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人为中心,确定世界的游戏规则。
自序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2)
工业化历史的“终结”,就是后现代历史的“开始”。
《后现代经济》站在历史“终结”与“开始”的切换点上,告诉你价值选择的方向。
《后现代经济》强调东西方“第二次浪潮”的坚固理念必须转变,它特别强调:
—虚拟的信息对于坚固的货币的价值优先性。比如,透明化的信息要优先于不透明的华尔街,信息的虚拟经济高于金融的虚拟经济。
—小对于大的价值优先性。比如,微不足道的个人的选择权要优先于庞大的投资银行代理人的力量,中小企业网商集群高于患大企业病的传统企业。
—碎片化生存对于宏大叙事的价值优先性。比如,分散的股民的真实利益表达要优先于为利益集团代言的宏大叙事,Web 高于一对多的广播模式。
—强调个性化生产对于大规模制造的价值优先性。比如,每个人切合具体情境的理财要优先于集体涨落的共振,个人创意高于低附加值的“中国制造”。
—强调日常体验对于中间代理人的价值优先性。比如,个人的良好体验要优先于代理人的自我中心。
—强调目的性对于工具性的价值优先性。比如,追求幸福高于追求金钱。
……
《后现代经济》显示,现代性思想中一切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住更高的“第三次浪潮”的解构与建构,经济也一样:
—抽象事物烟消云散后具体事物凸显出来。比如,经济将变得更加感性化、审美化,人们将不再盯着“我们”的股指这样的抽象符号,而是专注于“我”的具体生活。
—一般事物烟消云散后个别事物凸显出来。比如,自由不再意味着我们的一般选择,而是我的独特选择,多样化的品种带来多样化的选择,品种不经济将变成品种经济。
—机械性事物烟消云散后有机性事物凸显出来。比如,人们不再受制于僵化的正式组织、正式制度,创新与灵捷柔性将使组织像个体一样成为有机体,跨越变革鸿沟。①
—非生命性的价值烟消云散后生命性的价值凸显出来。比如,人们将从崇拜做大做强的恐龙级异化体,转向亲近以人为本的一切灵活的事物。
……
所有这一切,都会给你带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切由你选择,一切皆有可能。后现代经济使你摆脱被美国华尔街控制的无助感觉;在后现代的每一个早晨,每个作为草根的你醒来的时候,都会同样感到大权握在你的手里。
《后现代经济》核心就是帮助你理解“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这枚硬币的反面:“信息网络中的个性化何以可能。”你会发现,云里雾里那些碎片化的东西,原来就是你心中的个性化选择。
互联网时代可以称为批判的时代,没有什么东西能逃避后现代的批判。理性企图躲在神圣的背后,现代性企图躲在尊严的背后,超越这种批判;结果更加引起人们对它们的怀疑,失去了人们对它们真正尊崇的地位。因为只有经得起互联网的自由和公正审查的东西,才能得到未来的尊崇。
最终,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后,一切灵活差异的东西将一一浮现。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 后现代经济—价值(1)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对价值论来说,这意味着一元化的效用“烟消云散”为多元化的价值。
如果人们回到价值的基本面来考虑问题,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给人们留下的最根本的反思,应是对价值确定原则的重新思考。
在这场引起人们巨大经济利益损失的游戏中,有一个基本的游戏规则,从现代性角度看非常正常,但从后现代性角度看非常反常,这就是脱离参照点确定价值的游戏规则。
在“脱离参照点确定价值”这一基石性的原则上,东方与西方“坚固”程度相同:东方要求从多元化的具体价值中,萃取出一元化的抽象价值,以保持价值的坚固性;西方要求从多元化的主观价值中,萃取出一元化的客观效用,以保持价值的坚固性。一二百年来,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
但从后现代的观点看,将多元化的价值参照点过滤掉,存在着一元化的价值异化的风险。鲍德里亚指出,问题的实质在于“货币与真实生产的脱节”,是“参照的丧失”。①
金融危机正是表现为在确定价值时,华尔街这个超人的异己力量对无能为力的所有个人的压制性。在危机之前,华尔街确定价值远远脱离了真实世界、日常生活这样的参照点,用鲍德里亚的话说,“它摆脱了市场本身,成为卸载了所有信息和意义的自主仿象,它本身成为信息并且在自身交换。此时它不再是一种商品,因为它身上既不再有使用价值,也不再有交换价值”。②
坚固的华尔街也许能在这次灾难中恢复其现代性的常态,但是在烟尘散尽后,我们还会有另一种发现:在现代性的废墟上,长出了后现代的蘑菇。
就像星星点点的蘑菇一样,参照点是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的,在当代还是以网络的方式存在的。在价值确定的原则中,将参照点纳入进来,将意味着克服现代性最大的一个弱点—生产对于生活的疏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坚固到只剩下股票的票面价值那样苍白和单一。生活的意义、人的异质性的价值,只有在参照点中才存在。生活品质的提高,取决于品种多样化的选择,品种是意义、异质性的维度和载体。
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后,人们会惊奇地发现,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生活因为色彩更加丰富,选择更加多样而可能变得更加美好。
后现代主义让我们发现,还可以思考“让世界恢复坚固”的反问题:网络中的个性化何以可能?具体来说,个性化价值的经济性何在?
真实世界中的价值
色随心变
《镜花缘》第十四回讲了个稀奇的故事:“云雾护足”。说那里的人,脚下都踩着一朵云彩。
主人公唐敖为此请教一个酒肉和尚:“适见贵邦之人都有云雾护足,可是自幼生的?”
酒肉和尚道:“此云本由足生,非人力可能勉强。其色以五彩为贵,黄色次之,其余无所区别,唯黑色最卑。”
走着走着,只见有个乞丐,脚登彩云而过。唐敖道:“请教九公,云之颜色,既以五彩为贵,黑色为卑,为何这个乞丐却登彩云?”同伴林之洋想起酒肉和尚也脚护彩云,也觉奇怪:“岭上那个秃驴,又吃荤,又喝酒,又有老婆,明明是个酒肉和尚,他的脚下也是彩云。难道这个花子同那和尚有其好处么?”
见多识广的多九公道:“当日老夫到此,也曾打听。原来云之颜色虽有高下,至于或登彩云,或登黑云,其色全由心生,总在行为善恶,不在富贵贫贱。如果胸襟光明正大,足下自现彩云;倘或满腔奸私暗昧,足下自生黑云。云由足生,色随心变,丝毫不能勉强。所以富贵之人,往往竟登黑云;贫贱之人反登彩云。” 。。
第一章 后现代经济—价值(2)
与酒肉和尚和乞丐脚登彩云形成幽默对比,过了一会儿,就见一亏心官员,脚下用绫遮盖着“晦气色”的云,前呼后拥威风而过。
请注意,这里有两组概念:一组是富贵与贫贱,对应效用的多与少;另一组是彩云和黑云,对应价值的好与坏。
这正好涉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价值分析的根本区别点:现代性(工业化)价值分析,只分析效用,不分析价值,把效用直接当做价值(典型命题如有钱即快乐);后现代性的价值分析,既分析效用,更注重价值,认为效用不等于价值(典型命题如有钱不等于快乐)。
现代性之所以排斥价值,因为觉得价值是主观的,也就是多九公说的“色随心变”。在佛教中,“色”不是指*,而是指物质,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在经济学中就是效用。至于“心”,显然是与物质相对的,在经济学中就是价值。
在工业化之初,以色来排斥心这种成见还没有被特别强化,斯密和边沁的经济学都含有“色随心变”的成分。边沁最为典型,他认为价值就是快乐和痛苦,效用是引起快乐和痛苦的东西(财富)。马歇尔显然看出,“色随心变”是一种不符合工业化标准的经济理念,为了正规化,遂取消了快乐和痛苦这个意义上的“非标准化”的价值,代之以货币表现的“标准化”的效用。从此,脚踩黑云还是彩云不再重要,重要的只剩下富贵与贫贱,即物质财富的多少。
从深层根源上看,工业时代价值分析的特点,是用形而上的理性排除情感的干扰。工业化是反对自然的,情感就是存在于人之内的自然,所以“色随心变”是要大反特反的,否则农业社会的价值观就要复辟了。
后现代性的价值分析,则特别强调“色随心变”。后现代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心物一元,它是前现代(农业社会)“天人合一”的否定之否定。心物一元这里的“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扩大点说就是与心理有关的情感、个性化、信息等不确定的东西。在物质财富中,加入“心”的成分,成为后现代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在全球即将完成,现代之后的时代来临,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终于颁给了专门研究“色随心变”的丹尼尔?卡尼曼。卡尼曼写了一篇《回到边沁》,正式提出在价值分析上从马歇尔“回到边沁”的纲领,主张改变只分析效用(物)、不分析价值(心)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像边沁那样既分析效用又分析价值,实现心物一元,为此他提出了心物一元的价值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效用不是物,效用是人(基于愿望)对物的使用价值的评价。上面与价值、效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