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崔志刚对《法治在线》形象的珍爱与呵护却让记者感动,由于他一再坚持一定要在《法治在线》录影棚中拍摄他的工作照,记者与他的棚中约定就因为两人时间的不合拍而从夏天约到秋天,从秋约到冬。
当记者终于在空旷的录影棚中燃灯的一角,默默旁观他与摄像、灯光、编导、化妆师微笑忙碌、默契配合,又一次倾情投入去关注法治与民生的时候,记者突然觉得,他们是一群在路上的守望者,不停奔波,为了生活中不灭的希望、良心与真爱。
。。
崔志刚:做一流的法制节目(1)
二、崔志刚:做一流的法制节目―――节目实录
新闻频道每天17:30播出的栏目;是一个直击突发事件、直面抓捕现场的法制节目。每看到栏目的记者在一线工作的场面;都为他们的安全捏把汗;同时也被那种敬业精神所打动。本期嘉宾就是栏目的主持人……崔志刚。
孙小梅:节目每周播出一次;是每天播出;作为节目主持人;你保留了什么?
崔志刚:说句实话;我觉得原来给我的感觉不叫主持人;因为那样一个节目一年播出54期;由于受到其它一些节目时间上的影响;其实一年也就播30多期的节目;其中属于主持人的部分只是报一个开头、一个结尾;所以我常跟自己说;做我其实就是一个报幕员。到了;真正开始学习、熟悉主持人的业务。所以;如果问我保留了什么;就是这么多年对法律的一些积累。
孙小梅:观众一看到你;很自然的就会想起很多案例的镜头;因为从以前的到现在的;你经常都在跟大家讲各种各样的案例。
崔志刚:有的人说;你是不是平常也帮别人打官司?是律师吗?其实都不是;我30多岁;学工科出身;是这样一个背景。
崔志刚: 做电视之后;发现这个门类很新鲜;跟广播不一样;需要多个工种配合;所以当时自己当导演的时候感觉非常过瘾。当时用的主持人是山东台的一个主持人;每周要坐飞机飞到这儿来主持节目;有一次因为航班问题他过不来了;考虑到不能老这样;用一个外地的主持人飞来飞去的;当时就提议说;小崔;当年你也是考主持人进的中央电视台;是不是启用你做一个记者型的主持人。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做法律节目。
孙小梅:是你们最精彩的部分;还有两个板块叫、;这两个板块你们是怎么选择它独特的视角呢?
崔志刚:更多的展现执法的过程;更多的关注法律事件或者新闻事件当中蕴涵的法律道理;这可能是观众最需要知道的。比如说;对于一个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我们用怎样的法律眼光来看。我们现在是法制社会;说起法律;大家可能感觉是很专业的东西;其实它离我们非常近;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跟法律有关系。所以;我在做这个节目的时候;经常问嘉宾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于这个事件;法律上有这样的规定吗?这样做;法律上讲合不合适?我觉得更多的就是告诉大家法律的道理是什么。是我们考虑的跟观众保持互相联系的一个小栏目;它的长度就是3至4分钟;解答观众在生活当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我们针对这些法律问题再去咨询相关的专家、学者做出法律解答。
孙小梅:咱们台有过4次庭审直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现在把直播节目改成常态节目;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
崔志刚:在新闻频道播出;新闻要求迫近性、直接性;如果有了突发的法律事件;我们会在栏目当中对它进行直播;因为直播是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告诉观众朋友最想知道的东西。我觉得这不但是;也是整个新闻频道的特点。
崔志刚:做一流的法制节目(2)
孙小梅:做法律节目必须有依据;要严谨;我相信在你们节目的背后一定有一批法律方面的专家、学者给你们做后盾。
崔志刚:确实是有很多法律专家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我们拿到一个选题在进行拍摄之前;都要先跟法律专家进行论证;专家会指出当中的法律关键点是什么;让我们在采访中有个依据。我觉得不光是法制节目;很多节目都离不开这些被我们电视台称为〃外脑〃的专业人士;给我们提供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孙小梅:你认为还有没有不足的、需要加强的部分呢?
崔志刚:对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案例或者说代表性比较强的案例的深入挖掘还不够;现在可能只做到可视性这一步了;观众爱看了;但是怎么样在爱看之后看得更好;获得的知识、道理更深远;这个还是我们进一步要加强的。下一步我们准备选取一些典型性的案例;对它进行深入的剖析。
孙小梅:你是不是有一种梦想;想把中央电视台法制类的栏目;在你这里做到极致呢?
崔志刚:当然非常想。想让大家知道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法制栏目;当然我借着这个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观众喜欢的法制节目主持人。 (来自)
。 想看书来
崔志刚印象(1)
崔志刚印象――― 时期
脱胎于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个法制栏目( 1985年 12月 31日播);是中央电视台最早的一个法制节目;“以新闻的眼光关注社会;以法制的理念剖析人生”是的宗旨。播出后;在全国性的主要奖项中多次获奖;如: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全国法制题材电视节目 “金剑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奖、“金盾”新闻奖;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优秀栏目一等奖;10多次在全国性电视节目评比中获栏目、节目一等奖。
1994年便加盟的崔志刚;从记者、编导干起;几经人事更迭;而今已是###级人物的崔志刚挑起了的重担;身兼栏目制片、主持人等职。在北京西客站附近的一栋简易楼里;驻扎着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与的全体编播人员。与屏幕上那个深沉、持重的主持人迥然不同;生活中的崔志刚是随意、自在、年轻而帅气的。这样;崔志刚一下便拉近了访者与被访者之间的距离;谈话于是自始至终就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进行着。对于台前幕后的不同;崔志刚说;揭示的是法制建设进程中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它需要风格凝重的主持人。谈及如何与电视结缘;崔志刚笑着说;真的很偶然。
挑战与机遇
人生充满偶然的机遇;但能否适时抓住这些机遇靠的却是自己的实力。
崔志刚自认颇有语言天赋;1968年出生于河北邯郸农村的他;直至20岁到四川上大学时才开始学说普通话;二年级时居然就成了学校新年晚会的主持人。
如果一定要说小时候有什么兴趣、爱好能与现在从事的职业挂上钩的话;那就是说书了。小崔的家乡临近河南;河南的豫剧班和走街串巷的说书人常常会到村里来表演几天。酷爱听书的奶奶这时便领着崔志刚;拿着小板凳;早早地占上个好位置;祖孙俩美美地听它几天书。回家后;小崔还要有模有样地给街坊邻居的小朋友来上一段。
崔志刚说;20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是很幸运的一代人;什么好事都赶上了。小崔从小学习就很不错;只是有点偏科;喜欢语文;所以文理分科时;小崔希望学文;可父亲不同意。父亲当时是县里的教育局长;他认为文科招生人数少;将来的就业面窄;非让小崔学了理科。因为心里存有抵触情绪;有一次模拟考试;小崔的数理化3门成绩加起来还没有语文高。
心不甘情不愿的崔志刚最后考上了西南交通大学;学了“交通工程”。时至今日;崔志刚认为;父亲当初的选招的上自己获益匪浅。4年理工科严密的逻辑思维对崔志刚如今的工作大有助益。崔志刚擅于做计划、讲究逻辑;他认为制作法制节目;法理的严密性和章节的设置需要文科的激情、理科的理性指导。两者兼修的崔志刚表现起节目来;自然就长袖善舞、游刃有余。
大学期间的崔志刚快乐而活跃。二年级学会说普通话后;小崔就当上了系学生会主席;他还是学校篮球、田径代表队的成员。愉快、充实的大学生活让崔志刚对自己的人生之路无限憧憬。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崔志刚印象(2)
1990年崔志刚毕业了;1989年国家出台了新规定;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到基层锻炼;于是;他的分配也就层层下放了。崔志刚的派遣证上写的是河北省交通厅;可交通厅说;必须到基层锻炼;厅里不能留人。崔志刚接着被派到了地方铁路管理局;局里也不能留人;崔志刚被打发到了石家庄的地方铁路处;处里说还得下去;小崔又下到了铁路运输段;段里将他分到了离城很远的胡庄车站。
站长听说分来了大学生;就找小崔谈了一次话;问明学校以及小崔本人的情况后;站长一拍大腿;高兴地对他说;你可是我们站里的第一个团员、第一个国家干部(其他工作人员都是农民工);那也得下班组。
整个石家庄铁路局管理着1000里长的铁路;崔志刚所在的胡庄车站每天的工作是负责接送两趟火车;早上放火车到山里的冷库拉货;晚上再将它送回去;崔志刚的工作自然就是每天扳两回道岔。这样的工作对刚刚毕业;胸怀大志;梦想着干一番大事业的崔志刚来说;无异于当头泼下了一瓢凉水。无所事事的崔志刚开始考察车站的情况;结果发现铁路的钢轨是清光绪八年所制;车站的信号灯就是李玉和用过的那种。时光在这里好像是停滞不前的;没有任何文化气息;没有与外界的联络;从丰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