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营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湿营销-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营销。“湿”在这里定义的是有情感的、自发的、个性的、符合人群本质需要的行为方式,不是硬邦邦的、干巴巴的、强加于人的手段。“湿营销”可以给需要的人更多的帮助,让不需要的人不被打扰,从而获得最好的营销效果。
  书中对营销的主体——消费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事实上,消费者处在一个信息过剩的环境中,Web20的平台使他们更容易参与其中,使用内容、发布内容、平等互动。更多的信息随之产生,形成了一个无限丰饶的世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消费者其实并不快乐!为了享受美好生活,选择成本不断增加。他们开始困惑,于是排斥、躲避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在这片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人们开始像小水泡一样聚合成熟悉、信任的小圈子。家人、朋友、同事、网友的推荐,成为加入这些小圈子的最重要依据。这些小圈子开始屏蔽来势汹汹的大众传播。面对这样的变化,营销者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呢?从提供选择到提供需求无疑是唯一的答案,需求又从何而来,从“湿环境”的分析和把握中来!
  当读到这时,“湿营销”的理念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是“双赢”,信息发布者认为有理由传播信息,同时信息接收者又认为能够从中获益。营销变成了人与人的交流,而不是人与公司的对话。博客、论坛、聊天室、SNS工具、社交圈、好友录等逐渐成为营销选择的王道。
  湿营销从湿的诉求开始,经过湿的执行、湿的优化,获得湿的结果,鼓励参与其中的人把好的体验和朋友们分享。书中总结了不少可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发掘出了面对大众市场和利基市场两个截然不同市场的营销规律。涵盖了传播内容的选择、圈子语言的定义、传播方式的规划、传达人群的估算,甚至涉及文化的融合、金融的保障等,让我们全方位地触摸到了“湿营销”。越湿的环境,越需要专业营销人的专业服务,更加需要展现营销人的创意与智慧。
  小趋势决定大变革,湿的世界里的机遇是什么?故事的最后,作者和读者一起设想了美丽的新世界,也许人们在新技术、新工具的帮助下,可以自由引领、创造、经营、享受属于自我的生活。于是一个更符合人类本性的经济新秩序便应运而生,在这样的世界里,互信比互利更重要!作为营销人,我们应该怎么规划和面对这一新世界呢?或许,一时半会儿也想不明白,不如每个月找个假日的下午,一缕阳光、一杯清茶、一群朋友、一段思考,靠群体的智慧让我们逐渐靠近答案。变革也许就像十几年前的互联网、五六年前的Web20一样,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会悄然来临。
  如果说“湿”代表的是生命、活力和爱,我要说“每天湿你多一些”。如果说“湿”带来了变革与挑战,我想说:“越湿越营销”。
  于立娟
  天涯社区首席营销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湿营销》推荐序三
世界是平的,未来的湿的
  千人一面地对待消费者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由数字社会创造的“湿”世界里。
  我们研究发现,除了“利基”、“长尾”、“蓝海”外,一个新的指标也应该引起营销决策者们关注,那就是营销的“湿度”。在《成功营销》2009年8月刊的封面专题中,我们率先提出了“湿营销”的概念,这一概念迅速在营销圈中得到传播与认可。
  所谓“湿营销”,指的是借由互联网上的社会性软件聚合群体,以温和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品牌的追随者,并赋予消费者力量,鼓励他们以创造性的方式贡献和分享内容,影响商家的新产品开发、市场调研、品牌管理等营销战略。
  全世界有近70亿个性鲜明的人,但不管他们的选择多么离奇,借助互联网,都能轻易找到成千上万甚至更多与自己品味或兴趣相同的人。从 Napster到Skype,从 Google到eBay,从 Wikipedia到Facebook,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群体基于兴趣、情感和爱好而成形。
  互联网上自发聚合的群体正在繁荣发展,它们是有力量的。
  而这些聚合起来的力量,已经从线上跨越到现实世界。人人可以成为意见领袖,可以发起一场公众运动或时尚潮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群体现象——参与化、情感化和圈子化的消费群体。
  事实上,如果群体涉及到千分之一的人口,就会对企业的营销产生影响。戴尔在Twitter上面的粉丝超过150万,与客户之间直接沟通交流的同时,相关收入更是超过700万美元;派拉蒙在一些社交网站上为电影《灵动:鬼影实录》开设论坛,让大家为扩大电影上映规模“请命”,在没有任何传统宣传的情况下,这部花费15万美元拍摄完成的超级低成本惊悚片获得了6 200万美元收入,成为派拉蒙有史以来“性价比”最高的电影;加拿大乡村歌手戴夫· 卡罗尔自创*自演的《美联航弄坏吉他》在YouTube 上疯狂流传,导致美联航股价暴跌10%,相当于蒸发掉18亿美元市值,还被数以百万计的人指责;还有通用、微软、波音等公司,通过博客建立起品牌追随群体,收集顾客反馈,在企业战略的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一个又一个不胜枚举的案例,为群体的聚合深刻影响营销做了完美注释。
  在“湿世界”里,世界在变小,关系网在变大。人们不再像机关、工厂那样永远地靠正式制度强制待在一起,而是可以轻易地在网上组建各种群体,发现志同道合的人、以从前无法想象的方式一起从事某个项目。如此众多的人来到网上,网络拥有了真正的社会密度,这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家工作、娱乐、生活和思考的方式,进一步对商业、政治、媒体和宗教等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可以说,互联网平台与各种媒介融合交互的整合,已经代表了一种新的营销传播趋势。
  在这场变革中,营销人士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研究无数相互独立但又彼此影响的消费者圈子,鼓励消费者之间的交流。2009年11月,《成功营销》杂志在第六届年度创新营销峰会上,与800多名营销专业人士共同探讨“打开营销新‘湿’界,创新下的营销跃升”这一主题,我们坚信全球化的“湿营销”势不可挡。
  我们需要让更多的营销人意识到“湿营销”,懂得“湿”意义并学会在湿世界里如何营销,正如本书所指出的,注重消费者的群体成员身份,而非单纯的产品使用者身份,营销手段从“模因”转变为“湿件控制”,抓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和心理纽带。
  我们相信,“湿世界”里的互联网创新,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契机、新的思维。众多有着营销创新意识的企业,在中国互联网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营销平台上,根据中国自己的网络环境特点和企业自身的营销需求,不断进行着营销新模式、新方法的探索,并且产生了不少代表着营销新思维的成功案例。在报道和分析这些案例的时候,我们也会尝试把这些案例与国际动态进行横向比较,用一种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希望给营销决策者和从业者一个从实践中获得启发的渠道。
  市场营销是一门很广泛的学科。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吸纳了多门学科——经济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的丰富内容。从研究一个群体内部的观点是如何形成和传播的到探寻湿营销模式存在的基础,从定义碎片化的经济到考察这种经济新秩序下企业的生存之道,作者以多学科视角对“湿营销”进行了系统化、全方位的分析。
  聚合的力量是强大的。如何将这种无形的力量、这个庞大的气场用于营销?这值得所有的营销人士认真思考。毕竟,在这场“湿营销”变革中,谁能最大限度地、最长久地网罗住这些快聚快散的网民,谁就能把握市场、赢得未来。
  齐馨
  《成功营销》杂志社执行出品人兼主编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湿营销》译者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姜奇平老师形象地用“湿”来形容我们身边的互联网世界,让我们对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产生了最直观的对比。在这个湿的世界里,人们不再像公司和政府机构靠制度连接在一起,而是可以轻易地在网上组建各种群体,发现志同道合的人,以从前无法想象的方式一起从事某个项目,人们用SNS、维基等词汇来命名这些项目。
  互联网时代的“湿乎乎”是一种返璞归真,就是把只属于人,而不属于机械的东西找回来。人与人之间可以凭一种信任和喜欢,相互吸引,相互组合。工业社会的媒体充斥着各种商业信息,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是眼花缭乱的广告,翻开报纸杂志到处是*裸的推销——于是我们开始明白在所有这些媒体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大众营销,让消费者不得不接受。
  然而,在互联网新经济中每个用户都有绝对的自主权,备受传统媒体压迫的人们在这里可以完全按照不同的兴趣爱好组成数以万计的小圈子。它的好处在于不仅能让成员彼此交流感情,还可以一致对外,抵制现实世界疯狂喧嚣的大众营销风暴。由此不难看出,规模宏大、高度统一的网络市场正在表现出一种加速分裂的趋势,分裂成无数具有一定意义的小型化群体——即全球化网络世界的碎片化。
  干燥、强制的大众营销时代之后,是“湿营销”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人们崇拜的不再只限于娱乐明星,任何人、物、话题都可能成为他们聚合的原因;他们不再被动接受消费媒介内容,而是主动出击,乐于表达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亚文化圈。他们就是“湿营销”时代的“湿粉丝”。
  “湿营销”时代的消费者代表的是现今的一种消费者潮流——参与化、情感化和圈子化的消费者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