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营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湿营销-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粉丝”。
  “湿营销”时代的消费者代表的是现今的一种消费者潮流——参与化、情感化和圈子化的消费者群体。对于公司而言,要想让品牌拥有强大的口碑,产品拥有广大的粉丝市场,就必须理解它所面对的这个日益强大的新的消费群体。
  《湿营销》作者汤姆·海斯和迈克尔·马隆在本书中阐述的深刻见解会让广大读者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虽然本书的主旨是探讨新市场环境下的市场营销行为,但两位作者却难能可贵地从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互联网新经济带来的“湿营销”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湿”的本质其实就是回归人性的真诚关怀,回到人类社会之初,那个充满感情和信任的人际关系中。
  从“干”到“湿”也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湿营销”也是一种不断发展进步的营销方式。随着“和而不同”精神在网络生活中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苍白的心灵或许会逐渐红润起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让“湿”的世界逐渐取代这个干燥、充满摩擦的世界,正是《湿营销》这本书中对未来的展望和期许。
  作者是怀着一种高尚的人文思想来看待问题的,对一种社会现象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其表面原因上,而是进一步解释作为社会参与者——人类,在这些现象中的心理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动因。这就是为什么我在阅读此书时感到兴致盎然的原因,因为它能勾起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认同感,因为它能让我在阅读中时而感到莞尔,时而陷入沉思。也许这才是兼具思想价值和阅读价值的作品吧!
  曹蔓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湿营销》绪言(1)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周易·系辞》本句为编者所加,旨在方便中国读者理解湿营销的核心思想。
  个体与群体
  1971年,欧洲社会学家亨利·塔吉夫Tajfel Henri,英国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社会认同理论。 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个体会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对某个特定群体情有独钟。
  这项实验十分简单:
  实验以十几岁的年轻人作为对象,研究人员向他们分别展示克利Paul Klee(1879—1940),瑞士著名画家。  和康定斯基Wassily Wasilyevich Kandinsky(1866—1944),俄裔法国画家,艺术理论家。 绘画作品的幻灯片,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喜好把他们分成两个小组。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产生不同的群体身份感,即哪些人是“自己人”,哪些人是“圈外人”。通过这种潜意识的身份强化,研究者希望了解群体概念会对个人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
  完成分组后,这些年轻人会依次被带到一个小房间,对其他受试者进行主观评价,选出谁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最好。
  绪言
  评价问题的设计很巧妙,充分突出了群体意识对个人判断的影响。也就是说,受试者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必须考虑到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是较为亲密的“自己人”还是相对陌生的“圈外人”。
  那么,实验的结论如何呢?
  按照大家的评选结果来看,所有的答案都反映出这样一个相似点: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所在小组的成员要优于另外一个小组的成员。无论实验规模如何变化,这种行为模式都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
  换句话说,假定有一个大家都不感兴趣的作品,而且孩子们所处的环境不会影响其主观选择时,在欣赏完之后他们仍会基于自己感受到的群体身份做出决定,哪怕他们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跟自己是“同一个战壕”的。后续的实验也表明,受试者即使在缺乏足够群体信息的情况下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忠诚度。
  塔吉夫的实验曾被广泛应用,其结论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真实本性,以及人与人之间期望彼此联系的深刻而必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这一结论同样也为正在黑暗中摸索的当代全球经济点亮了一盏明灯。这种令人无法抗拒的人际间联系的需要,正史无前例地预示着未来几十年的商业发展方向。在这个人类正大胆突破传统同时为无穷的选择和机会而目不暇接的时代中,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这种本性在引导历史朝着未知的方向曲折前行,它所造成的变化效应足以让最合理的预测都落空。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最喜欢和志同道合者结成小群体。在当今科技——尤其是互联网的影响下,人际交流不但变得更轻松,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响应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建立起新的社交方式。放眼望去,你会发现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正以全新的方式进行联络、合作和竞争。不但如此,人类还利用网络这一强大工具努力破除各种现实的藩篱——社会机构(如图书馆、录像店、书店)、媒介机构(如唱片公司、电影院)和传统事物(如每天的晨报和晚报)。
  在这场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变革大潮中,有一点似乎被我们遗忘了。那就是,如果大家放弃了那些长久以来一直保护人类需要和支持人类存在的社会机构,如果人类可以拥有几乎无穷的选择权,以至于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时,随之出现的巨大心理真空反而会推动大多数人争相组建新的群体或机构以更好地适应迅速变化的现实生活。面对这种挑战时,人类不会形成大一统的联盟,而是更喜欢钻进那个容易让自己满足的,信任度更高的小圈子。

《湿营销》绪言(2)
明白了这一点,过去那些纷繁复杂,令人难以解读的社会现象马上就会变得无比清晰。
  例如,就拿我们所处的Web 20时代来说,最重要的新型商业机构是那些社会网络公司。其中最知名的公司包括Facebook、MySpace、YouTube、LinkedIn、Craigslist和其他一些网络巨头,除此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类似的公司,它们正逐步渗透并开始控制各个领域,如音像行业、摄影行业、分类广告和各种职业协会。
  然而,尽管其来势汹汹,实际上除个别公司外几乎没有几个企业能说清楚自己到底在为用户提供哪些服务——至少比不上那些传统行业制造商或是经营服务业的公司。看,这正是奇怪之处,这些连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都不甚清楚的公司居然是目前全球业务增长最迅猛的企业。例如,2003年才成立的MySpace现有成员已达到27亿;Craigslist的前身是旧金山市海湾区的一个旧货交换网,成立还不到10年,却成功击败了经营了300多年的报纸行业,将其所有分类广告业务独揽怀中。
  同样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如果从这些网络公司数以百万计的用户中随便挑一位来描述一下该公司的业务范围和盈利模式——我估计他十有*说不出个所以然。你别看现如今虽然很多人都把 Facebook当做与外界联系沟通的唯一手段,而且每天拿着手机不停地发Twitter消息,对这个问题他们照样是一头雾水。
  可见,在这些貌似简单的现象背后一定还有着某些更为深刻的因素在发挥作用。这些服务,以及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更重要)正在成功地对我们的心理施加影响。这就像是我们在塔吉夫的实验中所观察到的那样,人类潜意识中都希望能归属于某个大于自我的群体。即使我们并不认识这个群体的其他成员,即使我们和整个群体几乎没什么相似点,即使加入这个群体不会带来丝毫利益——但我们仍会乐此不疲。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我们干嘛不退回到刚刚被抛到身后的社会机构中寻求心灵慰藉呢?的确,如果Web 20时代的这些网站提供的全都是匿名会员身份,我想人们大概会这样做。不过这些网站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它们会使用互联网的独特功能把你的自由、个性,以及你的好友或熟人身份无限放大,而所有这一切又都置身于一个宏大的社会交往背景下进行。换句话说,作为这样一个网站用户,你可以轻松徜徉于两个世界:一个充满了由数字化革命带来的独立和自由,另一个则洋溢着好友圈带来的亲密与舒适。
  这种双重优势不仅实现了用户无与伦比的心理感受,而且还预示了人类社会的未来模式。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子民,我们将继续利用新的工具把一切现有的组织模式粉碎,而无论其表现为政府、商业、文化、社会还是宗教形式。另一方面,人类又会按照自己的喜好义无反顾地选择并参与到新的群体中。由于人际交流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因此新式群体组织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从寥寥数人到数以亿计。它们的存在或如昙花一现般短暂,或如磐石屹立般久远。其影响力也各不相同,或如蜻蜓点水般微不足道,又或如重磅炸弹,能引发巨大而深远的社会和政治运动。
  换言之,我们的世界绝不是正变得越来越平坦,而是表现得愈发复杂化。而且,这种新格局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变数。在那些变化最为激烈的区域,谁也无法预料下一刻将发生什么事情。 txt小说上传分享

《湿营销》绪言(3)
我想说明的是,正如预言家曾经预测的那样,我们会把旧式信箱、邮编和表明自己身份的标签统统消除,但取而代之的肯定不是天下一统的局面,而是一个不停变化的、缤纷多彩的世界。在这个新世界中,到处是规模不等,目的不一的人类新群体。
  另外我们还必须明白的一点是,这种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依托的人类重新组合行为绝不是一种短暂现象。与此相反,我们认为:
  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群体构成方式。
  目前互联网已有超过20亿用户(未来十年内将增至40亿),这个数字意味着发达国家的所有人口以及其他地区的一部分可观用户数量。在这种巨大力量的影响下,人类社会组织的形成方式已经出现了显著变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