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个项目,李书福投资了1万元。虽然这些钱大部分来自生意不错的照相馆,但李书福还是义无返顾地把照相馆关了门。“这个到现在别人还做不了。”李书福至今对这个生财之道感觉良好。
1984年的一天,李书福的皮鞋破了,下雨的时候漏水,他想找家鞋厂订做一双又便宜又牢实的。他找到一家鞋厂,见4个工人却在做异型铁片,与人一聊,他发现这玩意儿比自己来钱多了。他几乎当场决定,自己也能而且也要开个类似的厂。心里有了底,高兴得鞋子也忘了订做。
于是,年仅21岁的李书福凭着筹集到的一万多元钱,租了五间旧房子,与人合伙办起了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不久,李书福做出了一个更大决定———生产电冰箱。在1985年前后,民营经济还没有获得正式承认,电冰箱这种国家统一配售商品,不可能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生产。
1986年,李书福在自己研发、生产出电冰箱关键零部件蒸发器后,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北极花电冰箱。“到1989年5月,冰箱销售额已达4000多万元,并与青岛红星厂合作,为红星厂生产冰箱、冰柜。”有老员工这样介绍。
北极花冰箱当时已成为国内冰箱行业的名牌产品。1989年,李书福这个26岁的北极花冰箱厂厂长,已经是一个实足的千万富翁。
电冰箱厂为李书福赚到了非常大的利润,可以说是他事业的起步,然而,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北极花”自然列不上去,要求关门。李书福气得有点想哭:我生产商品,不走私不贩毒、不受贿不贪污,犯了哪门子的冲,不准我生产!
但哭也没用。他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关门。还了银行贷款,交了税收,发了员工最后一月工资,垂头丧气地关门了。
这时,李书福竟跑到深圳大学去过大学瘾!读了几个月经济管理,才发现这大学读来是活受罪、受活罪,该学的学不到,不该学的要背一箩筐,又浪费青春,又浪费钱财。在寝室里,他睡在小床铺上,又谋划做生意了。
这帮自修生要么有来头、要么有钱。几个人想把这寝室装修一下。于是5个人一起上街买材料,东摸摸、西问问,在装潢材料市场上逛。这逛着问着,走在最后的那个小个子青年、千万富翁李书福,发现这行业很赚钱。因为那些玩意儿全是从外国进口的。他又想干这个行业了。回到寝室,几个人讨论起这个产业来,越说越激动……
李书福:驶入“快车道”的秘笈(4)
从深圳念完书回到台州后,李书福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重整旗鼓。这时的李书福敏锐地意识到,摩托车行业将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的行业,投资于此肯定会有收获。可是进军摩托车行业,国家政策这一道关口必须跨过。怎么办?李书福决定亲自到国家机械部去一趟。
李书福满怀期望地跑到国家机械部。接待他的负责人冷冰冰地、一脸疑惑地看着他说:“你要生产摩托车?你有多少钱?你有技术吗?”面对不信任的询问,一脸窘相、站在屋子中央的李书福壮着胆说自己有5000万元,技术可以请国外专家。但实际上他只有200万元。最后的答复是“不行”,这位负责人还让他回去好好看看国家的产业政策。
碰了一鼻子灰,年轻气盛的李书福无奈地回到台州。生产摩托车的希望落空了,李书福没有气馁,他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经过调查,李书福感到在深圳时曾想到的装潢材料行业,特别是镀铝装饰板材市场前景广阔,全国已有的2家生产厂,产品质量不理想,他果断决策,迅速出击,立即拍板上马。
1991年,李书福开始了建材的生产,这次选择可以说是他事业腾飞的起点。李书福这样回忆道:“建材是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去建材市场买建材发现的,我发现这个材料里面隐藏着很大的利润空间,这就是商机,那我们就要生产这个产品。中国第一张镁铝曲板就是这样出来的。后来我们生产铝塑板,也是全国第一张铝塑板的生产厂。”
就在这时,海南的房地产热引起了他的注意,但是这次投资却让李书福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一年的时间就让他损失了五六千万元,然而,倔强的他并不服输:“我不相信这是失败,我慢慢还会发展起来的,失败是成功的基础。”
李书福的事业算是小有成就了,可那个生产摩托车的梦却依然藏在他的心灵深处。他决定做摩托,可他“没有生产权”。李书福现在比以前狡猾一些了,他决定弄“私生子”。他找到临海一家摩托车厂,签了个字面上叫“协作生产”的协议,当然,缴了一笔钱。说穿了:什么协不协作,就是买到了生产权。
造装饰板与造摩托车,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很显然,这是一次从零开始的转产。1992年,李书福的浙江吉利摩托车厂终于在历尽艰辛之后成立了。所谓“吉利”,就是“大吉大利”!
万事开头难。在摩托车制造的起始阶段,困难接踵而至,其中最紧要的是要找到对摩托车发动机制造特别懂行的技术人员,否则,制造摩托车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
李书福绞尽脑汁,八方觅将。他几乎将整个黄岩县与发动机有点沾边的企业翻了个遍,终于得知八一机械厂有一位年近50,从名牌学府出来,一直从事发动机设计研究工作的余挺。于是,李书福立即登门请将。
现任吉利华普发动机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余挺回忆说:“董事长找我促膝谈心,邀请我加盟吉利,他提出的宏大愿景让我吃惊,真让我有英雄相见恨晚的感觉!”
就这样,在余挺领衔下,吉利的摩托车之战很快拉开序幕。依然是夜以继日,夙兴夜寐,废寝忘食;依然是试制、失败、再试制……产品一面世,便受到市场的热烈响应,用李书福的话来说就是:“简直卖疯了!”
也许是摩托车市场的狂热震撼了某些企业家,于是,他们蜂拥而上,都想从这个硕大的蛋糕中切一大块。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到1994年,全国摩托车厂林立,市场疲软。李书福的吉利受到严重冲击,产量和利润都大幅下降。在这群雄并起、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李书福冷静地思考、分析着,他发现没有一家摩托车厂生产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对,就生产这种摩托车。”他敏锐地抓住这一市场切入点,投入大笔资金,组织了一支精干队伍日夜奋战。
不久,李书福终于开发出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这种摩托车一投入市场,就引起了轰动。订单如雪花般向吉利飞来。李书福说:“我们开发的是全中国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当然,这个过程有些也是老天决定的,但是你自己不努力,也绝不可能成功。在危机中,李书福终于找到了一条康庄大道,带领吉利飞速前奔。到1998年,吉利集团摩托车产量达35万辆,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
李书福:驶入“快车道”的秘笈(5)
这是一匹生机勃勃的黑马,它的一跃而出,彻底打破了国有企业垄断摩托车制造业的格局,引发了以后长达十数年的摩托车生产狂潮!
借腹生子?草莽英雄?创富历程
1994年,当吉利踏板式摩托车还如火如荼之时,李书福做出更惊人的决策:造汽车。当他向当地计经委领导表达这个念头时,立刻受到警告:国务院24号令明确指出不再批准轿车项目。这对李书福无异于当头一棒:“门”进不去,一切都是白搭。但是他很执著,一定要圆造车梦。
这个时候,有人提醒他造“4个轮子”的汽车与造“两个轮子”的摩托不可同日而语。他为了打破神话,故意说出一句狠话,“造汽车有什么神秘的?不就是4个轮子、两张沙发,加上1个铁壳嘛!”有人说吉利造车无异于跳楼,他来了一句,“那就给我们一次跳楼的机会。”
1997年,他来了个“借腹生子”。出差蜀中,在饭局上听闻四川有一所监狱下属汽车厂即将倒闭,李书福闻言大喜过望。饭吃了一半,立即驱车前往那监狱,找到监狱长,又找到司法局领导,商谈一下来个私人与国营股份制合作。眼看要关门的厂来了救星自然欣喜,几顿饭一吃搞定了。双方签了个合股产汽车协议,成立了个四川省吉利汽车制造厂。李书福买到了监狱下属汽车厂30%的股份,也买到了汽车生产权。
当年秋天,李书福带着公司几位同事去上海一家汽配公司采购汽车零部件。出面接待他们的是该公司的总工程师。当这位老先生了解到吉利采购汽配想造中档轿车、造车的资金仅有区区5亿元时,站起身一声不吭向洗手间方向走去,没有再露面。坐了冷板凳的李书福后来才明白,老先生不与他们见面,是认为他们的想法太不切合实际。
当初李书福雄心勃勃,狂言要造“中国的奔驰”。李书福一个人想造汽车,和其他仨兄弟商量。“出于尊重我的考虑,董事会同意可以试一下,但不能投太多。投一些钱进去,准备先期亏1亿元,行或者不行,基本苗头就出来了。走一步要成一步,我们败不起呀!”
董事会通过造汽车的决议后,李书福首先在内部选拔人才,看谁懂汽车。他挨个翻摩托车厂员工档案,发现3个人是汽车厂来的钣金工,李书福如获至宝,立即把他们3个人叫到自己的小办公室里。坐定之后,李书福说:“我想生产汽车。”此话一出,3个人不由得呆了。李书福壮他们的胆:“没关系,你们别多想,也别多说了,你们照我的思路去做,失败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就是把钱花掉了。”
李书福那段时间到全国各处跑,看个体户怎么造汽车,看汽车院校怎么造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