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种现象,工商管理硕士联合会的市场部经理鲍拉·格拉森女士指出,这和公司自身的体制也有关系。许多公司经常帮助自己的雇员去攻读学位,这当然无可非议,但与此同时,却缺乏对人才储备问题的长远考虑。通常刚刚毕业的工商管理硕士都希望能面对更多的挑战,这种挑战赞助他们读学位的公司通常无法给予,既如此,那人家的跳槽也就变得无可非议了。实际上,许多MBA都喜欢自己开公司,因为他们认为那样做会有更多的机会。
这次的“工资与职业”调查是工商管理硕士联合会所作的第四次同类调查,与前三次相比,发现MBA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一直在不断提高。获得学位后的雇员工资水平基本上会立即上调25%,而那些在半年之内就跳槽另谋高就的毕业生,工资水准则平均上升41%左右。
在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年薪15.7万美元的人数在两年中翻了一番,从以前的6%上升到12%。在毕业生中,通过两年完全的学院学习的毕业生工资最高,为15.15万美元,而经过一年学院学习的半脱产毕业生,年薪一般为10.52万美元,完全不脱产的远程学习者,年薪只有8.59万美元。
此外,接受调查的毕业生反映,在他们的学习结束后,每人都得到了两级以上的晋升,一半以上的人现在处于企业的高级管理层。调查表明,MBA毕业生对自己的学历都非常重视,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一纸文凭使他们能走进那些由极为出色的人群构筑起来的社会圈。
但是,这些硕士生也饱尝了超负荷工作之苦以及随之而来的压力。他们中间,80%以上的人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5小时,那些年薪高于15.7万美元的硕士生中,有62%的人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5小时。在接受调查的MBA毕业生中,有一半的人说自己承担了很大的工作压力,愿意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与家人、朋友的相聚上面。说到未来,43%的人表示最终还是要选择为别人打工,26%的人则希望创建自己的公司。
MBA热潮遇冷
本月初的一份“黑名单”给国内的MBA热泼了一盆冷水,与国内一些单位合办MBA的美国长春藤大学大有蹊跷,学费日益攀高培训水准却不尽人意。
MBA含金量遭遇质疑
专家指出,中国需要MBA,但更需要高质量的MBA。。
自1997年MBA在全国实现联考后,一股全国范围的MBA热也从此掀起。一时间大江南北的MBA专业、MBA的培训班开始风风火火地兴办起来。可是新年伊始,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便发布消息,有六个中外合作MBA项目属未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核准项目,不得授予境外学位。
这六个项目分别是北京大学燕工科教服务中心与美国长春藤大学合作的“工商 管理学硕士(MBA)专业课程班”;中国教育服务中心、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与美 国长春藤大学联合举办的“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班”;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 心与美国长春藤大学合作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培训班”;北京连山国际工商管 理培训中心与美国国际管理学院联合培养工商管理硕士、博士研究生;科技部管理 学院与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合办的“高级工商管理课程进修班”;(广州) 侨鑫集团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合办的“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
目前,国务院学位办已宣布不承认这六所学校颁发的学位证书,并将对其进行整顿。国务院学位办综合处孙也刚告诉记者,这六所学校其中有三家是与美国长春藤大学合作,而事实上,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长春藤大学是美国几所有着较高声誉 并具有一定历史渊源的大学的合称,并不是具体指某一所大学。事后经过学位办调 查,发现美国现在的确有一所大学注册了这个名字,但它在美国只是一所完全不入 流的大学。孙也刚介绍:“除此之外,这几所学校的中国合作伙伴的教学也并不十 分规范,有的甚至学位授予权都没有,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以授予MBA学位为名收取高 额学费,但他们连办学资格申请都没有提出。”
六个项目是冰山一角
学位办的有关人士也坦言,名单上的这六所学校仅仅是众多不正规MBA教学项目中的冰山一角。不知从何时起,MBA似乎就成了高薪厚职的代名词,一时间不少人对 MBA趋之若鹜,希望借此便成为总经理的候选人。据统计,仅北京地区今年报考 MBA的就有7316人,比去年的4581人相比增长了36%,报考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就有 2408人,增长了87.8%,而清华也有2680人报考。
MBA的学费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今年的MBA学费几乎比去年涨了近一倍。北大涨到5.4万元,清华、复旦也高达5万元。巨大的市场,高额的学费,让不少人认为在 MBA上有利可图。不少国外商学院也开始抢占商机,于是各种MBA培训班、国际MBA培 训开始在不同的媒体上大做广告。
在这些培训班中,不少只需要交纳一笔学费,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一张国际 MBA证书。几年前曾有笑话:大街上随便向两个人要名片,其中肯定有一张挂着经理 的头衔,而现在的版本已换成其中一张上肯定有MBA。不难看出MBA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已经开始受到质疑,许多人不禁怀疑:“MBA会不会一日变成一块锈铁牌呢?”
学位办李丹阳对此说道:“许多MBA培训班乱套学位,只有经过学位办批准的办 学项目才能授予学位,也只有这种学位才能得到认可。
MBA需要游戏规则
事实上,国务院学位办对MBA教学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都有严格规定。要承办MBA教学,必须首先向学位办提出申请,之后还要经过专家委员会的评议,而这仅仅是对MBA办学的初步审核。学位办李丹阳介绍,现在学位办已经开始对MBA教学的学 校进行中期检查,对于去年的检查他评价“总的还可以”。
而要进行中外合作办学同样也需要层层过关。孙也刚介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首先必须是我国的薄弱环节而且是亟须发展的学科。我国的MBA教育起步晚,为了弥补这一不足,80年代我国就与美国开始合作。这其中也要求双方办学单位具有相应 的学位授予权以及具有培养研究生的条件,对于外方合作伙伴则要求是具有一定影 响和较有特色的学校。
去年10月,全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南昌举办了首次研讨会。针对目前MBA培训层出不穷的局面,与会者共同呼吁加紧制定管理规范。北京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胡大源教授说道:“MBA同样需要游戏规则。”胡大源认为教育其自身的特点也影响了它 的管理,投资大时间长,不易比较,这就使得有人打着MBA的旗号吸引学生。这就需 要有非常透明的政策来确定谁可以办MBA,谁不可以办。
虽然早在1996年教育部就对中外合作办学颁发了相关条例。但是由于在MBA领域没有一个特别强硬的衡量标准,学位办李丹阳认为在管理上存在难度,“工商管理专业本身限制不大,本科也可以办,这就使得各种工商管理培训有了可乘之机。”
因此,对于盲目的MBA热,有识之士也提出,“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应该想清楚,是赶个时髦花几万元买个文凭,还是真正学一套先进的管理方法,同样也应该了解 一个优秀的MBA班与一个‘野鸡大学’的MBA到底有多大差距”。目前,获国内认可 的MBA证书的人员已开始上网存档,有没有MBA证书上网便能查到。另外,美国商学 院联合会(AACSB)对其认可的三百多家学校的MBA专业也进行了登记,是否真正的 金字招牌,在AACSB的网址:.aacsb.edu一查便知。
名牌大学也有不足
国内MBA专业的质量如何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即使是在教育部批准的56所院校中,MBA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从1991年教育部委托的9所试点院校到 1996年的26所,扩大到现在的56所,其中不乏精兵强将,但同样也有不少是为了搭 上MBA热而赶鸭子上架的。姑且不论普通的地方院校,就连几所名牌大学也坦言自己 仍存在种种不足。而对此感触最深的莫过于MBA学员。
在某计算机公司任职的罗先生,在1998年趁着MBA热考入某校在职MBA。从销售干到经理的罗先生坦言的确想通过MBA的学习全面了解管理理论,培养自己的系统思 维。可是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学习,罗先生也承认这段时间不能说毫无益处,只是期望值与现实相距太远。
他发现原来期望值很高的案例教学却和普通教学区别不大,理论高于实践, “听上去非常有道理,可是却不适用于企业的实际运作”,国外的案例离自身太远, 国内的案例质量不高。对于教材罗先生也颇有微词,原版教材信息量大,编排也很好,可是国内教材却过于陈旧。
在每个学期初,罗先生与他的同学都会向校方提出意见,可是三个学期之后,问题还是那些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罗先生所要面临的。学位办李丹阳介绍,由于我国MBA教育起步晚,在不少学校都面临着师资队伍跟不上、教学方法陈 旧等问题。MBA的师资在国际上是需要博士学位以及拥有实际综合能力的,但在国内 除了几所一流大学勉强做到外,很多院校难以达到,并且,BA教学需要大量案例用 以分析,可是中国的案例收集才起步不久,难以满足如此庞大的教学要求。
“外援”只是权宜之计
基于自身实力的不足,不少国内学校寻求与国外商学院的合作来弥补不足。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大源介绍,1998年北大与美国26所商学院组成教育联盟,合作举办了北大国际MBA项目。从这26所美国大学中吸引了11位优秀教授前来教学。按胡大源教授的话来说是“筑巢引凤”,借此还要吸引更多的在国外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