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hua。com
而且中国的政治文化是彻彻底底的“成果主义”。
只要甲政策失败了,马上就会被替换成乙政策。既然中国的政治合法性是立足于“政绩”,体制对于每一个官员的政绩需求是严格的,这也是中国官员为什么看起来如此谨慎保守的原因之一。在我看来,他们对结果负责的观念,是远远比日本的政治家或官僚深重的。
从国家建设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确实是拥有一种体制优势的,不像日本社会始终无法敲定政策的来龙去脉,能够迅速落实政策,当然,中国的体制也带有后遗症和牺牲品的。我们不要忘记一个基本前提与事实: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体制。任何民族看待与自己不同体制时,需要抱着谦卑与学习的态度,而不要盲目地主张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
如果是一个由民主选举选出来的政治家,那么他就可能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称这一结果是“选举人的声音”或“国民意志”造成的。并且,他还可以借助稳定的集团票源多次连选。然而这些在中国是办不到的。正因为没有西方式民主政治程序,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一切都要“自己全权负责”。民众不从过程,而从政绩来判断执政者是否适合管理国家。中国的领导人是不可能像日本的某些领导人那样轻易下台的,因为,闪电式的下台必然影响全党的稳定性。
所以就结果而言,由于共产党党内存在着以“国内舆论”为后盾的权力斗争,并且成果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目前的中国共产党还不至于像失控的列车一样飞出轨道。不仅如此,不但政策配合国内舆论进行更改的例子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出现切实影响中国共产党人事变动的情况。舆论的力量强大到了如此地步,等于不经过选举的程序,就发生了“疑似权力交替”。外国人需要关注这些中国政治的细节。
疑问2 共产党是绝对的一党独裁吗?(3)
当然,中国确实不存在像西方国家那样的选举,不知将来如何,这个问题无人能知道。虽然“中国选举”已经慢慢把某些地方和乡村当作“试点”,背后存在着“在中国搞选举是否可行”的尝试意识,但远还没达到在全国开展的规模。这恐怕需要漫长而谨慎的过程。不少国内有识之士依然认为,“依靠选举,无法对共产党的政权本身起到积极作用,还有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我在北京也觉得,此刻搞选举,似乎还时机尚早。然而,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的国内舆论确实在崛起,影响实际的决策过程。我认为,中国是存在有中国特色的“选民”的。至少就我的中国观察而言,已经把“微博”平台大概视为“投票”行为,否则无法了解中国民意在何方,何况中国政治的发展进程。5米5花5书5库5 ;http://www。7mihua。com
其间的玄妙之处,恐怕只有实际生活在中国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希望更多外国人能够到中国亲身经历和目睹,我一直强调:真相永远在现场。
而本书则力求将中国的这种氛围为读者们展现出来。
疑问3 人们是否在追求民主化?(1)
中国的人们是否在追求民主化?
如果要用“Yes”或者“No”来回答的话,那么答案是“Yes”。谁不要民主?谁不爱民主?我不相信,历史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不爱民主,关键是怎么爱。
中国人对民主的渴望并不亚于其他亚洲民族和社会的。只是在中国人之间,对民主的定义有很多种,有人从利益的角度,有人从情绪的角度,有人从理性的角度,有人从价值观的角度,向民主给出各种各样的框架与解释。我特别希望中国民间社会能够迎来更加立体而有弹性的“民主讨论”。
在我看来,几乎没有哪个中国人认为,“中国永远保持现在的状态就足够了”,而认为,为了使得经济改革与国家建设变得更加科学与可持续,政治改革是大势所趋。目前的分歧在于具体的路径与时间表,当然,其中也有人的因素。任何政治都是由人来推动的。想必共产党的领导人也会有相同的想法。中国社会,官民一体,认为政治体制与发展模式务必与时俱进。h米h花h书h库h ;www。7mihua。com
在这里,我想向各位读者介绍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中日媒体人士对话会议”,是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媒体人聚集在一起,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里,相互间“打开天窗说亮话”的一项活动。这是一个有着深刻意义的论坛,我也有幸参与其中,负责做议事记录并撰写报告。
因为这层关系,我有机会与中央电视台的白岩松先生交流,我也上过他主持的《新闻1+1》。他是我很尊敬的中国媒体人,我一直从他身上学习如何观察社会,如何评论社会,以及如何“主持”社会。在会议上,当我们的话题谈到了选举时,他带着柔和的微笑,这样对我说:
“确实,日本有选举。国民的投票甚至可能让政权交替。这很了不起。正如你们所知道的,中国没有像日本一样的选举。但是,我想问你,日本人因此就幸福了吗?”
这种逻辑方式,正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日方参会者都陷入沉思,后来日本长辈们在私人场合告诉我:“白先生说的确实有道理,选举也好,民主也好,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形式主义,不能为选举而选举,为民主而民主,除非这些制度保证百姓生活幸福快乐,否则制度本身是缺乏实际意义的。”
疑问3 人们是否在追求民主化?(2)
我认为,中国媒体人与日本媒体人之间,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知识的塑造者,应该建立坦诚沟通的渠道,并积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对两国社会健康的舆论带来能动性的帮助,提高百姓之间相互认知的透明度。我也有决心不断向日本媒体人传播中国媒体人的真相,反之亦然。
就本质而言,民主主义或者选举都不过是一种制度安排的“手段”而已。归根结底,其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说得再直接点,都是为了“让自己过上好日子”。
甚至可以说(这点非常关键),既然民主主义是一个“手段”,那么共产党的一党执政也不过是“手段”之一罢了。它也是需要不断更新、调整、进步的。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言,西方民主也好,中共政治也好,没什么本质差别。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与西方人,不管是感到自信的还是感到自卑的,务必尽早走出“哪一种政体更加优秀”的情绪化讨论范式。
如果共产党不阻碍我过好自己的日子,还能帮助我实现幸福和富裕的话,那么我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这就是中国人的想法。如果一个西方人有着更好的统治方式,那来好好提出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的案子得了。开明的中共领导人肯定会高度重视您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在中国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状况下,爆发自下而上的“民主革命”的余地小而又小。因为如果通过“休克疗法”推行民主化,从而导致富足的生活不再稳定,那么反而本末倒置,到头来每个人的“好日子”都遭了秧。这是大多数中国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只要我自己活得好,那就足够了。只要家人和朋友不用过穷日子,管他什么制度不制度的。这就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日本的民间人士如果今后想跟中国人做生意的话,事前必须充分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2011年初,在中东各国突然爆发了民主化的动向。对于这一被称为“茉莉花革命”的运动,中国人的态度也是如此。
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各国,各个媒体一片骚动,认为“接下来是否轮到中国了”。
然而,中国与爆发了“茉莉花革命”的中东各国在国情上截然不同。虽然在一党执政的体制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近年来的中国并非由某一个独裁者统治整个国家。而且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也大不相同,民众的自由度和国民性也不一样。
︰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疑问3 人们是否在追求民主化?(3)
让我们看看经济政策。现在的中国,虽然存在贫富差距大、社会保障体系大有提升的空间、大学生的就业率早就成为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然而国民的生活切切实实地逐渐富裕了起来,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而且市场充满了前进的活力。如果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与国有企业类似的权利和待遇,中国经济,尤其从内需扩张性来看,未来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为此,来自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迫在眉睫,公正、公开、公平这“三公”无疑是未来中国社会的变革方向。从现状来看,即使不是最有钱的那些人,人们也都过上了比以前好得多的日子。对于重视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中国人而言,没有什么理由能让他们冒着风险高呼民主化。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当然,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在今后几十年,民主化的潮流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不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