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仿就失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模仿就失败-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E学习得出的结论是:“德隆只买行业第一名,如果没有机会买到第一名,就绝不投资。”他的目标则是“在短时间内打造世界级企业集团”。   

  德隆的全线大崩溃,就是唐万新简单模仿GE的多元化、产业金融结合、“数一数二”等并购策略的结果。他通过并购打造出漫长的产业链,导致资金管道枯竭,违规操作频频发生。唐万新从韦尔奇身上学到的东西,不仅没能让自己成为“中国的韦尔奇”,反而引火上身。   

  盲目模仿GE模式而遭殃的企业家中,唐万新是最惨痛的一个例子,但并不是唯一的例子。原托普集团的宋如华、三九集团的赵新先等风光一时的人物,也为模仿韦尔奇而付出了沉重代价,一个飘零海外,一个黯然离职。   

  韦尔奇真的无法模仿吗?这是全世界企业家都在讨论的问题,其中包括股神巴菲特,他的看法是:“虽然赶不上他,但如果仔细聆听他的话,就能更接近他一些。”   

  2004年6月,中国的企业家们终于迎来了亲耳聆听韦尔奇教诲的机会。在北京最豪华的酒店“中国大饭店”,举办了“2004年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领袖高峰论坛”。尽管韦尔奇每分钟答疑解惑的价值高达3000美元,但可容纳800人的会议厅内仍是座无虚席。企业家们带着近似“朝圣”的激动心情,向韦尔奇探寻GE成功的秘密。但韦尔奇无疑给大伙儿泼了冷水,他声明自己的秘密不过是些常识:“你的父亲、母亲会教给你基本的常识,但是你要身体力行去做。”这次短暂的交流,并没有满足中国企业家们解读韦尔奇思想的愿望,一些与会者指出,由于“第一CEO”不太了解中国国情,许多问题的答案都显得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耐人寻味的是,这样隆重的高峰论坛,中国企业家中的教父级人物大多并没有到场。   

  最值得一提的是海尔掌门人张瑞敏,因为他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愿望,“就是能有一天和杰克?韦尔奇对话并请教。”但出人意料的是,就在韦尔奇“指点江山”的同时,张瑞敏却决定邀请国内著名管理学家杨沛霆教授到青岛坐而论道。有媒体评论说,张瑞敏用这一举动,“给了世界一个思考东方经营思想的空间。”    

  张瑞敏确实将韦尔奇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但他反对神化一切,他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如果有神的话,就是用户,没有其他,一切都要围绕用户来做。谁能够满足用户这个‘神’的要求和想法,谁就能够获胜。这个‘神’就会亲近他。”其言其行,彰显了这位中国“榜样”的智慧——虽然用了“榜样”一词,可海尔模式在国内仍是独一无二的。   

  联想主席柳传志也是韦尔奇的拥趸之一,当年为了讨教企业发展中的并购问题,他还曾亲赴美国,寻韦尔奇而未遇,又不甘心,于是参加了GE的高级经理人研修班。他看待韦尔奇的成功,也持有一贯的理性态度。有一次,在阐述联想的多元化战略时,他说:“我仔细研究了韦尔奇,确实学不了。”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则毫不客气地将矛头直指韦尔奇,他尖锐地指出:“韦尔奇是一个过去的人物,他是一个历史人物,你不能够把韦尔奇时代复制到中国,复制到未来,你会失败的。那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一个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这样一个企业家。”    

  不错,伟大的韦尔奇创造了GE神话,但他只是GE的韦尔奇,他解决的只是GE的问题。   

  如今,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韦尔奇的崇拜者开始认清这一点。他们依然崇拜韦尔奇,但并不试图走他的路。   

  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打破榜样的神话。在你眼里,你的榜样或许光芒四射,赋予你无比的激情,但同时也更容易让你盲目,使你盲从。尤其当你准备走他曾经走过的路时,一定要特别警惕,以免迷失了自我,成为失败的复制品,甚至永远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虹桥▲书吧▲。  

第4节:第一章 打破榜样的神话(4)         

  1。3成功是无法复制的   

  《庄子?秋水》里有一个“邯郸学步”的故事,讲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缺乏自信,总是觉得事事不如人。他怀疑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碰巧他在路上遇到几个人说赵国邯郸人走路姿势十分优美。他很好奇,就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走得活泼,想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想学;看到妇女走路,觉得摇摆多姿,也想学。就这样,他学来学去,最后连自己以前是怎么走路都不知道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一个人要有主见,不要盲目崇拜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短处,但是不能为了学习他人而把自己的长处丢掉。否则,就和“邯郸学步”的这个燕国少年一样,不会走自己的路了。美国著名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就差一点误入了“邯郸学步”的歧途。   

  第一流的格什温   

  乔治?格什温1898 年生于美国纽约,他少年时听了俄国作曲家鲁宾斯坦的《F大调旋律》,开始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家里只有一台钢琴,格什温和哥哥总是抢着练习。格什温练琴十分刻苦,把教他的老师都弄得精疲力竭。15 岁那年,一位流行音乐出版商就邀请格什温演奏钢琴做广告。同时,他还跟随一些作曲家学习作曲。他心中的偶像,是法国著名作曲家拉威尔。   

  格什温很早就对各种通俗音乐十分熟悉,18 岁发表了他的歌曲处女作。20 岁时,他创作的歌曲《天鹅》红极一时,成为经典的流行歌曲。21岁时,他又创作了一部百老汇音乐剧《拉拉露西尔》,大获成功。其后14 年中,他的每一部音乐喜剧都受到纽约市民的欢迎。26岁的格什温,已经在轻音乐界大红大紫,他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令年轻人趋之若鹜,争相传唱。   

  有一次,格什温终于见到了拉威尔,他希望跟随自己的偶像学习作曲。当时,格什温已经是有名的通俗音乐作曲家,但他希望拉威尔能教他“严肃音乐”。   

  收这样一位杰出的弟子,拉威尔应该是欣然允诺吧?谁料,大师却委婉地拒绝了他的请求,他风趣地说:“如果你向我学,最多成为第二流的拉威尔,可是,你已经成为第一流的格什温了。”   

  格什温终身都铭记着这句话,在后来的音乐生涯中,他致力于通俗歌曲的创作,尤其在爵士乐方面独领风骚。   

  爵士乐是源自美国本土的一种通俗音乐形式,它的节奏强烈而富于变化,曲调自由而充满激情,许多作曲家都从爵士乐中汲取创作的营养。但是,第一位系统、深入地把爵士乐语言用于交响乐中的作曲家,当属格什温。   

  在格什温之前,爵士乐与交响乐等“严肃音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实上,自爵士乐诞生之日起,上流社会对它的批评就从未止息。许多传统的卫道士把爵士乐视为对“文明的基督教标准”的一大威胁。发明大王爱迪生就曾讥笑说:“爵士乐倒着放,听起来效果倒是不错。”但是,爵士乐作为一种“平民音乐”,在民间受到热烈欢迎。   

  1924年初,格什温结识了著名的爵士乐演奏家怀特曼,后者建议格什温创作一部严肃音乐性质的爵士协奏曲。因为在当时,爵士乐还仅仅是用来伴奏、舞蹈的。几天后,格什温在前往波士顿演出的途中,完成了新曲的构思。一个星期后,爵士协奏曲《蓝色狂想曲》诞生了。用一位乐评家的话来说,“它是真正的爵士乐,又是传统式的协奏曲”。这完全是格什温的首创,在创作时,他没有任何人的作品可以参照。   

  1924年4月,《蓝色狂想曲》在严肃音乐的殿堂卡内基大厅奏响,立即在全美引起轰动,不久又风靡欧洲。《纽约时报》评论说:“听众被感动了,连那些不动情感的音乐爱好者都被激动起来了,他们为一个新天才的出现而兴奋。这个天才要对世界说的话,既是他个人的话,也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他给已经衰竭的古典钢琴协奏曲,带来了新的巨大的机遇。”          

◇。◇欢◇迎访◇问◇  

第5节:第一章 打破榜样的神话(5)         

  后来,格什温又创作了《F 大调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乐曲都是格什温将爵士乐与严肃音乐结合的大胆尝试,都大获成功。它们的出现,为爵士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奠定了格什温世界音乐大师的地位。   

  1937 年,格什温在录音室为一部电影配乐时,突然晕倒,经医院诊断为脑癌。做完手术两周后,这位独具特色的作曲家离开了人世。   

  终其一生,格什温都没有为成为第二流的任何人而劳心费神,他成为了“第一流的格什温”,这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幸亏当年拉威尔没有收下格什温这个弟子,否则世界音乐史上很可能少了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间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由于出生背景、生活环境、个人禀赋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其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你内心羡慕另一个人的成就,以为向他学准没错,那最好还是三思而后行,因为你没准会失去自己的特色。   

  1。4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东西   

  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不小心把佩剑掉到江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在替他想办法,有的让船家停船,有的催他下水捞剑,他却不慌不忙地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落水的。”船靠岸以后,楚国人立即在刻记号的地方下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