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高效的机构投资者一定会关注长期政策目标,并将资产配置评估作为机构年度会议的最重要议程。而每财年后的例会有利于对投资组合与基金业绩进行全面的评估,给过去的表现“打分”,以便查漏补缺,将来取得更好的成绩。中间的两次季度例会则是对个别资产类别以及市场热点机会的深入分析和探讨。长期坚持流程不仅可以为有效的投资决策构建良好的框架,而且也避免投委会成员和基金管理人一时冲动,酿成大错。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投资步骤(13)
第六节 投资决策中的挑战
运转高效的捐赠基金投资决策过程应该鼓励长期投资。但很多机构往往只是借长期投资之名,而行短期投资之实。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期限越来越短可能与人类本性有密切关系:好了伤疤忘了疼,追求及时的满足,以及在激烈竞争中的求胜心理。
另外还有一点也不可忽略,由于人类的本性是希望自己的贡献能够得到肯定,所以对投资委员会成员和基金管理人员来讲,都希望在组合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这样也就埋下了隐患:如果基金或者组合的投资时限超过了基金经理或者投资委员会的任期,出现问题的几率更会加大。处理这一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对于永续资产(例如大学捐赠基金)的管理,一定要明确认识机构投资时限与个人任职期限的“断层”,并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考虑这个因素。第二,保持管理层的连续性不失为实用的解决方案。
追求短期策略的投资者很快会发现,市场太有效了,很少有轻松获利的机会。即使基金经理发现了瞬间的市场错误定价机会,短期获利后,也必须马上找到新的机会继续下去。在这样的策略下,基金经理只能疲于应付。利用短期策略创造价值成功的几率小,而风险则很高。追求短期策略的基金经理面对每个季度的排名压力,所利用的错误定价机会也必须在短期内得到纠正才能显示回报,这使得他们的投资机会受限,为追求长期策略的投资者创造了机会。
真正的长期投资策略极大地扩展了投资范围和机会,使长期投资者能够从短期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中获利。但长期投资通常意味着较高的内在风险,所以机构也一定要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
一、短期思维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短期投资者,甚至很多基金经理也青睐3~6个月就能够体现投资收益的品种。由于担心排名“垫底”,基金经理纷纷采取贴近指数的操作策略。退而求其次的策略加上高额的交易费,这样的基金业绩平平也就不难理解了。
大学捐赠基金管理领域也存在着短期投资充斥市场的现象。一年一度的投资表现评比反映了(抑或催生了?)“赛马心态”(horse race mentality)。投委会成员、校友以及所有的教职员工,都对捐赠基金的业绩表现、特别是在同行中的排序位次寄予厚望。也许在校际球赛的赛场很难战胜老对手,在大学捐赠基金投资的比较中胜出也不失为一种安慰。随着排名火药味越来越浓,一年一度的业绩排名还不足以满足大家的胃口,咨询公司剑桥协会每个季度都会对大学捐赠基金组合的投资业绩进行排名。很明显,这种对长期资产三个月的表现进行追踪的做法本身也在引导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即将短期结果至上。
业绩排名的压力使得一些捐赠基金采取了非常极端(甚至有些荒诞)的做法,例如虚报捐赠基金的价值,以未扣减费用的收益来替代实际收益等。虽然虚报业绩的具体数字很难准确得知,但有为数不少的基金都参与其中。剑桥协会在最近一次捐赠基金投资收益调查中给出了8%这样一个数字,即有8%的基金公布的是扣除费用前的收益。[8]这样做对投资人又有什么用处呢?从大学预算角度讲,只有净收益的数据才有意义,因为大学只能将扣除费用后的收益用来支持各项工作的运作。从投资人的角度讲,只有净收益与基准水平进行比较所产生的增值才有意义。如果找不到其他合理的理由,大学捐赠基金虚报业绩的做法只能解释为希望在一年一度的业绩比赛中获得优势。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投资步骤(14)
二、基于共识的投资行为
与共同基金贴近指数的操作策略类似,捐赠基金的基金经理进行资产配置时也会参照同类机构的投资政策。如果与同行的共识相差过多,基金经理或被指过于标新立异。如果一家机构因采取非常规操作而失败,除投资政策被废止外,基金管理人也可能因此丢掉饭碗;相反,如果机构运用标准的投资组合,失败后投资政策可能也会被废止,但基金经理至少可以保住工作,尽管可能会不愉快。
大学捐赠基金操作时“左顾右盼”似乎有其合理的一面。高等学府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争优秀教师、生源、行政管理人员和财务支持这些都离不开财力的支持。捐赠基金的规模有助于确立这家学府在竞争中的地位,因为捐赠基金不仅直接提供财力支持,而且还间接地为学校获得声誉资本。如果一所大学的捐赠基金因为采取与其他大学明显不同的投资政策而导致投资失败,那么学校不仅面临直接“降级”的风险,损失资金,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捐赠者的热情和信心。当然反过来,如果这样独树一帜的投资政策奏效,那么捐赠基金为学校迎来财务和名誉的双丰收。捐赠基金的受托人通常都是厌恶风险的人,他们往往宁可循规蹈矩地失败,也不愿面对打破传统取得成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但是无论参照同行的做法多么情有可原,如果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过度地追求资产配置的一致性,行业的改变会非常困难。在极端情况下,每个基金经理都由于担心与同行的差异,紧盯着别人的组合,而忽视构建组合的最合理和根本的原则,即构建适合自己的组合架构,而非盲目地复制其他机构的资产组合。
三、逆向投资的机会与风险
投资组合经理的态度决定了投资组合的最终命运。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成功的投资运作与其他商业运作存在明显差异,那些被视为标杆的企业管理技巧在投资领域也许并没有用武之地。很多商业领域的成功都是依靠复制成功,将资源向优势领域集中。如果一个产品获得成功,那么进行更多的投入基本上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多的收益。同样,让失败的项目“壮士断臂”,可以控制损失,优化资源配置。
投资恰恰相反,很多成功的投资源于逆向思维。对待成功者,一定要用怀疑的眼光。对已经成功的投资策略要么缩量,要么彻底摒弃。相反,对待失败者,一定要怀有信心,越是不受追捧的策略,越要考虑大力支持。
逆向投资并不意味着让投资者一味地逢低买入,但越是不被看好的投资,越要对基本面进行认真分析。此时认真做功课一来为建仓找到充足的理由,二来在受到市场质疑时可以增强信心,不为所动。逆向投资一定不能急功近利。事实上,短线来看,逆向投资会看上去很傻,因为已经低估的资产很有可能进一步走低,从而使真正的逆向投资者完全与市场不同步。
逆向投资需要相对较小的团体进行决策。因为如果决策者团体过大,一致性思维便会逐渐主导决策过程。行为学研究中有一个术语叫做群体思维(group think),讲的就是绝大多数人都渴望达成“共识”,为此他们宁可接受明显错误的决策。
逆向的长期投资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面临严峻、甚至是不可逾越的挑战,特别是在面对基金管理人、投资委员会成员以及董事会时。所以建立鼓励超常思维的决策框架是资产受托人的重要任务。
投资步骤(15)
但是,克服从众心理本身并不能保证投资的成功。一味地追求独特的投资政策,很有可能置组合于不必要的、没有回报的风险之中。虽然鼓励另辟蹊径可以提高投资成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投资原则来约束,投资者也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下面就是这样两则失败的案例。
案例:纽约大学的债券之痛
在某些情况下,即便基金管理人完全从机构的利益角度出发,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也有可能由于过于追求非主流的投资策略,而导致经济和名誉的严重损失。纽约大学捐赠基金过去二十年的表现为我们注解了错误的投资策略可以带来多么大的损失。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考虑到学校财务状况的恶化及股票市场的风险,纽约大学捐赠基金确定的资产配置方案为66%投资于债券,30%投资于股票,4%投资于其他资产。 [9]这种做法与其他大学捐赠基金明显不同,纽约大学捐赠基金的债券比例是行业平均值的2倍,而股票比例则只有行业平均值的一半。
从1981年到1982年,股票市场处于低谷,纽约大学捐赠基金将股票的比例从33%的低位进一步降到7%,将债券的比例从62%的高位进一步调高到90%。关于资产配置的公开报告显示,一直到1985年,纽约大学捐赠基金的债券比例一直在90%以上,而股票比例维持在个位数,甚至一度跌到只占基金资产比例的3%。从1985年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纽约大学捐赠基金的年报不再提供投资组合配置的信息,但是可以确定这种不同寻常的组合结构一直延续。根据1995年再度公开的投资组合情况:债券占到86%,股票占到9%,债券比例依然高居不下。从1997年开始,该基金才逐渐将资金由集中投向固定收益债券转移到具有较高收益的其他资产上。
所以,只能遗憾地讲,由债券主导的纽约大学捐赠基金在有史以来最大的牛市中几乎完全成为旁观者。从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中,有16年股票的收益都超过了债券,而且每年平均高出6%。只有1987年的股灾是个例外,当时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