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缺什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穷人缺什么-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借钱给人,最大的危险不是失去钱,而是永远失去了情,做好事反而把人给得罪了。
  杨绛在回忆钱钟书的文章里说,钱先生从来不借钱给人,凡有人借钱,一律打对折奉送。借一万,就给你五千,再加上一句“不用还了”。钱先生的睿智通达,真是惊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学会守规矩
有一位曾经进入美国《 福布斯 》杂志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前五十名的富豪,痛心疾首地回忆到他的一段经历。当年公司发展很快,财务上不太规范,结果被内部亲信钻了空子,大肆卷逃、转移、贪污,造成巨额损失。总结经验教训,富豪猛醒,规范的财务制度是一个公司健康成长的保证,不要想去钻政策的空子,你想钻政策的空子,别人就会钻你的空子,那种“肉烂了在锅里”的想法,常常是姑息养奸,创业之初也许实用,做大以后,就必须规范化,以制度管理人、约束人。
  这是一个企业家的肺腑之言。
  很多小型公司,一方面是没有能力请到高水平的会计,但更多的时候,是故意把账目搞乱,目的很简单,无非是想掩盖真相,让税务局或者合伙人无从查证,他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但是乱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危机。
  真相既然掩盖了,外人不方便掌握,你自己也同样不方便。企业尚小时,业务不多,人员单纯,一切都在你亲自掌握中,还可以保持心明眼亮。但企业一大,头绪渐多,你越来越不可能一手遮天,不规范的制度,就成了企业自身的隐患,让你千疮百孔。
  凡要掩盖真相,必定意味着真相不可告人,为社会所不容。但纸岂能包住火,一旦纸被烧穿,不仅是难看的问题,说不定大祸临头,甚至毁灭。
  贪官常常是在一些小人物、小事情上翻船,越小的事情越不容易注意,百密难免一疏,一失足成千古恨。越大的企业越不能在小事上犯糊涂,授人以柄,等于自杀。
  后来,那个富人学乖了,老实做账,老实纳税,虽然支出多了些,但他说这是应该付出的成本,企业能健康安全地发展,比什么都好,就好比做蛋糕,蛋糕做大了,多切一点出去,总的来说还是划算的。
  这原本是一笔简单的账,但为什么很多人都要算错?
  任何事情的初级阶段,都带着一种野蛮和混乱,秩序尚未建立,制度也不健全,按常规出招,胜算很小,结果赢家大都是不守规矩的人,所以老百姓就有了一种印象——为富不仁,富人发的都是不义之财。
  有报道说,中国的富人普遍比欧美的富人老得快,为什么?压力太大了!别人是财高八斗,世袭几代,俺们的老爹,别说老爹了,就是俺们自己,倒回去十来年也是穷人一个。
  中国的富人大都是从脱贫开始的,不比欧美富人底子厚,生活也就不可能如别人那样从容,心态也不可能如别人那样健康。
  在一种严酷的环境里,人首先的欲望是生存,然后才谈得上其他。所以对中国的富人谈良心,很多时候就等于对牛弹琴。
  要从穷人堆里冒出来,不仅要特别能战斗,还不能按常规出牌。现在那些衣冠楚楚的富豪们,如果把他们当年的事都挖出来,看看第一桶金是怎样到手的,一定会听得人惊心动魄!
  当一个社会的秩序混乱时,要乱中取胜,很多时候就是靠歪门邪道,乱拳打死老师傅。但是当混乱的秩序渐渐理顺,事物还是会按它固有的规律运行。老师傅毕竟是老师傅,等他回过神来,几拳下去,再乱舞拳的,就谨防吃不了兜着走。当年那些疯狂走私的、疯狂集资的、疯狂竞标的、疯狂炒这炒那的,当时确实赚大钱,但后来很多都翻了船。他们的本事不可谓不大,背景不可谓不硬,来头不小,气势汹汹,但当财富的积累完全泯灭了良心时,法律就会不请自来,结果还是一场空。
  为人良心不能太坏,歪门邪道哪怕能得逞一时,终究不能长久。什么叫秋后算账?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一旦利欲熏了心,竟至伤天害理的地步,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一旦灭了亡,钱赚得再多也是白搭。
  良心的问题,其实不只是个道德的问题,还与数学有关,与人的智慧有关。
  曾经听说过一个砂石老板,没有文化,也绝对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地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永远货真价实,始终把好处让给对方。他的砂是最好的,他的合作者从来不会吃亏,与人分利,他总是把小头留给自己,把大头让给对方。这样的人哪里去找!久而久之,口碑越来越好,生意越做越大,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人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这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吗?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德国的阿尔布莱西德家族,从1949年发展到现在,是德国零售业最大的企业,它的重要准则之一,就是永远不提高商品的利润率,即使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也会把利润留给客户。这个家族是德国最富有的家族,也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十个家族之一。
  吃亏是福,良心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资本,一种战略,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之一。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重要的是行动
穷人经常听到别人发财致富的故事,也看到周围有人不断成功,自己难免心猿意马,也摩拳擦掌,想甩开膀子大干一番。但真正干起来了,却远不是想象的那样潇洒。钱就像遍街的美女招贴,看得见摸不着,养养眼,吞吞口水而已。
  发财的机会确实很多,但并非你都能抓住,每一个机会的实现,都有赖于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复杂的操作过程。穷人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他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往往都是一个个美妙的结果,过程却被虚化了。成功人士的所谓经验介绍,就像孔雀开屏,虽然灿烂得很,但对你这类小麻雀来说,只有审美的价值。
  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到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富人为了夸大自己的成功,常常在两方面误导听众。其一是夸大奋斗的成果,好让你五体投地;其二是夸大奋斗的艰辛,以便新旧对比,得出一个此人伟大的结论。
  于是你也产生错觉,要向伟人学习,把奋斗目标也定在N亿元上。
  你以为遍地机会唾手可得,以为宏伟蓝图很容易实现,既然已经有了那么多成功的例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事情既然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然很难有切实可行的计划,也难有阶段性的成果。久不见成功的希望,必然就心态浮躁,见异思迁,东游西荡,最后一事无成。
  当然,幻想是事业的第一步。有时,一个灵感就是一个事业的基础,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要把这笔财富拿到手,最重要的是行动。
  美国快乐公司是美国第一家专门为7到12岁女孩服务的公司,它不仅制造了让各种肤色儿童都喜欢的玩具娃娃,而且通过捆绑销售与娃娃相关的系列丛书,使学与玩的结合变成一种时髦。2001年,快乐公司的年销售量达到3?郾5亿美元。
  就是这样一个玩具业巨人,它的诞生却完全凭着一个已经45岁的女人的灵感一闪。罗兰,在她45岁创办快乐公司之前,曾经做过小学教师、电视台记者、教科书的撰稿人以及一本小杂志的出版商。1984年她和丈夫参加了一个在殖民地威廉斯堡举行的传统活动,在那里,她沉浸在当年殖民地的氛围中。圣诞节前,她想给自己两个8岁和10岁的侄女买个既漂亮又有内涵的玩具娃娃作为礼物,但是她没有找到,市场上的娃娃都不是她想要的那种。
  突然之间,一个念头就在脑海里诞生了。她立刻给最亲密的朋友写了一张明信片——它至今仍保存在快乐公司的档案室——“你觉得怎么样,为9岁的女孩制作一套讲述不同历史时期的书,同时配备穿着不同时代服装的娃娃,以及一些可以让孩子们演出的附属玩意儿?我并不做新的玩具,只是把殖民地威廉斯堡的美好回忆微缩到让孩子一直喜欢的书和娃娃身上。”
  罗兰立刻用一周的时间制作了一份包括系列图书、娃娃服装样式、生产线规划等内容详尽的商业计划书,并以最快的速度开始实施。
  最初的时间,罗兰只能小打小闹,用最节约的办法推销,凭借邮寄广告目录和口口相传。4年以后,“美国女孩”的品牌价值上升到7700万美元。有了基础,罗兰开始扩大品牌,推出面向更年轻女孩的婴儿娃娃和配套的《 美国女孩杂志 》等图书。在随后的5年里,“美国女孩”的营业额以每年5000万美元的速度增长,最终达到了3亿美元。
  相信很多人在买不到合适的东西时,都有过和罗兰一样的苦恼。买不到,就说明是个市场空白,就是商机所在。但遗憾的是,商机当前,却很少有人能抓住它。
  有时是因为感觉迟钝,视而不见。但更多的时候是,看见了,也想到了,却没有行动。
  行动才有结果,这原本是简单的道理,但越简单越做不到,很多人的理由就是等条件成熟。
  一个项目,特别是大项目的实施,确实需要很多条件,做一个项目,不止是做这个项目本身,往往更多的精力,是花费在准备工作上。
  这就难坏了不少人,让很多的灵感胎死腹中,让很多的项目不了了之。
  其实,生意是做出来的,如果要等条件成熟,也许永远不会成熟。事情都是变化的,一味地等,可能旧的条件还没达到,新的要求又冒出来,好摊子也拖烂,烂摊子拖得更烂。
  灵感是一笔财富,但要把这笔财富装进自己的口袋,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做。做起来再说,边做边寻找机会,边做边创造条件,边做边修正,边做边完善。总之,事情是做出来的,只说不做,一切免谈!
  

善于自我强化
有的人总是自信十足,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