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眼前摆着众多案例,显示出一个个不成功的教养策略,其中甚至包括不少擦枪走火、伤及自身的事故,然而许多父母还是坚持采用不开明的方法教养孩子。这正是造成我们与孩子交流困难的原始诱因。
要想转变方式,以更有效的方法同孩子建立关系,我们就必须乐于面对与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源于我们所接受的教养。除非我们选择这种转变,否则就很可能缺乏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尊重,也很可能忽略他们的呼唤,遮蔽他们的智慧。作为父母,我们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相应地帮助孩子调整好他们的身心状态,进而适应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本真。
因此,要想成为觉醒的父母,我们就需要经历个性的转型。事实上,据我的经验,家长同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首先是为了〃转型〃而存在的,其次才是为养育儿女服务的。
每每当我要求父母作出转变的时候,都会遇到抵触。〃为什么是我们?〃他们总是诘问,并且对我的建议表示愤怒。于是我向他们解释,只有父母开始觉醒,他们的孩子才能取得进步。此时,他们会表现出失望,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自己竟然比儿女更加需要转变思想。我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说辞,听着他们把孩子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归咎于他人,却极少反思自己的责任。当然,实际情况是,他们不敢向未知领域敞开自己的怀抱,殊不知这正是从不觉醒向觉醒的转化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心志怯弱的人是没法走上这条路的,这条路只属于那些勇敢的灵魂,属于那些真的渴望同儿女亲密相处的人们。孩子走近我们,使我们得以认清自己的心灵创伤,并使我们鼓起勇气超越这些创伤为我们设下的限制。一旦我们发现了自己的过去是如何驱使自己的,就会在教养过程中逐渐地实现觉醒。在那之前,我们要尽可能地将觉醒引入教养行为之中;而不觉醒的方式则会不着痕迹地从长幼互动中渗漏出去,不再对孩子构成刺激。
第11页 :
我想强调的是,要想使不觉醒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正确了解不觉醒带来的后果,有助于促进一个人的自我检视,从而使他成为一个更合格、更有效率的家长。
在此过程中,孩子就是我们的同盟,他们会反复映照出我们各种各样的不觉醒,为我们提供一个又一个走向觉醒的机会。我们的孩子理应拥有一对觉醒的父母。作为父母,我们也应当接受他们的影响,实现自身的转型,而不仅仅是力图对他们施加影响、转变他们。
转型过程中的具体细节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个体都不尽相同。然而这种转型的本质却是普遍的。觉醒的教养方法要求父母从根本上进行转变,要求我们考虑一系列标志性的课题,诸如:
我是否作好了准备,愿意在与儿女的互动中走向更高级的精神觉醒?
我怎样才能认清孩子的真正需求,有的放矢地教养他们,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如何战胜自身对改变的恐惧,勇敢地转变自己以适应孩子心灵的需求?
我敢不敢打破常规,用内心的真实感受去指导自己的养育活动(忽略外在因素的干扰)?
我是否清楚地认识到教养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能不能把同孩子的关系奉为一种最神圣的亲密关系?
孩子如何使父母觉醒?
每一个孩子一旦进入我们的生活,都会有他自己的烦恼、困难、顽固本性,这些恰恰能帮助我们认清自己还需要作出什么样的改善。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进步,是因为孩子能把我们带回残留的记忆之中,体验过去的情感波澜,唤起我们深埋内心的情感,从而帮助我们看到最本真的自己。因此,我们只要循着孩子凝望的眼神,就可以找到内心当中依然需要改善与拓展之处。
第12页 :
┬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无论是刻意营造过去的氛围以重温儿时的感觉,抑或是竭尽全力避免体验过去,我们都不得不重复地体验童年遗留下来的情感记忆。这是因为童年的记忆会不断重现,进入我们当下的生活,然后作用在孩子身上。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有意识地医治过去的创伤。孩子能映照出我们的不觉醒,这意味着他们赠予我们一件无法估价的礼物。因为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机会,让我们随时随地发现自己的不觉醒,从而不再受到过往经历的羁绊和主宰。在这段历程中,孩子还会映照出我们的成功与失败,他们就好像领路人一般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
我们同孩子的互动往往是依据自己接受教养的经历。因此,无论抱有多么好的动机,我们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在孩子身上复制自己的童年。我有幸帮助过一对母女,请让我以她们为例解释我的观点。直到14岁,杰西卡一直都是个好学生、好女儿。但在此后的两年中,她变成了母亲心中的噩梦。撒谎、偷窃、夜游、吸烟成了家常便饭,她变得粗鲁、叛逆,甚至暴力。安雅眼看着女儿的情绪严重波动,也感到万分焦急。在女儿的刺激下,她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总是对女儿发脾气、大呼小叫,甚至还给女儿取了个粗鲁的绰号。
安雅知道如此极端地对杰西卡发作,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然而她既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又不知道这情绪的源头在哪里。她感到自己很无能,身为家长很失败,她无法同杰西卡建立起必要的纽带关系。
没过多久,杰西卡向学校的咨询师承认,她开始刀割自虐了。
安雅看到杰西卡承受的痛苦,于是向我求助。〃我感觉自己似乎只有6岁,〃她说道,〃当我女儿冲着我大喊大叫的时候,我感觉就像是小时候母亲冲我吼叫时一样;当她摔门而去的时候,我感到她把我丢在了她的世界以外。我感到自己似乎做错了什么事情,在接受惩罚。不同的是,我不能对着父母大喊大叫,不能抗议,可是现在我再也没法克制自己了。我女儿总是让我一再地体验我的父母带给我的感觉,那时我觉得周围的世界似乎都破碎了,自己也失魂落魄。〃
要想为自己的不觉醒打开枷锁,唯一的办法是在女儿的激发下回忆起过去的情境,尤其是最初的家庭环境。安雅的父亲是个感情冷漠的人,也就是说安雅非常渴望温情。她的母亲则是〃从来看不见人影儿〃。安雅解释说:〃即使她本人出现在你面前,似乎也和不在场时一样。我从七八岁开始就感到孤独了。〃
由于父母的隔膜,安雅得不到接纳;她感受到的痛苦太深了,性格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我决定要表现得像我母亲一样,那么我父亲就会像爱她一样爱我。〃安雅的母亲一贯打扮得很漂亮,穿着时尚的衣装,做什么事都要出类拔萃。〃我一夜之间就从小姑娘变成了成年女人,〃安雅回忆道,〃我开始疯狂地锻炼身体,在学校里也表现得非常出色。〃
第13页 :
不幸的是,不管安雅如何尽心尽责地表现,在极端严厉的父亲眼里,她总是做得不够好。一件特殊的事成了转折点。安雅讲述道:〃我记得有一天,父亲对我发了脾气,因为我写作业时开小差。他这人话不多,当时就把我带到角落里,让我把双手举在空中,并强迫我跪在地板上。于是,我双手举着跪了两个小时。在整个过程中,他一句话也没说,我母亲也一句话都不敢说。他们甚至都没有正眼看过我。我想,比惩罚本身更让我受伤的是冷漠。我哭喊着请求父母原谅,可似乎没人听得见我。两个小时后,父亲让我站起来,开始学习。从那天起,我发誓再也不让自己遭遇麻烦。我吞下怒火,把怨恨也藏了起来。〃
带着这样的情绪,安雅学会了怎样做一个〃完美的〃孩子。对自己的女儿,她也照此教育:她把女儿训练成了一个小小的机器人——缺乏情感表达,恪守职责,自控能力无可挑剔,仪表也修饰得整整齐齐。然而,杰西卡的性格完全不同,一旦走出了童年,她就再也无法忍受母亲的僵化刻板。但凡遇到机会,她都会冲破枷锁、争取自由。她的情绪波动完全找不到平衡点,如今这个情绪的钟摆已经摆到了极端。杰西卡越是叛逆,安雅就越是专断。终于,杰西卡爆发了——她开始用刀自虐。∏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在女儿的所有行为中,安雅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创伤,创伤的源头则是她父母的气愤、拒绝和对她的背叛。但她没有把杰西卡的叛逆视为一种求助的信号,而是把它看成对自己家长地位的挑战。这样的状况让她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曾经让幼小的她感到自己是那么无力且毫无价值。多年前在父母那里,她不曾做到〃完美的女儿〃;身为母亲的她,如今要〃反攻〃了。而这其中的悲剧在于,她选错了作战对象。
安雅没有意识到,在如此严苛的成长条件下,女儿作出如此举动是相当正常的事。她没有察觉,杰西卡其实是在说:〃我受够了这虚伪的一套。醒醒吧,要知道我是个完全独立的人,我所需要的和你不一样。我再也不能任由你掌控了。〃
杰西卡实际上是以尖叫求得解脱,这是当初的安雅做不到的。杰西卡为母亲当年没有打响的战斗扛起了战旗。在众人眼里,尽管她的表现很〃坏〃,但却是个尽责的女儿,忠实地反映了母亲隐藏多年的过去。通过自己的反社会化表现,杰西卡为母亲打开了一道门,使得安雅终于把心中隐藏多年的隐痛袒露了出来。
对安雅来说,这是个机会,让她得以重温儿时的怨恨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