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选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选载)-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把我的家教土方、偏方跟魏书生教育法硬去联系,人家魏老师不会买这个账。况且我本人并不是很了解“魏书生教育法”。
  魏书生是我们盘锦的一个传奇人物,典型的自学成长型的杰出人物。据说他讲课的时候就跟兔子尾巴似的,一年有100多天出差,很少批改作业,学生在家都是放羊式的学习,可期末考试下来,他带的这个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外界对魏书生老师和我们家的高考奇迹自然地联系起来,不外乎这么几个客观原因——
  人们会联想:盘锦的“地气”是不是比较特别?
  不然,为什么盘锦这个地方会不断出现教育上的特例?
  人们会联想到:魏老师是自学成才的教育大家,他在基层摸索多年形成了一套独到有效的教学方式,轰动全国(甚至在国外也有影响)。张炘炀的父亲也是带着一腔热情摸着石头过河,把10岁的儿子打造成少年大学生。他会不会在这方面,受到了某种潜移默化式的熏陶?
  人们也会从魏老师的强调自学、淡化讲课过程这一点上,把我的家教方子跟魏老师的先进方法联系起来看。
  这种联想也是正常的。
  在这里我必须澄清一下:与魏老师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相比,我个人揣摩到的一些心得、方子,只能算是一点皮毛。魏老师是语文课老师,而我在语文方面是比较薄弱的。魏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集体(现在又面临整个地区的教育系统的管理),他是优秀的教学组织者,又是优秀的班主任,还是了不起的教育行政管理者。我一个普通家长,猫在家里一对一地教自己的孩子,摸索出一点效果,取得一点经验,岂能跟大师硬行联系上?
  不过我是赞同魏老师的教育方法的。
  魏老师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副班主任”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一种工作协作关系纳入师生关系中,确实是个天才之举。
  魏老师经常在开学时问学生:“这个新教材你们自学完了吗?”学生一起响亮地回答:“学完了!”……这种教学境界,令人羡慕。他是真正从烦琐的教案流程中脱颖而出的好老师,张炘炀如果成为他的学生,应该会有更大的进步(特别是在语文学习方面,这始终是我的一个弱项)。
  在张炘炀初中学习阶段,已经是盘锦教育局局长的魏书生到学校来,饶有兴趣地问起张炘炀,专门见了这个因跳级而出名的孩子。这个事,我也是事后听说的。不管怎么样,魏老师见了张炘炀,也算是对他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关注吧。
  有一位名叫王成文的老师对魏书生教育法和张炘炀的个案联系起来,有这么一段议论——
  从网上看到了他(张炘炀)那稚气可爱的笑脸,想起他临出考场时自信地对父母说:“考上二本没有问题!”我的心被震撼了。就因为他在我们身边,而且才10岁!我于是开始深刻地反思自己从教14年来的一幕幕,成为人父11年来的一幕幕终于,我得出了结论:张炘炀的成功是他在求学的十来年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最完美的结合。 在为他高兴的同时,我的内心深处更多是压力感、危机感和使命感。不用多说,这个10岁孩子的成功,是他父母乃至他的老师在他的成长与学习过程中成功地实践了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我看到,他小学、初中课程什么时间学完的,高中课程什么时间学习完的等等都有科学精密的计划,而执行好这一系列计划还必须征得这个小主人的同意才行。我承认“自古英才出少年”,但一位名人讲的:天才是99%的汗水与1%的灵感,同样适用他。 思索之余,我马上想到我的学生,他们已经16岁,马上就要参加中考了,想到了我教的那批今年参加完高考,且他们考完数学科后许多人都哭了鼻子的高中生,想到了我的11岁女儿。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被激发得怎么样?教他们的教师们科学规律遵循得怎么样?为什么我们没有达到张炘炀那样的效果?
  这位老师无疑是肯定张炘炀10岁参加高考这个选择的,但是他又非常理性地分析了这个现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魏书生教育法的启示:学习与民主(2)
我在这里不是一味地强求,将来的学生们都得10周岁参加高考。我只是为我们的教师、父母们带领着我们那些可爱的本该都如张炘炀一样出色,而已经或正在处心积虑、精打细算地做着无用功的孩子而惋惜着,我们的教育产品中确实有多少人都处于休克状态。我们怎么样在今后才能做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最完全结合。” 但我也想通了,做教师与家长的我必须从现在起再继续深入研究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研究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继续深入实施盘锦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深化课堂结构改革,向课堂这一素质教育主渠道要学生的远大理想、高尚的道德、顽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心,做到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切实地把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落到实处。 我们都知道,魏书生老师所教的班级学生们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非常强,班级自动化管理,班级与学生都能够进入匀速发展的轨道。得利的正是运用了民主与科学这两大武器。养成了制订计划的习惯,执行计划的能力又非常强,执行计划与总结验收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又做得十分到位,学生们在学习与工作上主人翁意识特强,内心的潜能被真正激发出来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等就会强于一般了。想想这样的班级里所培养的学生不和张炘炀一样出色吗?因为在这个班里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也最完美结合了。 但我也深深知道,教育不是盲目攀比,不是揠苗助长,我们不能够缺乏理性,不能够光看张炘炀与魏书生老师的学生们所创造的“地上工程”的辉煌,更应该看到并深入学习他们 精心建造的庞大坚实的“地下工程”。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点滴小事儿坐起,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努力研究与学习,成为终身学习的忠实实践者,营造好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家庭。 真正成为能研究、能实践的教师与家长。魏书生老师说“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教师要努力读懂它。”“教师应做到帮助学生心中的正义之师战胜邪恶之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们的主体意识与教师们的主导能力才能完美地结合。 考上大学的他今后的成长仍然是一个严峻的、富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我们该关注学习。但是,我们更应该以感激的心情来看待我们今天的这个时代,这个将要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好时代,正是她造就了许多如张炘炀、王京等一样的少年英豪。 身为教师,我深感幸运,因为学习张炘炀及其父母,更重要的是学习魏书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尽最大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完美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这位老师把张炘炀的事例和魏书生教育法联系起来谈,说出了一些道道(虽然我在教育孩子时想法并没有那么全面,方法也没有那样完美)。也满腔热情地说出了他的一些希望,给予我们家长不少鼓励。王成文老师这篇文章中包含的闪光的理想,我相信我还是具备的。张炘炀的成长仍然是“一个严峻的、富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也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我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方法和思路,不再满足于个人的“教育偏方”,让我的思路更开阔,让张炘炀的成长更全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霹雳性保护:谁要敢报道我起诉谁(1)
在初中生活的起起伏伏、小风小雨中,张炘炀很快进入了初二年级的学习。
  初一上半期结束时,他母亲记录了他的期末考试成绩——
  ……语文95分(满分120分),数学111分(满分120分),英语95分(满分100分)。数学、英语两科的成绩占上等,尤其是英语成绩更佳。对这个成绩我们仍是满意的,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这样就为下学期开学想跳入初二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语文科成绩虽然稍低,但慢慢随年龄增大,会有提高的,因为现在受年龄限制,理解领会能力没有那么强。
  有了这样一个成绩基础,我坚定了通过一个假期帮他完成初一全部学业的决心。事实上,在初中一年级学习期间,我们已经跟学校老师达成一种默契。考虑到张炘炀接受能力强,我们给他安排了特殊的学习进度。为了减少他的学习负担,学校布置的很多作业都可以不做,腾出时间来我们学点新课程。
  《日记》里提到“英语成绩更佳”——实际上这就是我在家教辅导上的实惠观念又一次起了作用,说得绝对点,英语一门上来了顶两科,单词量上去了,终身受用。今天听起来我这个逻辑有点简单粗暴,也有点分数战略上的“机会主义”,但英语这一门的强化补课,确实把他的分数优势撑起来不少。
  所以我们的跳级预备不光是利用假期做好铺垫的,在正常的学习中,把不必要的家庭作业省去,填充新的知识。
  初二入学一开始总的来说还是风平浪静,他母亲有这样的记载——
  今天孩子的考试成绩及名次下来了,这是他跳入初二年级的第一次考试。我希望他能考得理想一些,因为这对他有好处,同时也让周围的人觉得孩子跳级的可能性,我们不是想出什么风头,是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前途着想才去这样做的,孩子本身也愿意上高一个年级,他自己也有自豪感。
  4月13日举行的考试,上午考完数学回来,自己觉得答得不好,我们都劝他说,初中和小学的考试不一样,肯定有的题做不上,别的同学也可能答不上,因为年级越高,难度越大,向他讲了一些后,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