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那些人和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度那些人和事-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两个家伙的Google像武侠小说中突然练成绝世神功的高手一样,相继把Infoseek、Yahoo等曾经的搜索引擎巨头砍落下马。
  Google早在李彦宏创业之初就推出了中文搜索网站。
  占据了时间上的优势。
  当然,由于它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在技术、人才、财力方面肯定是创业之初的百度所不能比拟的。
  评价搜索技术有四项主要指标:页面反应速度、相关性、索引量、内容更新频率。
  这四项主要指标当时的百度全面落后于Google。
  互联网的世界里,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Google能够把打败以往的搜索巨头。
  那么,在中文搜索引擎领域,百度就有可能打败Google。
  怎么打败Google?
  与全球领先的Google比技术?无论是技术积累还是人力、财力,百度都明显落下风。
  但李彦宏当时发现了Google的一个致命的弱点。
  Google只懂技术,不懂怎么去推广自己的品牌。
  而且,当时的Google在中国的土地上,竟然没有派驻一兵一卒。
  在美国本土,Google就是以网民相互间的口碑传播来积累用户。
  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在中国,Google用的还是和美国相同的方法。
  由于比百度推出搜索网站更早,百度还在为门户提供技术服务的时候,Google就推出了专门的中文搜索网站。
  先入为主,所以Google率先抢走了用户。
  百度的形势不利。
  但是,李彦宏在这样假设:如果百度在技术方面做到和Google差不多,但只要告诉中国网民百度比Google好,用户是不是就会涌过来呢?
  Google在中国也没有做广告,是靠网民的口碑传播开的知名度。
  百度也可以做口碑传播。
  为什么说百度更懂中文?
  美国人相信自己认为好的就是好的。
  而中国人却更愿意相信别人说什么好就是什么好,大家看看电视上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所以,李彦宏要告诉网民:百度更好用。
  但在此之前,他还要做一件事情。
  他是把百度的搜索技术提高一些,尽可能接近Google的水平或者是达到Google的水平。
  只要做到这一点,他就有了取胜的希望。
  于是,百度的“闪电计划”就要闪亮登场了。
  关于这个“闪电计划”,后来的百度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那么,这个类似于战争代号的行动,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闪电计划”与雷鸣离职
在进入这一节之前,很多读者朋友可能会表示不理解。
  不是说那个神秘的“闪电计划”吗?
  雷鸣是个什么人?
  怎么会把雷鸣离职放在标题上?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雷鸣都算不上是百度历史上很重要的人物。
  确实,《百度那些人和事》前面的章节里面,只有李彦宏、徐勇、刘建国、朱洪波四个人的名字上过标题,这四位分别是百度公司CEO、联合创始人、CTO和COO。
  也就是说,都是百度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无论如何,雷鸣都不能与这四个人相提并论。因为,只有在“李彦宏和早期的技术团队”这一节中,提到过这个名字。
  雷鸣,只是百度早期的员工之一。
  之后,他并没有做到高位。
  “闪电计划”与雷鸣离职的事件是一起发生的。
  也许又有读者说,百度历史上离职的员工那么多,一个个写起来不是永远都写不完。
  当然不是。
  因为,雷鸣离职对于百度的人力资源管理或者是李彦宏的用人策略上来说,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上的事情。
  上一节讲到李彦宏看到搜索技术的四项主要指标:页面反应速度、相关性、索引量、内容更新频率,百度全面落后于Google。
  于是,李彦宏推出了“闪电计划”。
  “闪电计划”的目标是:9个月内,让百度搜索引擎在技术上全面与Google抗衡,百度的日访问页面(Pageview)要比原来多10倍,日下载数据库内容比Google多30%,页面反应速度与内容更新频率全面超过Google。
  2002年3月,“闪电计划”正式启动!
  在这里插上几句看似与“闪电计划”无关的话:2002年4月,百度搬到了更为宽敞的海泰大厦,占了半层。
  百度的员工从大学的宾馆,走入了写字楼。
  这时的百度,从最初的七剑客,已扩到了90多人。
  当然,早期的员工都成为了核心员工。
  “七剑客”之一的雷鸣,被任命为技术攻关小组组长。
  雷鸣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2000届硕士研究生,在加入百度前,他在学校里就参与了刘建国的“天网”的建设与维护。
  按照李彦宏的话说,雷鸣是个搜索引擎的天才。
  补充一下,雷鸣和毕胜还兼任百度的总裁助理,他们对李彦宏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由此可见,雷鸣在早期的百度还是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
  但半年的时间不到,2002年8月,雷鸣拿到了斯坦福大学MBA的offer,准备出国留学。
  雷鸣离职了!
  李彦宏亲自担任起“闪电行动”小组组长。
  当然,雷鸣的离职没有影响到百度“闪电行动”的进度,从后来的结果看来,“闪电行动”取得了成功。
  关于李彦宏接替“闪电小组”组长,外界的说法是李彦宏对进度不满意。
  作为雷鸣的朋友,当时负责百度对外沟通的毕胜否认了这种说法,说这只是因雷鸣的离开而进行的自然交替。
  当然,我们要分析客观事实。
  种种迹象表明,李彦宏对雷鸣颇有些不满。
  比如李彦宏后来在谈到这个时期百度的发展时曾说过“公司规模大了,这时有些技术人员开始浮躁,不安心搞技术了,开始对管理工作感兴趣”之类的话,含沙射影的意味很浓。
  2005年9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的采访节目上,谈到“闪电计划”时,李彦宏说:我带领十几个工程师吃住都在办公室,我等于是CEO不做了,退回到一个项目经理的位置,整整10个月……从头到尾,李彦宏没有提过雷鸣的名字。
  当断则断,李彦宏并不因为雷鸣是个搜索引擎的天才就姑息容忍。
  现在的百度,已经是近百人的中型企业。
  在这个时期的企业,与当时“七剑客”时期的那种初创型小企业,在管理和用人方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
  小企业的管理更多依靠人性化。
  公司的人不多,就是想办法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这样的企业才能尽可能地长大。
  中型的企业,则要形成一定的制度。
  如果有个别管理人员游离于制度之外,对工作不如周围的人积极,很明显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工作热情。
  时间,对于当时的百度是非常的重要。
  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将搜索技术赶上Google,将来想要翻身更加困难。
  李彦宏非常坚决,在雷鸣离开百度之后,他亲自担任“闪电小组”组长。
  他的工作热情足以感染其他技术人员。
  有许多中型企业之所以没能长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还停留在小企业阶段。
  李彦宏在用人方面,是有独到之处的。
  在李彦宏的带领下,“闪电小组”继续技术攻关。
  百度的技术升级正在悄然展开。
  他们对抗的是Google,当时拥有800多技术人才的全球搜索引擎巨头。
  实力对比非常悬殊。
  就这点上来说,有些IT业界的人士对百度吹捧过度。
  客观分析一下,当时的Google拥有800多技术人才不假。
  但真正负责中文搜索引擎的有多少呢?
  Google的重点是欧美市场。
  对于中文市场,只是在英文搜索引擎的基础上做了些处理。据说,Google在当时只用五六个工程师在负责中文搜索。
  这,给百度反击的空间。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Google真的调集全球的资源来和百度战斗,那么,百度是没有什么胜算的。
  所以,百度的“闪电计划”值得肯定,但不宜吹捧。
  如果吹捧过度,会给很多读者起到相反的引导作用。
  因为,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是稍微超过自己现有实力的事情,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李彦宏亲自坐镇的效果当然比雷鸣负责时好很多。
  “闪电计划”在项目中后期就使百度的搜索技术有了质的提升。
  现在,百度的“闪电计划”已经完成。
  在技术方面,百度与对手的差别已经不大。
  那么,李彦宏现在可以告诉网民:百度更好用!
  

“万人公测”战胜Google
2002年底,百度推出了“搜索大富翁游戏”。
  百度首页上挂出了活动链接,用户点击进去注册账号后就可以玩游戏。用户只需一天回答5道题,就可以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找到答案,在第一时间内回答正确就可以参加抽奖。
  后来,马云在收购雅虎中国后,也做过类似游戏。
  网民通过在雅虎中国搜索,可以获得一定的积分,并可以兑换一些小礼品。
  不过因为种种原因,雅虎中国的效果不大。
  最关键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搜索技术方面,雅虎中国做得不如百度好。第二,这种活动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很吸引眼球,但后来互联网公司的活动越来越多,吸引力就下降了。
  我们从马云的游戏回到李彦宏的游戏。
  为了推广这个游戏,百度在网络上打了很多广告,同时也设置了很多奖品,鼓励网民参与。搜索大富翁游戏持续了9个月,吸引了数十万人参加。
  当然,影响到的人远远不止数十万人。
  搜索大富翁游戏结束后,百度送出了两辆汽车。
  第一辆汽车是被一个北京的农民开走的;第二辆汽车的得主是北大的一名学生。
  这,只是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