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经理学院亲历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哈佛经理学院亲历记-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丈夫是篮球教练,又是中学教师。他的班上有许多来自破裂家庭的孩子。有的孩子母亲患爱滋病死了,有的孩子没有父亲。我丈夫虽然是篮球教练,却好像成了这些孩子的父亲一般。他教他们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他是这些孩子的榜样,给孩子们带来希望,他帮助他们重建对生活的信心,否则这些孩子也许会走上邪路。

  “我的投资银行工作是给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的运转加润滑油。虽然这对社会有所贡献,但是我不能像教师和教练那样可以具体指出对哪些人有直接帮助。

  “我丈夫和我是一对现代式的美国夫妇,我们是合作的伙伴,很多传统式家庭里夫妇分开担任的工作我们是分担共享的。他和我是一条心。我丈夫非常支持我,我也非常支持他。他知道我由于成长环境,事业心很强。这大概是中国人的传统,大多数到美国的中国人都有这种欲望。他懂得我有成就欲,他愿意成全我。我们两个一起,又能发展事业,又能使孩子们得到父母的爱护。我打心底里感激他对我的了解。

  “不过与异族人通婚有一个问题,就是让孩子继承中国文化语言传统的责任只能落在我的身上。我丈夫不可能担负起这个责任。这个任务很艰巨,我恐怕不能胜任,但我要勉力而为。因为孩子应该受到中国文化的薰陶,这太重要了。我丈夫说他也要学中文,这需要一个环境。我希望将来孩子长大了有机会去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那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地方。

  “我读中学、大学时,周围的人都是美国人,就是想交际中国人也几乎不可能。我去过台湾,不知怎的,在那里总感到自己是美国人。我的发式、神态、走路的姿势好像都与他们有些不同。

  “中国文化一向是尊重传统、尊重权威。这一点对于一个在美国社会中生活的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干我们这一行的,就是要敢于向权威向陈规挑战。发挥企业家精神,发挥主观能动精神是好事。哈佛最集中地表现了这种美国精神。这与传统的中国观念是相左的。虽然作为一个华裔美国人要应付这些难题,我对我所承受的丰富文化和它给我生活上所增加的层面是非常感激的。

  “毕业十年,我的见识增长了不少,也更成熟了。我现在与世无争,与己无争。我明白工作上自己的能力足以胜任愉快。现在我感到工作顺手,家庭生活称心如意。虽不能说已经十全十美,但各方面感到非常舒畅。我以前感到生活中总缺乏一点什么东西,没有孩子以前,我非常想有孩子。没有负责现在的工作之前,我感到自己的本领可能发挥得不够,现在我可以把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如。

  “我觉得许多同学都有同样的感受。毕业十年后,人生的一段摸索期已经结束。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于是找到与自己能力和爱好相适应的工作和环境,来发挥自己的特长。一旦做到了这点,他们就容易对人生感到满足愉快,所以同学之间相互的竞争也不像几年前那样强烈了,也许是知天命得其所哉吧!当然,竞争还是存在的。我想,再过五年,更多的同学大概会乐天安命,懂得并不需要拼命出人头地竞争才能得到满足。那时,我们恐怕都会变得老气横秋了吧!

  莎拉·斯特恩耶鲁大学历史学学士、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美国《评论)杂志广告部主任。现住纽约,已婚,有二子、一女,爱打高尔夫球。

  “我大学学的是历史,毕业后正逢经济不振,找工作很困难,后来我在一家公关公司找到了工作。但别人老是说学历史没有实用。我听厌了,就到哈佛经理学院来镀金。

  “我大学选读历史是为了要让自己接受古典教育。那鲁大学的文科一向负有盛名。我选读文科不是为了我工作而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视野。

  “我读中学的时候,曾经和同学们一起去东柏林旅行,跟当地的共青团员见了面。我们表示很有兴趣了解他们的生活。可是他们对我们是怎样想的却不感兴趣,反而绝对有把握地告诉我们:美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家都在街上乞讨。我们原来还以为在国内听到的那些关于东德的报道可能是宣传,有点半信半疑。现在亲自接触到东德的青少年,他们的头脑这么僵化,实实叫人吃惊。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相信自己的话,还是受到压力非对我们这么说不可。总之,这件事使我认识到东德的制度有问题。我后来到那鲁大学决定学历史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受到这一次经验的影响,因为我要研究一下苏联。东欧的制度究竟是怎么回事。

  “哈佛的实例教学法教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怎样处理问题,实在好极了。

  记得“商业、政府与国际经济”课期中考试时,我从历史角度探讨了考题,不料老师给了我一个“差”分。我去找他时,教授说如果是考历史,你的回答一定得“优”,但是我们要求的是制订行动方案,解决现实问题。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哈佛经理学院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它锻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哈佛毕业后,我不想进华尔街投资银行,也不想做管理咨询。我在那鲁的华裔同窗好友林璎一向默默无闻,她设计了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后一举成名,连美国总统都征求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我很羡慕她的影响力。我进入《新闻周刊)杂志社工作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希望对公众舆论有一些影响。新闻出版业的英才主要是记者,在企业管理方面较弱。我决定在这方面发挥自己所学,担任了《新闻周刊)广告、发行方面的工作。

  “结婚后,丈夫工作调动到荷兰,我就辞职了,在阿姆斯特丹住了两年。

  荷兰的社会福利很好,税率很高,社会主义色彩很浓,一般人都是中产阶级,工作欲不强。我生第一个孩子时,因荷兰不准给产妇止痛药,所以大受其苦。

  怀第二个孩子时就决定回美国生产,也没有再找工作。我觉得自己首先应该照顾好孩子而不是自己的事业。我丈夫当管理咨询,收入足够一家人的开支。

  丈夫也主张家庭第一。他每个月要出差几天,并不算多。夫妇有时分别几天,也许对婚姻有好处。

  “工作别人可以代替,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代替做母亲的责任。读书的时候老师常说现在男女平等,都一样,但实际上男女并不一样,也并不平等。

  道理很简单,怀孕的是我,失去行动自由的是我,而不是我丈夫。这是造物主给我的任务。

  “有的女士认为追求事业,爬攀高位是自己天生的权利。但是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至少这在我是觉得有困难的。男人的情况就不同。

  “许多人总是怪父母这不好,那不好,我的童年很幸福。父母把我们三个孩子都培养得很好。我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也培养好。把家庭放在生活的第一位是中国人的传统,也是我们犹太人的传统。我现在心满意足,没有什么不称心的事。

  “我怀第三个孩子时,《评论》杂志的负责人希望我出来工作。我决定出来做半职工作。《评论》不是上厕所时读的那种杂志,它是一本美国新保守派智囊精英的杂志。读者的层次较高。例如里根总统就是读了柯尔帕特丽克在《评论》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后,决定任命她为驻联合国大使的。参议员莫尼汉在《评论》上发表文章后也被任命为大使。克林顿总统最近读了《评论》杂志有关协助警察发现犯罪分子身上是否藏有枪支的新技术报导,于是要求司法部长为联邦调查局购置这套新技术。所以我知道这本杂志受到美国政府决策者的重视。

  “我们的杂志只有二万五千名订阅者,读者群不同于《时代》、《新闻周刊》。《评论》的注意力不是每周每月的时事,而主要讨论社会的动态、政治的趋向、国家的前途等严肃课题。

  “我感到自己在做一点有用的事。我只做半职工作,杂志社里又数我最年轻,但我的意见总是受到尊重。我想这要归功于哈佛的学位,否则人家是不会认真看待的。

  “美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族裔分裂。部落主义。从历史上说,新移民到美国开始生活在自己族裔的圈子里,以后逐渐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然而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少了。现在流行的所谓政治上正确的思潮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种族,他的肤色,而根本无视人的共性、社会性。这种思潮的兴起,跟政府实行的优待黑人,优待少数族裔的政策有关。有人靠自己的肤色、种族可以享受优遇,造成他们一种不工作也有权享受这、享受那的心理。

  “我觉得一个人不应该因为他的宗教信仰、种族、肤色而享受特权。以自己的种族而自豪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判断一个人主要应看他本人的才能、成就和品行,而不是他的肤色。优待某些族裔的政策窒息了其他族裔有才能的人。明明有才华的黑人也因此受到误解,别人以为他的地位是靠他的肤色取得的,而不是由于他本人的成就。尼克松政府倡导优待黑人的政策,原希望弥补黑人过去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且打算到一定的时候予以取消。

  现在早已矫在过正,却仍未取消。

  “美国的公立教育是另一个问题。例如现在有的历史教科书居然说哥伦布发现美洲是件坏事。因为他的发现,使得许多印第安人传染上天花而死。

  可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了这件不幸的事。现在公立学校对孩子们灌输这种糟粕,他们怎么可能受到好教育呢?

  “美国现在还有一种孤立主义的倾向也令人不安。不是说美国应该充当世界警察,但当用实力干预的时候就应该进行干预。例如对付伊拉克的侵略,对前南斯拉夫的内战等场合,就应该加以干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