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有好几次在家里昏倒都没人知道。出国,真的就这么光彩吗?
别人都说好的东西,就是你想要的东西吗?你究竟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别人而活?即使如此,世事是善变的,原来说读书无用,早点上班,现在都学英语、学电脑,原来说出国好,现在海归变海待,原来说炒股好,现在被套牢……你跟得过来吗?
我想,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具体点说,应该是能 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
好工作应该是一份让人觉得自豪和快乐的工作,自豪来自于自己和自己所在的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非500强的名气或者住五星级酒店带来的虚荣,而快乐则源自对于自己的成就以及环境的认可,而非少干活多拿钱。
你或许应该以此来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规模、外企还是国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是不是朝阳产业来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赚钱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搞不清楚这一点,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可能,最好的,已经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学会珍惜。
第二章 职业生涯是一场艰难的长跑(1)
阿甘是美国电影《ForrestGump》里的主角,一个有点弱智的怪人,一个取得了很多成就的怪人。从小阿甘就是别人欺负的对象,他不仅有点弱智还瘸腿,总要用铁架子箍着腿走路。长大以后他不善言谈,思维笨拙,常常被领导责骂。但最后居然成就了比大多数正常人都了不起的成就。国内有个电视剧叫《士兵突击》,讲的大致是差不多的故事,听说很被一些企业家老板所喜欢,甚至拿来作为培训员工的教材,主角许三多和阿甘有异曲同工之处。
阿甘的故事或许有虚构的成分,但这种人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我是相信的。阿甘虽然智商低下却是个情商很好的人,许三多大致也是这种人。这种人有个很大的好处,他们做事情并不太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无论是高兴的时候,还是绝望的时候,他们做事情的热情和质量相差不多。相比他们,大多数人容易在得意的时候忘形,“春风得意马蹄疾”,这个时候做事情的热情高涨,质量却往往下降,容易冒进张扬,或好高骛远、锋芒毕露;而在绝望的时候,自暴自弃的自暴自弃,跳河的跳河,买醉的买醉,装疯卖傻的装疯卖傻,做事情的热情全然消失,更谈不上质量了。
或许开始的时候阿甘是落后的,但他总是那样不紧不慢地在前进,而很多人,总会在绝望中放弃,结果被阿甘超过。阿甘并非没有经历挫折和痛苦,相反,他倒像是在苦水里泡大的,再多的挫折和痛苦都没有让他自暴自弃,当他的连长放弃的时候,他没有,当他的母亲妻子去世的时候,他能平静地接受。他也有过人生的辉煌,当去白宫受总统接见的时候他说要上厕所,当有人膜拜他的时候,他说“我想回家”。无论外界如何改变,一颗心平静如水。
不要在比赛刚开始就耗尽气力
我妻子在一家跨国的IT公司工作,当初她进这家公司的时候,人事经理说“能进到我们这种公司工作,是件很Lucky的事情。”在某种角度上必须说当时他们的福利,很好。除了一切应有的福利,公司免费供应早餐和饮料,车贴,饭补,取暖费,13个月工资,很多国外培训的机会……薪水应该说也不低,至少在外企也是中上水平。可是,这样的一家公司,人员流动率非常高,常常有人辞职,后来连那位人事经理也走了。刚开始的时候我很奇怪,既然是这么Lucky地加入公司,为什么还有人想走?后来发现,这个公司加班很频繁,加班到7、8点算正常,有的时候会加班到半夜乃至第二天凌晨。
常常加班的日子偶尔过过还能忍受,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就会很让人难受了,大约没有很多人能够持久加班的。所以加班频繁的公司,人员基本也待不久,两三年后,大多还是要走的。开始的时候我妻子也觉得加班很正常,我一直不同意她过多加班,倒不是因为要她顾家。我认为一份正常的工作应该基本能够在上班时间内完成,如果上班时间基本完不成,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工作方法或者能力有问题,另一种是工作太多。第一种是自己的问题,必须找到问题的所在。第二种是工作的安排不合理,必须和老板沟通调整,否则人就是在干耗精力。在我看来,除了工作狂,大多数人需要正常的休息和休闲,才能保证工作效率,否则,反而容易夭折。
第二章 职业生涯是一场艰难的长跑(2)
我妻子开始的时候对我的话也很不理解,认为大家都加班,我不加班是不是显得很那个?我说你应该把时间花在研究让自己如何不加班就完成工作,而不是花在加班本身上面。很多人刚刚进公司的时候很有干劲,也希望用这种诚意来表达自己是很努力的,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加班多的人,人在心不在,其实能力也没有提高,工作质量也没有提高,时间长了,产生厌恶情绪,干不了多久就辞职了。
人生的职业生涯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太多人跑了一段就跑不动了,他们往往在开始的时候消耗了太多的体力,而一旦面临困境又极快地放弃。阿甘做得就比较好,他从不让环境和情绪过多影响他的行为,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别人快的时候他不着急,别人放弃的时候他继续坚持。
我常常告诉我妻子,路还长着呢,这个时候不用急,虽然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急于表现,急于成功,没有关系,让他们去,一两年之后他们就坚持不住了,那个时候,你还跑得正轻松,他们却已经退出比赛了。正如我所预言的,当初和她资历相当甚至表现更为突出的,大多辞职了,没辞职的也每日过得苦不堪言,颇多怨言,而她成为公司的骨干。
要让自己在职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首先要让自己工作得快乐,如果一份工作让你觉得不快乐,甚至很受罪,那么你很难坚持到终点,即使你坚持到了,这苦行僧一样的人生有意思吗?其次要对未来做好规划,要知道那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尽量让自己劳逸结合,不要在一开始就把力气和耐心耗尽了,当力气耐心耗尽而又遭遇挫折,大多数人就会陷入沮丧悲观,跳槽换工作也就变成很自然的事情。对于初入职场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心态的人,掌握好自己的节奏很重要,不要跟着别人的脚步乱了自己的节奏,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清楚自己的目标,至于别人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让他去吧,就当没看见。
阿甘不是个工作狂,虽然他工作起来很认真,每天他过着很规律的生活,他也会花些时间剪剪草地、陪陪女朋友、拜访朋友,并不是只知道工作不知道休息的高大全。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的人生节奏很稳定,方向很明确,并不会因为开始时落后而难过,也不会因为一时成功而忘形,结果就活得比大多数人好。
不要为眼前的得失而抓狂
我有个有趣的观察,外企公司大多是25~35岁的白领,40岁以上的员工不多,二三十岁的外企员工是意气风发的,但外企公司40多岁的经理人是很尴尬的。我见过的40多岁的外企经理人大多一直在跳槽,最后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说,唐骏。外企员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个人的成功。而进外企的人往往并不能很早理解这一点,把自己的成就归于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外企公司随便换个中国区总经理并不会给业绩带来什么了不起的影响。那么问题来了,当这些经理人40多岁了,他们的薪资要求变得很高,而他们的才能其实又不是那么出众,作为外企公司的老板,你会怎么选择?有的是不要高薪水要出位的精明强干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有的是!为什么还要用你?
从上面这个例子,其实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轨迹,二三十岁的时候,生活的压力还比较小,身体健壮,加个班不在话下,上面的父母身体也还好,下面又没有孩子,也没有孩子要上大学,当个外企小白领还是很光鲜的,挣得不多也够花了。但是人终归要结婚生子,终归会老,到了40多岁,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药,要有人看护,自己要还房贷,要过基本体面的生活,要养小孩,要买汽车,要和朋友交际……那个时候需要挣多少钱才够花才重要。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远一点,一时的谁高谁低并不能说明什么。
第二章 职业生涯是一场艰难的长跑(3)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不太赞成过于关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没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这在刚刚出校园的学生中是很常见的。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这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和真正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的是,这次比赛没有职业选手,前面的道路究竟如何也没有人知道,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刚进社会的时候如果进500强公司,起点虽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永远都会有比你更年轻的人在追赶你,年纪越大,追赶的压力也越大。
前两天我问我的一个销售,你会的这些东西一个新人2年时间就都学会了,但新人所要求的薪水却只是你的一半,到时候,你怎么办?
以前曾经上过新东方俞敏洪老师的课,那时候新东方刚刚有些规模,也刚惹了官司,记得他是个风趣的人,建议我们说考试以前喝二两二锅头有助于发挥。十多年过去了,俞敏洪成了“中国最富裕的教师”。前些天看到他对新东方员工的讲话,觉得他的成功并非偶然,他说“不要为眼前的得失而抓狂。”这大约和我前面说的是一个意思,引用他的一段文字如下:
我有一个向前走的比喻。在我们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