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美国人比英国人聪明,他们没有继续黄金美元化。因为美国是用黄金打败英国的,保不齐美国之后还有人一样用黄金来打败美国。
美国人的理解是正确的。只过了30年,美国就遭到了欧洲的反击,用的武器就是黄金。于是美国就一直“妖魔化”黄金,甚至立法不允许美国居民私藏黄金。这就是所谓自由美国所做的对财富的重新定义,也是对人类智慧的最大的亵渎。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5—1971年),黄金即美元;该体制解体后,黄金是去货币化的,也就是说黄金不再是货币了——这是美国的货币战略的一部分。
因为以当时的国际经济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情势,黄金去货币化的现实对美国最有利,这也是当时美国一大批自由经济学家包括弗里德曼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倡导履行的。他们甚至叫嚣黄金非货币化后,黄金因为失去了货币价值和功能,由于没有需求,一盎司黄金价格会跌到6美元。
如果他们看到黄金现在每盎司1000美元的天价的话,美国货币之父弗里德曼肯定会死不瞑目的——虽然本书也多处引用了他的观点。
去黄金化后的各国货币之争就完全体现到汇率之争了,这背后就是政治军事外交等国家实力之争。美国是最强大国家,美元是最主要的世界货币,美元的崩溃意味着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从这些因素讲,非美元货币与美元对抗,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不对称战争”,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所以说汇率是美国的战略武器毫不过分。事实上,本书讲到的货币战争其实就是各国如何被战败的过程,没有任何悬念。
1985年9月;应里根政府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的邀请;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五国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会议达成了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下调的决议;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小试锋芒猎杀日元—1985年“广场协议”(4)
其背景是,1955年之后的18年里;日本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发展;索尼、日立、东芝等一大批电子企业从模仿到创新;把产品行销到全球各个市场。在美国的扶持下;1985年;日本GDP超过1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3;出口总额42万亿日元左右;其中对美国出口额为568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312亿美元。同年;日本外汇储备也达到279亿美元。
就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同时;美元已经占据了全球货币的霸权地位;然而这个霸主却给日本经济带来多次的伤害。美国利用霸权地位增发货币;把自己的战争开支以及经济危机的成本向全球摊派;不仅造成日本巨额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同时也打击了日本企业。根据统计;1960、1968、1971、1973年四次美元危机;日元先后两次分别贬值789%和10%,增加了日本的出口竞争力,而美国呢,自20世纪世纪80年代初期,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而这也一直是欧洲日本一直强烈要求和希望的,于是顺势而为,召开了这次以日元升值为主题的国际会议。
“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与此同时;日元拉开了不断升值的序幕;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日元兑美元升值111%,也就是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日元兑美元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日元兑美元升值41%。
在这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代表的美国当局以及以弗日德·伯格斯藤(当时的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为代表的金融专家们不断地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水平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在美国政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最低曾跌到1美元兑120日元。
与之前的对抗欧洲汇率,逼迫非美元货币升值的阻力相比,这场逼迫日元升值的协议;顺利得让美国人都想不到。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事后回忆说,最令人吃惊的是当时日本的大藏大臣竹下登;主动提出允许日元升值 10%以上;这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甚至竹下登在表示愿意协助美元贬值时;还大度地说:“贬值20%;没问题”。
1987年G5国家再度在法国罗浮宫聚会,检讨“广场协议”以来美元不正常贬值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以汇率调整来降低美国贸易赤字的优劣性。结果是此期间美国出口贸易并没有增长,而美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内巨大的财政赤字。于是罗浮宫协议要美国不再强迫日元与马克升值,改以降低政府预算等国内经济政策来挽救美国经济。也就是说,“广场协议”并没有解决当时美国的贸易赤字,而日元与马克升值对其经济疲软的状况根本于事无补。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日本主动作出如此大的让步呢?虽然日本银行行长天丰雄后来解释说:“日本政府对当时美国日益上升的保护主义感到惊慌;准备接受一次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以缓解对美贸易关系”。其实,日元升值的背后隐藏着日元国际化的图谋。
小试锋芒猎杀日元—1985年“广场协议”(5)
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虽然削弱了出口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但日元能够兑换更多的美元;也让日本的财富大幅增长。于是;日本拉开了对美国资产的收购潮; 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更重要的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美国人惊呼,狼来了。
在这之前,对英美两大帝国因为其英镑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所占据的优势以及对他国经济的盘剥,作为受害者的日本太清楚不过了。
日本知道,作为国际货币最大的好处就是把风险给别人;安全给自己;因为企业都用自己的货币;它不存在汇兑风险了;然后兑换风险都给人家;兑换多;风险就多。而当时,同样是出口大国的西德已经开始货币国际化的进程;最高时西德马克占国际总储备货币18%的比例;成为继美元之外的另一种主要货币。
1978年12月;日本大藏省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1985年;日本贸易总额高达 3052亿美元;日元不断升值;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日元所占比重也达到8%。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日本外汇审议局于1985年发表了《关于日元的国际化》等一系列官方文件或协议;正式推进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挑战美元霸权。
但是日元国际化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日本是当时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每天大把收进美元;把日元花出去的机会并不多。还有,如果持续保持日元顺差,日本发行的日元就都转回来了,就会造成市场上日元的匮乏——这就是前面提到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特里芬之谜”,也是美元流动性泛滥的理论基础。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日本首先瞄准了东亚。日本利用资金雄厚的优势;开始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大量发放日元贷款。
1972—1982年;日本对东盟五国的直接投资总计为 10166亿美元;1960—1978年;日本向东南亚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总额为35亿美元;而在中国;北京地铁一号线、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武汉长江二桥等项目建设中都使用了日元贷款;靠着这些贷款和援助;日元在亚洲国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化。
1990年;在日本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为80%;虽然仍大大低于美国的506%;也低于德国马克的168%;但却超过了英镑30%的1倍以上。
由于在日元国际地位上升的过程中美元的国际地位相对下降;所以;世界就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并存发展的趋势。应该说,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初见成效。
但是, 1997年;一场席卷东南亚的经济危机爆发。这场危机中;日本本来有机会稳定日元的汇率;树立东南亚国家对日元的信心。然而;和美国一样,当外围发生危机后,美元是大规模的逃逸,加剧了危机的冲击力,日本在自保的同时,也选择了逃避,日元大幅贬值。
东南亚是日元全球化最重要的市场;然而日本在危机中的表现却失去了这些国家的信任。正如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平所言:“日本当中扮演了很不好的角色;日本在东南亚资金全抽回。东南亚不稳;我抽回资金;抽回资金的时候日元也贬值;贬得比东南亚还厉害。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当中;东南亚对日元贬值是群起而攻之的。”
小试锋芒猎杀日元—1985年“广场协议”(6)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一部分国家在外汇制度方面已开始放弃盯住美元随美元浮动的做法;转向了浮动汇率制。各国又都在摸索新的通货体系;并有可能选择盯住货币篮子;随一揽子货币汇率浮动的办法。
在货币篮子制度下;由于亚洲各国货币的汇率将随美元、德国马克和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一起浮动;从而就为日元发挥亚洲基础货币的机能创造了条件,日元的国际化再次蠢蠢欲动。
1998年5月;在加拿大举行的APEC财政部长会议上;前大藏大臣松永在发言中提出了“采取紧急措施;进一步促进日元国际性运用”问题;随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