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说什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孙子兵法说什么-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计。
  这绝对是《孙子兵法》13篇里相当重要的一篇。道理很简单,因为始计篇像把钥匙,是破解《孙子兵法》的逻辑主线,是总纲,它的逻辑将贯穿整个13篇。抓住了它,理解《孙子兵法》就很容易了。
  小逻辑
  首先,对本篇做个情况摸底,对始计篇整体扫描。
  一开篇,孙老先生就摆出了议论文的架势,提出了自己的第一个观念:战争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尽量不要去发生战争。奇怪吧,一个字也没有说如何用兵打仗之类的话。
  亮明观点后,孙老先生进一步讲战争这么重要,就要从五个角度、七个方面来认真、详细地进行评估、分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事七计(五个角度、七个方面)”。
  五、七评估、分析后,孙老先生对战争作出了定性,即战争——诡道也。随后,展开了诡道12法的阐述,这是战争获得胜利的重要外在手段。到篇末,孙老先生提出了本篇的重要结论:要在战争之前,充分地对五事七计进行评估,对战术进行制定,做出计划,进行计算,(注意:这个计算不是我们今天说的数学计算。)从而达到未战之前胜负已定!也就是“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不算”的道理。
  概括地讲,始计篇就是摆出对战争的看法。提出了通过五个角度、七个方面对整个战争进行评估;评估后,给出了战争过程中的战术原则。最终,对整个战争的胜负,提出多算胜、少算不胜的计算型的思维方式。至此,构建了始计篇“未战见胜”的逻辑模型。
  讲在开头,就不得不说《孙子兵法》很伟大。因为既然是兵书,总是要讲打仗的,特别是开篇,更要“打”得轰轰烈烈。但是,孙老先生绝对是个例外。一开篇,他只字不提怎么打,而是开门见山地发表了战争定性宣言:战争的基本立足点、出发点,而这个出发点,也就基本定位了《孙子兵法》是一部怎样的兵法,它为什么了不起。
  请看《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仔细推敲,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孙老先生认为战争这件事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战争关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话到这份上,不要以为孙老先生说严重了。因为,能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的,一定是一等一的大事。所以,战争“很重要”,孙老先生很严肃。这个关乎民生存亡的大事绝不可儿戏,不能胡言乱语,说话要负责任!
  第二,孙老先生提到:战争,“不可不察也”。
  现在,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孙老先生当时的面部表情。好个“不可不察”,从这四个字,我们可以看到孙老先生的为人、价值观。他一定不喜欢打仗,不赞成以武力解决一切。他更主张战争的目的就是止戈为武。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是为了阻止暴力,这是他的一个立足点。这是怎样的境界!
  西方兵法强调如何进攻,怎样战胜敌人,硬碰硬。《孙子兵法》却是另眼看世界,是站在一个心怀天下的角度。这也正是为什么直到今天西方人也觉得《孙子兵法》了不起、让人大为赞叹的重要原因。
  孙老先生没说“一定要察”,而是“不可不察”。两个“不”,两个否定,更加深了着重肯定的境界。今天的人,完全能够感觉到老先生当时是用怎样的一种感情在述说——战争,不可不察!它非常非常地重要!这就是孙老先生的人文精神和做人的境界。
  五个角度七个方面
  孙老先生亮明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后,接着就从五个角度七个方面来考虑评估。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五事七计。所谓五事,就是“道、天、地、将、法”,七计就是对五事的展开、对比。很多人也许并不了解,但这个“五”和“七”绝不能小觑。
  

“道”: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1)
首先说“道”。《孙子兵法》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生,可与之死,而不(畏)危也。”
  孙老先生说“道”这个东西很厉害,能让下面、上面一条心。做到这就厉害了,可以视死如归,一点也不含糊。
  不过,还不能说得这么草率,因为“道”这个字太深了。所以,笔者斗胆为“道”作个补充定义:“道”是一种能够凝聚人心的力量。即“道”是凝聚!“道”是力量!“道”是人心!特别说明的是,三合一,缺一不可。
  林青霞的话
  首先,“道”是凝聚。
  说起“道”,多数人的印象一定是很玄、很神秘!但越神秘的东西往往骨子里越简单。比如,曾有记者采访大牌影星林青霞,问她最喜欢的成语是什么?答曰:“众志成城。”什么意思?凝聚啊!这就是“道”最好的答案,简单吧!
  有人问,凝聚与“道”有什么联系?当然有!“道”如果等于凝聚,就可以使人上下意志统一,左右没有畏惧,共赴生死。说得更明白点,无非是兄弟们想干点事,一定要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能不能共富贵不知道,但至少要有难大家扛……这就是“道”。所以,“道”是一种凝聚,带有强大的磁性,能让大家团结一心。真正的“道”,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即凝聚人心。
  让我们看看自己的历史,远的不说,抗日战争怎么胜利的,靠的是什么?——人民战争。人民战争靠的是什么?——凝聚!谁能算出一个民族如果凝聚了会有多强?强到没钱没粮没技术、隐忍痛苦,坚持8年,为得只是战胜敌人的信念!这种强大靠的是什么?能靠什么?只能靠“道”!“道”的凝聚强大啊,这是整个民族的胜利,更是一种“道”的胜利。所以,“道”很深。
  高官厚禄
  在中国,很多人以为西方人不谈“道”,这就大错特错了。不信,就去翻阅西方MBA经典教材,其中就有对“凝聚”问题专门研究的,只不过西方人不知“道”,所以自己编个了名字:经理人的代理成本。
  通俗地讲,所谓代理成本问题,就是千方百计捉摸经理人心里的小算盘,然后设计一个制度,让那些上市公司的CEO、职业经理人等“高官”,能够更多地为股东们考虑利益。于是,在这个指导意识下,就诞生了像期权、股权这样的“高官厚禄”。这套制度设计得相当全面,还考虑到了制度的“保质期”,设置了行权要在“高官”们离任后N年内的“苛刻”条件……其终极目的,也只是让高管精英们在任期里放下自己的小算盘,拿起东家的大算盘,算来算去,一定要为企业的远期利益考虑,而不是短期利益。这样一来,通过这种产权股权的捆绑,就实现了长远利益、短期利益的社会和谐,实现了经理人和股东的利益统一。用笔者的话,这叫凝聚;套用销售的话,这叫“捆绑”;套用孙老先生的话,这叫“令民与上同意也”——“道”的境界。
  “道”是力量
  都知道团结就是力量,而“道”即是力量。请注意,力量不是指谁有劲儿没劲儿,它可以是信仰、理想、道德、文化、目标、爱……总之,不管真假、虚实,这力量大到让人舍生忘死、义无反顾,是一切可以带来真勇气、大动能的东西。这东西不可说,也说不尽,这即是真正的“道”!
  《基业长青》
  “道”的力量不可小觑。西方人好研究,就曾有一本畅销书叫《基业长青》。这是一本专门研究百年公司长生不老的作品,书里不乏像惠普、摩托罗拉这样的大牌公司。一路看下来,长生不老的秘籍没找到,给人印象最深的倒是对“道”的一种阐释。书中说,大牌公司之所以大牌,不是因为他们始终坐在老大的位子上,不是因为生下来就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而是因为在经济危机、经济大萧条的时候,优秀的敌人倒下了,而他们依旧在前进中。

“道”: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2)
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企业和员工的互相信赖认同,靠的是一种信仰的力量,靠的是“道”。经济萧条的时候,企业没有抛弃员工,这是“道”;而员工靠一种信念,支持公司生存了下来,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这更是“道”;中国人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没有良心的人毕竟是少数,我想这同样是“道”。
  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
  “道”于文化,力量是惊人的。比如原始积累时代的企业,没钱、没人、没市场,有的只是文化。不管这文化是什么,人少的时候你叫它信念也可以。但无论如何,它是支持你走下来的真正动力。
  很多人不以为然,总以为文化是大亨的点缀,自己成功创业从来就和文化不挨边。但越是不信,在很多地方反作用力就越明显,其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亚文化状态。
  具体讲,在中国,企业文化多是领导一人操办,俗称老板文化。如果董事长、老板是个唯利是图的人,那么企业文化就是唯利是图,整个公司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典型。但有了亚文化状态,企业文化就不止一个了。比如A主管的地盘就有A文化,B经理的山头就有B文化,总经理有总经理文化,董事长有董事长文化。
  本来有文化是好事,但亚文化多了,各方力量大小不同,作用力方向不同,于是病就来了。发病初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