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财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年财经-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儿子就问:“你是如何知道的这个消息的呢?”
  楚国贵人回答道:“因为大王下令封了三钱之府。”
  大儿子问:“大王封三钱之府,与大赦有什么关系?”
  楚国贵人解释说:“这是因为每逢大赦之都要封存三钱之府。”
  大儿子听了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认为遇到大赦,弟弟本来就当出狱,可是那黄金岂不是便宜给了庄生了吗?他心里不忿,于是又去见庄生。
  庄生见了他很是惊讶,就问道:“你没有离开吗?”
  大儿子回答说说:“是啊。我弟弟很幸运在今天碰上楚王大赦,所以来告辞。”
  庄生一听这话,就明白了大儿子的意思,便叫他自己进去拿黄金回去。
  陶朱公的大儿子这么做,让庄生感觉受到了羞辱,于是他又进宫见楚王说:“大王想修德除灾,但外头老百姓传言陶的富人朱公子杀人,囚禁在楚国,他的家人拿了很多钱来贿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这次大赦,并非真正怜恤楚国的民众,只是为了开释朱公子而已。”
  楚王听了后,笑着回答道:“这件事容易解决,我们先把朱家的犯法的儿子杀掉,然后再大赦天下,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楚王立即下令杀朱公子,第二天才下大赦令。
  结果陶朱公的大儿子忙乱了半天,最后却只能是用车子载着自己弟弟的尸体回去,全家人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悲伤,都从门里边迎出来痛哭。
  可是陶朱公却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他一定会害死自己的弟弟。他并不是不爱弟弟,只是从小和我在一起,见惯了生活的艰苦,所以特别重视身外之财;至于小弟,生下来就见到我富贵,过惯富裕的生活,哪里知道钱财是怎么来的。而营救犯法的人是需要下大本钱的,只有让不吝惜钱财的人去才能够做得到。我派小儿子去,只因为他能丢得开财物,而大儿子做不到这一点,最后害死弟弟,是很正常的,一点不值得奇怪,我本来就等着他带着丧事回来。”
  陶朱公有过人之智、有识人之明、有数不尽的金银,但还是没救回儿子来,为什么?因为用人有时候不光是个理性的问题,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家族性企业一定对这个问题感触最深。
  小粉丝也成大富豪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是富,哈,先富起来的人帮助其他人一起富裕才是正途。
  陶朱公不光自己财源滚滚,还帮助自己的粉丝共同致富。
  《史记集解》引《孔丛子》说:鲁国有一个叫猗顿的年轻人,穷困潦倒,“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非常佩服陶朱公,试着前去请教。陶朱公十分同情他,便授与密方:“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陶朱公是根据猗顿当时十分贫寒,没有资本,无法经营其他行业,便让他先畜养少数牛羊,浙渐繁衍壮大,日久遂可致富。这对于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
  于是,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示,迁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在猗氏(今山西临猗境)南部畜牧牛羊。当时,这一带土壤潮湿,草原广阔,尤其是猗氏县南二十里处的对泽,为一片面铲很大的低洼地区,水草丰美,是畜牧的理想场所。猗顿最初就在这里放牧(史载该地明清时尚存有猗顿宅和猗顿墓)。
  “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因起家于猗氏,遂号猗顿。致富后的猗顿为了表达对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临猗县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庙。
  在经营畜牧的同时,猗顿已注意到位于猗氏之南的河东池盐,他在贩卖牛羊时,顺便用牲畜驮运一些池盐,连同牲畜一起卖掉。在此过程中,认识到贩运池盐是一条获利更大的致富途径。于是,他在靠畜牧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后,便着意开发河东池盐,从事池盐生产和贸易,成为—个大盐商。
  据说,猗顿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还试行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的运输方式,欲以舟运,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
  《尸子?治天下篇》说:“智之道,莫如因贤。譬之相马而借伯乐也,相玉而借猗顿也,亦必不过矣。”《淮南子?汜论训》也说:“玉工眩玉之似碧卢(一种美玉)者,唯猗顿不失其情。”说明猗顿对珠宝也有着相当高的鉴赏能力,以致可以与伯乐相马相提并沦。由此可以推测,猗顿在经营池盐的同时,可能还兼以贩卖珠宝,并且是珠宝业的大鉴定家。
  猗顿通过多方经营,终成倾国巨富,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成为了继陶朱公之后的又一个商业明星。《韩非子?解老篇》:“夫齐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说明猗顿之富已可与王候并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实现秦国质变的关键步骤——灭蜀(1)
完成变法之后,秦国虽然在制度建设上、组织结构上,具备了列国抗衡、争霸的能力,但是秦国的人口、物资两大资源尚无法支持其完成这番伟业。
  重新审视战国七雄的历史阶段,你会发现秦国在完成扫荡六国之前,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大战略,那就是挺进大西南,灭蜀。
  当今的四川,当时分为巴、蜀两国。蜀国的国都大约在成都区域,为“戎狄之长”。巴国的国都巴,大约在现在的四川重庆嘉陵江北岸,与蜀不睦,而与苴国友好。
  公元前316年,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国求救。秦王欲攻蜀,以道险难至,韩又来攻,犹豫不决,遂问计于臣下。
  此时,张仪(就是那位口才超好的纵横说客)主张进攻韩国,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业。
  而秦国重臣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司马错将军同时指出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
  在攻韩和伐蜀的两种意见重,秦王最后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石牛道(自今陕西勉县向西南,越七盘岭进四川,经朝天驿往剑门关)攻蜀。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蜀亡。
  随后,张仪、司马错等人又攻灭苴、巴,俘虏巴王。(把这些一开始的被援助对象给彻底援助了)秦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封巴王为“君长”;置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北)。巴蜀遂定,秦益富强。
  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在战国时期,秦地本来已经被看作荒蛮之地,巴蜀更是蛮夷之地,四川盆地对中华民族的战略意义,几乎无人认识。如何抵抗、平定“山东六国”一直是秦王朝的既定方针和国防大计,而司马错这个同志很牛啊,在一片纷乱的形势中,在主流市场份额难以获得突破之时,看到了非主流市场的机遇,并准确看到了从巴蜀水道灭楚的新思路,了得啊。从最后的实际情况看,不但秦国采用了“司马错战略”,以后三国时代中晋国灭蜀、吴,也是采用的“司马错战略”。
  在灭蜀之后,秦国的土地面积、人口总量、经济实力在战国七雄排行榜中,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为秦国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契机。也正是在拥有了稳定的蜀国大后方后,秦国才能源源不断的有粮食、有士兵、有资本,向其他六国发动一轮又一轮的血战。
  战国头号通缉犯价值几何?
  继续看下我们衡量经济变迁的三大指标:一、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二、人类的知识存量,特别是人类用于控制自然的知识存量;三、界定社会激励结构的制度框架。
  在第一方面,秦国已经吞并巴蜀,其地域包括了四川、甘肃、陕西诸省,幅员辽阔,在人口数量上具有了一定优势。
  在第二方面,秦国已经确立了法家思想体系,完成了自己的知识存量准备工作,从被东方六国鄙视的文化沙漠,已经成长为了“法家新文化时代的实践乐园”;
  在第三方面,郡县制、耕战制度、军功制度,一套新的社会激励制度已经全部建立完毕。
  三大方面,秦国都已具备,发动一场大规模政治、军事、经济变迁的条件已经具备。
  万事俱备,不过只欠“东风”而已,统一的东风——赢政正在路上。

实现秦国质变的关键步骤——灭蜀(2)
部队有了、臣民有了、刀枪有了、车马有了,都有了,这些归你指挥吗?
  赢政也在为这个苦恼,为了扫清他真正执掌权力的道路,他先后做掉了长安君、嫪毐、吕不韦几大绊脚石,王权确立。
  有一点很有趣,在打击嫪毐团伙的时候,赢政发布了通缉令: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
  百万,一看就是大数,悬赏金额还是非常高的,从现有资料对比来看,按金额计算的话,嫪毐堪称战国时期的“第一通缉犯”。这个金额到底有多高,通过下面这个故事,能给您一个感性的认识。
  在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那时候刘邦还在沛县混吃混喝。有一天沛县搬来一户姓吕的人家,这个吕公和沛县的县令是好朋友,吕公安家之后,沛县的很多人都去祝贺吕公的乔迁之喜,变相巴结县令了。当时萧何在乔迁酒会上负责收份子的工作,萧何吩咐: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意思就是份子钱不到1000文的,您就别进正厅了,在门口混点吃喝就行了。
  刘邦当时是亭长,大秦帝国的一个最基层干部,一看这混吃混喝的机会,岂容错过,于是也来了,在门口号称自己的份子钱是一万,实际上一分钱没给。也就是通过这次宴会,吕公认识了刘邦、觉得这孩子有前途,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这也就是以后的“吕后”。
  通缉嫪毐的百万金额够刘邦蹭饭搭份子1000次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