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计平在办公室外看报纸、上网,听到在里面打电话的李彦宏声音陡然高起来。这个下午,给刘计平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那一天,李彦宏的声音一改往日的温文尔雅,而是显得有些激昂。音调偶尔高上八度并不难,难的是,整整一个下午,一直听他在屋里慷慨陈词,当然,用的是流畅的英文。当时,刘计平并不知道这个电话意味着什么,打完电话的李彦宏推门出来时,又恢复了往日的不愠不火,像什么事儿也没发生过。刘计平也就没有在意,直到过了许多天,拿到话费单一看,天啊,怎么会有一个500多元的电话,这时他才再次想起那个越洋电话。
那天,李彦宏并没有说服董事会。但董事会最终答应他尝试一下。无疑,这位在中国的执行者,他的敏锐与执著,让远在美国的投资人更愿意把赌注压在他身上。业界的传闻,说得严重一些。
李彦宏不仅骂了人。
而且还摔手机。
梁冬作为百度的自家人(出书时任百度副总裁),写得就平静一些。梁冬是凤凰卫视的当家主持人之一,后来加入百度担任副总裁(关于梁冬的加盟,将会出现在第4章)。
IT业界的传闻与梁冬描述的结果是差不多的:董事会最终答应李彦宏尝试一下,而且并不是因为李彦宏的理由打动了董事会,只是因为李彦宏的态度。
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
董事会是不是真的激烈反对转型?
不太可能。
如果真是这样,董事会怎么会只通过一个电话会议就下了结论?
在中国IT企业中,投资人和创始人出现冲突的案例非常之多,但是,还没有哪一家仅靠电话会议就能解决激烈冲突的。
试想一下,如果李彦宏与投资人的冲突非常大。
当时董事会的四大投资商是不是应该派几个人来调解一下呢?
通过事情的经过,分析本质。
董事会的四大投资商是同意百度转型的。
李彦宏是真正地说服了董事会!
真正反对转型的是徐勇。
合伙人徐勇。
简单点说,徐勇的眼光没有李彦宏这么开阔。
虽然《士兵突击》当时还没有问世,但徐勇却是用“不抛弃,不放弃”来指导创业的。
他不能放弃现有的成绩。
这是历尽艰辛所获得的成绩。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彦宏是对的。
那么,徐勇当时的观点就是错的。
这,正是职业经理人(或者普通企业家)与卓越企业家的差距。
从现在开始,李彦宏和徐勇的蜜月期就结束了。
三年后,百度的上市前夜。
徐勇离开百度。
不过,徐勇也是成功的。
虽然淡出百度多年,但他现在仍然是中国IT富豪榜排名靠前的人物。
而且,他是一个上市公司的合伙创始人。
从此,百度踏上了转型之路。
2001年8月,版上线。
2001年9月20日,开始竞价排名业务。
一个新的百度帝国时代即将来临。
李彦宏创业的第三种武器:“离别钩”。
什么是“离别钩”?
因为这柄钩,无论钩住什么都会造成离别。
“离别钩”在李彦宏的创业过程中,代表的是“取舍”。
只有舍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李彦宏发觉自己的创业项目不切合实际的时候,没有盲目地死撑到底,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选择了转型。
离别,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但痛苦的离别,却是为了最终的相聚。
相聚,当然是指创业成功。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百度第一帝国(1)
在这里,插一些历史学方面的知识。为了区分各历史时期,历史学家们往往会用“第X帝国”来形容一个时代。
比如“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等。
中国的历史,也被一些历史学家分为几个帝国时代,这种划分方法有一定的争议。当然,这里只是举例子,并不会专门探讨这个问题。
比如秦汉被称为“中华第一帝国”。
隋唐宋被称为“中华第二帝国”。
元明清被称为“中华第三帝国”等。
我们在这里也使用一下这种划分方法,区分百度的各个历史阶段。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我将百度的历史划作了四个时代:◎从百度成立到2001年8月的业务转型:“百度第一帝国”。
这段时期的百度可以被称为“技术百度”。
商业模式为向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技术。
代表人物:李彦宏、徐勇、刘建国。
◎从百度业务转型到2005年8月百度上市:“百度第二帝国”。
这段时期的百度可以被称为“搜索百度”。
百度推出了门户搜索网站,成为中国网民搜索信息的首选网站。
代表人物:李彦宏、朱洪波、梁冬、王湛生。
◎从百度上市至2008年11月的央视曝光事件:“百度第三帝国”。
在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后,为了保持高股价,百度只能继续使用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
这段时间的百度可以被称为“营销百度”。
代表人物:李彦宏、王湛生、朱洪波。
◎从央视曝光事件至今:“百度第四帝国”。
在因为商业运营上的原因遭受央视曝光后,百度痛定思痛,加强了营销的管理和品牌建设力度。
同时,也加强了技术研发。
推出“阿拉丁”技术平台和“凤巢”营销管理平台。
这段时间的百度可以被称为“品牌百度”。
代表人物:李彦宏、李一男。为什么要这样划分呢?因为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关键词。关于后面的百度几大帝国,后面的章节会有详述。
“百度第一帝国”时代,是“梦”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百度是一家纯粹意义上的技术公司。
我们可以理解成是一群追逐梦想的年轻人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
所以,“百度第一帝国”可以被称为“技术百度”。
但并不是说以后的百度不重视技术。
从研发费用的投入来看,百度将来是越来越重视技术。
“技术百度”指的是,“百度第一帝国”时代,技术的因素在公司占据的空间更大一些。
当时的百度,以技术人员为主。
这一代的百度人是努力的。
仅用了四个半月就开发出了全球领先的中文搜索引擎。
梦想,非常重要。
但梦想终究要面对现实。
技术要转化为财富,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当时,百度的收入水平还不够人力资源和办公、管理费用开支,达不到盈亏平衡。
2000年,国内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网站前脚挨后脚地奔赴纳斯达克。然而紧随其后的互联网低潮,让他们陷入了困境。
这些,都是百度的主要客户。
客户们的财务状况不尽如人意,还在苦苦思索盈利模式。
所以,百度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进入2001年,这一年的互联网业界又发生了太多惨烈的事情——大批的网站纷纷倒闭,少量勉强维持的也几乎辞退了2/3的员工。
而且,各网站的“明星创始人”也纷纷离职。
那么,在中国的互联网业,当时有哪些“明星创始人”离职?
同时,又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
更重要的是:这些事情,对李彦宏会有哪些影响?
百度第一帝国(2)
2001年6月3日,新浪网宣布,王志东因个人原因辞职。
王志东当时的职务是新浪CEO、总裁及董事(没有长),而且他还是新浪的创始人。
董事会之所以要让王志东下课,是因为:新浪在股市的表现差。
新浪在股市的表现差,是因为新浪的营业收入少。
当然,也可以这么理解:新浪的营业收入少,是因为互联网的形势不好。
现在的王志东已经不再是个“风云人物”,但是他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他是当年中国互联网的“五大掌门人”之一。
出席第一届“西湖论剑”的五大掌门人,第一位就是新浪的王志东。
“西湖论剑”是马云策划的一次活动,是一个由金庸老先生牵头,召集天下互联网英雄共同探讨产业问题的论坛。
后来,李彦宏也参加过这个活动。
第一届“西湖论剑”的五大掌门人是:搜狐网CEO张朝阳、新浪网总裁王志东、网易董事长丁磊、8848董事长王峻涛、阿里巴巴CEO马云。
只不过,参加过第一届“西湖论剑”的几位掌门人,至少有三位碰到了麻烦。
王志东是第一位碰到麻烦的,而且被迫离开了新浪。
第二位碰到麻烦的,就是王峻涛。
2001年8月8日,王峻涛告诉记者,他已辞去8848董事长职务,并发了辞职声明。
王峻涛从8848辞职了,他辞职的原因也很简单:业绩不佳。
他和王志东的区别在于:他是董事长,王志东不是董事长;8848没有上市,而新浪网已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不过,结局是相同的——两位创始人都离开了一手创办的公司。
那么,王峻涛和王志东被迫离职的事件,会给李彦宏一些什么启示呢?
不管你是创始人,还是董事长、CEO、总裁,也不管你的公司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只要你的公司业绩不行,你的使命就结束了。
所以,李彦宏总结了一条真理出来:没有业绩,其他的东西做得再好也没有用。
当然,和王志东、王峻涛相比,另外一个掌门人会说这样一句话: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这个人,就是网易公司的创始人丁磊。
只不过,丁磊顽强地挺了过来,而且挺得很高。
2001年9月4日,网易被纳斯达克正式通知停牌。
在这一天之前,网易的业绩也不好,丁磊也在寻找退路。
丁磊的退路就是:卖掉网易。
而且,他差一点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