4。 创新是保持先进性的要求
5。 领导者必须解放思想
6。 总结时代经验的是指导思想
7。 组织章程必须与时俱进
8。 尊重首创鼓励变革
9。 在学习中创新
10。 红色管理的实质就是自主创新
附录一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第一章 纲领是基于伟大使命的愿景(1)
红色管理要则一:纲领的启迪
1。 真正的希望来自新的火种
2。 摒弃过去就必须展示未来
3。 定名须蕴涵动人的诉求
4。 努力与实际相切合才会具备实力
5。 努力与方向相吻合才能展示魅力
6。 形成普遍利益来反对特殊利益
7。 线段与射线同样重要
8。 咬定青山不放松
9。 有理想就不会被同化
西方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管理大师德鲁克通过研究通用汽车公司,撰写了《公司的概念》一书。在这本书中,德鲁克第一次提出了现代管理意义上“组织”的概念,并奠定了组织学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管理问题成为当今社会讨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经过多少次的迷茫和反复之后,人们终于找到了管理的核心问题:组织问题。
我们发现,当我们盲目引进西方的管理理念,在中国进行移植再造的时候,我们对于管理的基本问题还没有解决。正如当年中国共产党引进马克思主义一样,任何外来的先进思想都需要与中国的土壤和阳光结合,才能开花结果。
按照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是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是为了符合逻辑,管理的着眼点在于目标,而不在于过程。纵观中国近100年以来的历史,按照管理学上的组织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最大的、最有生命力的组织。如果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算,作为一个组织,中国共产党已有87年的历史,从管理的角度看,这是空前绝后的。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组织机构,可以做到这一点:组织兴旺发达,组织成员近7000万之众,依然保持着先进性和适应力,并成为执政党组织。
这就是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管理的初衷。
所以,当我们以虔诚的姿态向西方学习的时候,我们其实忘记了中国管理史上一个最大的MBA案例就在我们身边。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是最成功的融合中西方先进理念并获得成功的一个组织,是最具有标杆意义的一个管理案例。
从组织的形式上看,无论是从组织的结构、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等哪个方面考察,中国共产党都完全具备了现代组织学的一切要素。而这个组织生存80多年仍然生机勃勃,逾益彰显出活力,其中蕴含的管理之道,一定是科学的、先进的,研究这些管理之道将对今天的我们具有重大启示意义。另外,从结果上看,中国共产党在自身的系统化建设、自我更新、永续经营上,呈现出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已经自觉地完成了对自己的组织之道、管理之道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讨,如果我们不把这些管理大义挖掘出来,无论是对党和组织,还是对整个社会,都会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让我们回归历史、实现未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尝试构建红色管理的基本框架。
如果从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应该从何入手呢?
“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源。本源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幸则与本源略近,不幸则背道而驰。”
“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只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而枝叶扶疏,不宜妄论短长,占去日力。”
“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者,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比如大纛一张,万夫走集,雷电一震,阴噎皆闻,则沛乎不可御矣。”
这是《毛泽东早期文稿》的几段话,在隔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依旧新鲜而明亮。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后来领导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他领导着全国人民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彻底推翻了一个旧世界,开创了一个新世界。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纲领是基于伟大使命的愿景(2)
他的后人们秉承他的思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功,使中华民族昂首挺立在世界的东方。
如今,我们正面对着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商业社会。当中西方管理思想相互融合、发生碰撞的时候,我们开始讨论一些有关组织管理的问题,我们一直相信:八十多年前建立的那个政党,它才是最好的管理老师。80年的辉煌与成就,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当我们只能在书页里面找到毛泽东年轻的声音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智慧。这个伟大的领导、他所领导的伟大的组织以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思想体系,在当时,到底是怎样发动了中国亿万民众,怎样激发他们前所未有的豪情和干劲、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并最终取得了彻底胜利的?
其实,在他的早期文稿里,我们就可以见其端倪。所谓“大本大源”,实际上就是一个政党,乃至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这个根本到底是什么呢?
毛泽东所探究的“大本大源”,后来在马克思主义中找到了答案。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它足以担此重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础和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许诺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它许诺了一个现代化国家,许诺了一个这样的理想的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于是,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这个理想光芒的照耀下,变得神圣而可敬,变得热情而奋进。如此,“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
笔者一直在想什么才是组织的“大本大源”问题,如何能使我们的组织成为一个有理想的组织?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的“大本大源”也必然是能“动企业之心”的一种力量和思想,当然也可能是一幅图景。一切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有一个基础,都有其赖以成长的条件。就如同一棵树之所以枝繁叶茂,是因为有阳光、土壤和水分等。使事物勃勃向上的必然是其内在的生机,而不是它表面上的枝繁叶茂。企业成长的根本力量就来源于企业的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观念。
从管理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成功的组织,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组织,是一个基业长青的组织。任何伟大的成就背后都有着真理的支撑,我们只要找到那个真理,我们就可以在我们自己的事业里面认清自己的道路。
这个真理是什么呢? 就是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