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股市为聚宝盆:短线铁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变股市为聚宝盆:短线铁律-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操作风格要固定。很多投资者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风格,而是风格老在变,不定型。如歌里唱的,一次不如意,就又改变风格,让自己都无所适从。
  回首这次股市由牛转熊,连续出现了超大幅度的下跌,途中几乎看不到反弹。风险骤然降临,令很多投资者猝不及防,很受伤,尤其是刚刚入市的新手,甚至还没享受到赚钱的快乐,就不幸变成了市场调整的“牺牲品”。相信很多新手都不曾体会过熊市的苦楚,所以还远远谈不上对风险的认识。而不经历熊市的洗礼,不能算上真正的投资赢家。所以股市之中,我们应该比的是谁比谁活得更持久!经历了2007年至2008年底,中国股市最大的熊市,面对很多股票被“腰斩”甚至“脚斩”,令多少人痛心不已,也只有少数人存活下来。这里面有运气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已形成自己的操作风格和纪律。现略加整理,与投资者朋友共勉:
  亏损股票一定要砍仓。在操作纪律上,对于任何股票,原则上只要账面亏损超过30%,就要考虑砍仓止损。这么操作,虽然可能经常错过大牛股,有时很多股票仅仅是一次技术调整就被“震”出去了。但是,遵守纪律的最终目的是回避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
  亏损股票坚决不能补仓。有时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极有可能错过砍仓时机,比如突然利空造成的跌停等。那么这时在操作上,如果做不到砍仓退出,那么退而求其次,就是坚决不补仓!很多人在操作上一亏损就盲目补仓。其实股票买后下跌,盲目补仓会令雪球越滚越大,亏损越来越严重。因此亏损股票不补仓,是避免亏损进一步扩大的次优选择。
  顺势而为,尊重趋势。无论是对大盘,还是个股(除非你自己是大资金操纵),都一定要尊重趋势,就是大的运行方向格局。这就是所谓“牛不言顶”,“熊不言底”。
  本章小结
  本章是从静态角度,阐述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交易体系(当然还要加上第8章风险控制的内容),重点解决选股(买谁)、选时(何时买)、资金管理(买多少)、交易策略(如何买卖)、交易风格(怎么考虑)等问题,难点是资金管理部分,重点是交易策略。第4章将从动态角度,阐述如何进行一个完整的投资交易操作循环。
  

4。1  概述
那么做股票就完全凭运气了吗?那也不是,还是有一些统计规律可循的。如果从长期(8年、15年甚至更长)看,指数永远是振荡上行的,其原因是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理性的认识是:正因为具有随机性,所以股市短线走势是无法预测的;而长线走势是不必预测的,因为总体是上升趋势。我们在这里所关心研究的,既不是短线,也不是长线,而是中线波段趋势。但是中线波段要精确预测也是不可能的,任何测市模型、工具(软件),或分析师的判断和预测,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只能大致作出判断。正因为如此,只有统计意义上的可行与不可行。因此,以止损作为保护条件,就必不可少。
  那么,拥有何种“绝招”才是高手,以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获得股市上的自由。这是令人困惑的问题。答案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是否存在“交易系统”。高手们大多冷静、果断,毅力过人,百折不挠。高手并不是高在学历,关键是他们都有自己的“交易系统”,追求的是稳定、持续、合理的利润,而不像一般股民那样,单纯靠运气,去迷信那些夸夸其谈、奢望买到涨停板的股评家。谁都有这种经历,看对行情只赚4%,看错行情却输20%,原因是没有自己的“交易系统”。因此看高手不仅要看他如何赚钱,更要看他怎样输钱,怎样止损了结。高手通常是痛苦的、勇敢的,更是孤独的,因为高手善于否定自己而适应市场。《道德经》曰,“胜人者力,胜自者强”,高手就是这些强者,或者修炼成强者。
  第二,判断准确性高低。是人就不是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由于股市的随机性,所以不能仅凭若干次判断对或者错,就肯定或否定一个人,看准确性需要长期观察并作统计。考察其准确性,主要看大盘分析(因为个股容易*纵失真)。有人曾对某大电视台和某《证券报》进行长期跟踪统计,发现他们的准确性极少能达到40%。在熊市的情况下,能达到36%的准确性就算是好的。假如你同时买9只认为要涨的股票,结果只有3只股票上涨(从概率的角度看,另3只股票下跌,还有3只股票平走的可能最大)。这样你就基本上可以打个平手。在美国,世界一流的高手其准确性也才40%,他们已经大赚其钱了。
  第三,下单时运气如何。不少人曾在股市、楼市上发财,就自以为高手。其实他们最多只是幸运儿而非高手,倘若没有自知之明,这些钱“迟早总是要还的”。高手也常时运不济,也常常输钱,但他们有断臂求生的勇气。虽然此时还不被人看成高手(因为这是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然而“上帝”是公平的,高手终将盈利,最终获得人生财务自由。
  本章主要解决如何提高判断准确性问题。让我们观察图4…1。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可以此为选股条件,选出上升信号强烈的股票而获得收益。当你能慧眼透过迷雾,读出股市中别人所未看出的信息,分辨出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股票,发现某种带规律性的秘密时(当然不是全部),成功偶然性就逐步靠近必然性,离财务自由也就不远了。
  在介绍实战秘笈之前,还要澄清一个观念—— “秘笈”只相当于一组有效工具或先进武器,比如机关枪或迫击炮,然而决定战争胜负的却是人,而不是手中的一两件武器。举例说明:笔者曾参加一个现场股票操作研讨会,当成功投资者讲到自己独特的看盘功夫和做盘技巧时,虽然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听众们的精神却立刻振奋,提笔速记者、抻颈凝视者、竖耳起身者比比皆是。
  图4…1  图中存在绝佳的买点机会(参看图下边指标曲线“笋尖”)
  原来人们参加研讨会的目的,倒不是希望在交易理念上得到启迪,更多的是想要得到别人的交易真经。其原因在于人们图省事,想走捷径速成。正因为有此想法,容易让投资人每每进入误区。试想,如果给你一个10日内上升5%、成功率达80%的实战技巧,你会始终坚持吗?机器人没有思想,可以按照某种思路方法简单重复执行,获取概率性收益,可惜我们不是机器人。因为人是有思想的,所以偏差就出现了。
  一方面,简单的操作,重复一段时间的盈利之后,我们就会产生得陇望蜀的奢求,眼里看着还有涨得更快速的股票,于是不再喜欢简单而甘于现状,想要用更好的方法试图超越,心里笃定还能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在实战中一旦出现了概率上允许的错误和亏损,便立刻对该种方法产生怀疑,就不再想继续执行。结果是用对了的时候,没按照方法坚持做,错的时候反倒做了。没办法坚持使用某一个方法,而破坏了交易的一致性,优良操作方法自身的概率自然也就无从实现。
  除此之外,因为我们追求捷径,而直接沿用了别人经验总结的方法,没有融合自己的东西,以形成适合自己“本土化”的方法。所以,自以为是的超越往往适得其反,最终导致将盈利返还给市场。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将阐述笔者创立的“主动底”(顶)与“被动底”(顶)理论,为抄底逃顶提供根据;阐述笔者的“结点”理论,分辨常态与非常态,为突破跟进和破位止损提供依据;阐述笔者的“双速”理论,判别趋势与非趋势,为波段操作提供理论根据。不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操作层面,指出如何创新技术手段,运用科学方法炒股,提高判断操作精度,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因而是阅读的重点内容。
   。。

4。2  “顶底战法”波段操作—认准“主动顶”和“主动底”
波浪形态是股市中的客观存在,但笔者并不赞同人为地“数”波浪,因为见仁见智,不具备可操作性。股市中常见有大、中、小级别的波浪相互叠加在一起。其中有简单形态,如“单一波”、“双峰波”;也有复杂形态,如“波套波”。而当复杂的“波套波”情况出现时,容易导致信号失效。比如,按照规则在波峰头部区域出局(通常成立),但由于“波套波”因素,又出现一波上涨,会让人产生“按规则出局是错误”的误解。也就是“卖出信号”是表述“发现拐头”这一事实,但并不由此而说明只有下跌一种可能,也就是“猜出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这不是准确性本身的问题,而要靠“交易系统”折中解决,理性投资只能追求结果的相对合理性,反对极端性与事后完美主义。
  股市中任何一个大级别的转折,都是由小的转折综合演化而来,尤其是多周期共振时。但是任何一个小转折,并不一定就变成中级或大的转折,所以任何以中小转折为依据所进行的操作,迟早都会遇到意外情况。这些都是研究判断顶(底)的重要前提。
  “顶底战法”秘笈表述
  谁都知道,抄底和跑顶,是操作股票的最高境界。而如何认识顶或底(理论根据),怎样找到顶或底(策略依据),以及如何操作顶或底(交易法则)则是问题的关键。依据公理:“股价的任何顶或底,都是阶段性供需平衡的结果。”笔者立意,通过查找“主动底(顶)”与“被动底(顶)”,完成波段操作整个过程。
  “主动底”是指当股价下跌时,主要由于买方力量逐渐增强,伴随着成交量增加,最终与卖方力量形成平衡而产生的阶段性底部区域。
  “主动顶”是指当股价上升时,主要由于卖方力量逐渐增强,伴随着成交量增加,最终与买方力量形成平衡而产生的阶段性头部区域。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