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者的个人魅力与自信。同时,蒙牛向市场投放了20亿包印有“2005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的产品,印刷了1亿张海报在各个赛区张贴,还在全国做了300场“超级女声迷你歌会”,同时还设立了“超级女声”夏令营以进行促销。
最终,在湖南卫视和蒙牛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的“超级女声”取得了空前成功,不仅参与人数多,而且在社会上形成了被长期关注的多种话题,尤其是蒙牛这一品牌和超级女生这一节目让目前社会的中流砥柱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身边这些“小女生”,重视她们张扬的个性、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在这种背景下,蒙牛酸酸乳于2005年实现了20亿包的销售,蒙牛品牌成功地登上了中国乳业的第一品牌宝座。
百事可乐——赢在“新生代”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狭路相逢,演出了一系列商业史上蔚为大观的争夺战。不过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可口可乐并未把百事可乐看成什么了不起的对手,只是当百事可乐亮出了“新生代的选择”这一旗帜时,可口可乐才慌了手脚。新生代与其父辈之间的“代沟”,不仅意味着因他们价值观的摩擦会形成心理隔阂,而且还孕育着十分诱人胆位思维,极具洞察力地抓住“代沟”,从年轻人入手,将“新生代”作为自己品牌的目标消费群,对可口可乐实施了“侧翼”定位攻击。这期间,百事可乐在系列公关攻势中祭出两记“杀手锏”。其一,百事可乐抓住了新生代崇拜影视偶像的心理特征,并以巨资聘请流行音乐巨星做其广告形象代言人。其二,百事可乐以充满火药味的比较广告为主,紧紧咬住对手不放,比较的主题,一言以蔽之,无非是可口可乐“老迈,落伍,过时”,而百事可乐则是“年轻,活泼,时代的象征”。激浪在发起的第一次广告攻势中打出了“雅虎激浪……,让人心里发痒的酒”的广告语。1967年“百事一代”广告,“精神起来!你是百事的一代”的广告运动成了一代人(1963~1967年)的追求,后来百事可乐又推出了一个新的主题:“请尝尝让其他品牌魂飞魄散的百事,百事正在全速前进!”
调查显示,美国有70%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属于“百事可乐新一代”,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对弈力量开始了“质”的变化,在百事可乐的努力坚持下,直到1975年,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所占的市场份额也由20世纪60年代的1?25提升到1?1?15。
当然,百事可乐的这一核心定位也并未因此而调整,它只是乘胜追击、“变本加厉”。
1988年,百事可乐聘请迈克尔·杰克逊做广告形象代言人,并拍摄了由他和明星共舞的广告片。据媒体称,在广告首播的那个晚上,全美国的青少年犯罪率明显下降,甚至于家庭用水量都一并下降了,电话也没什么人拨打。这部广告片是如此地受欢迎,以至于许多电视台都会在新闻节目中播放它。百事可乐公司没再花一分钱,便在电视、杂志、报纸上做了价值几百万美元的报道。广告播出后,不到30天,百事可乐的销售量便开始飞速上升,成为当年普通可乐市场销量增长最快的饮料。
。▲虹桥▲书吧▲
第6节:品牌定位“新”思维(6)
品牌点评
1?蒙牛
一个从诞生之初就深谙定位之道的品牌,从“第二品牌”到“行业品牌价值第一名”,从“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到“赞助超级女声”,一种清醒的品牌定位思路使它无时无刻不享受着品牌定位带来的快感。
2?王老吉
王老吉的成功堪称神话,所以对于王老吉成功原因的分析就众说纷纭。事实上,在一种经典的“功能定位制胜”的说法背后,却掩盖了其产品品类成功的万丈光芒。
在新闻界,一件事只要能获得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记者就称之为“胶片杀手”。对于品牌推广,最英明的做法当属“倾力于品牌的根本——产品”,即以每一次产品技术的突破、革新以及产品上所附加的服务功能成为非凡的“胶片杀手”。
对Intel的膜拜,一半来自于其创始人之一戈顿·摩尔的著名论断:“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一半则来自于Intel公司对此论断的不断实践。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芯片产品的推出,无疑为Intel赢得了最有价值的市场声誉。从286?486系列产品到奔腾系列产品;再到双核CPU,Intel让人难忘的不仅是“Intel Inside”,更是那些功能卓越的划时代的产品席卷全球的体验热潮。
同样的,和无数苹果迷一样,了解苹果是因为产品,喜欢苹果是因为产品,痴迷苹果同样是因为产品。在我的意识中,只要苹果公司称得上卓越的产品就可以说是“史蒂夫·乔布斯的‘孩子’”。
感谢史蒂夫·乔布斯
2008年1月15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当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从一个平常的纸质文件袋中,拿出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MacBook Air时,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无数媒体和苹果迷再次为这位卓越的工程师兼CEO热烈欢呼,感谢他带给我们新的消费信心和激情。
来自Google的检索数据为我们证明了此次发布新产品产生的广泛影响力。输入“MacBook Air”,将会有超过20 900 000个相关网页和3 041篇新闻报道,这是一个让很多所谓的大事件和产品都难以匹敌的数字!而这还不包括中文或其他非英文的网页和新闻报道。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7节:用产品“谋杀”胶片(1)
第二章
用产品“谋杀”胶片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欢呼和新闻报道已经不止一次了。
2001年10月,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Cupertino的苹果总部的一个阶梯会议室里,乔布斯宣布苹果公司成功研制出ipod,并称“通过ipod这款革命性产品,苹果公司将开启一个数字音乐播放器的全新领域”,那些带着特殊邀请函,在“关于一个数字外围设备,但不是Mac”的狐疑中进入会场的记者,就曾给予过乔布斯这样的欢呼。
当然,坦率地讲,自从1996年12月17日,媒体早于苹果公司发布“乔布斯重回苹果”的消息以来,乔布斯就一直为我们源源不断地呈现着“创新的神奇之作”。
苹果公司在1997年以前,CEO阿梅利奥在迎接乔布斯的欢迎词中说:“我们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我们最伟大的天才归来,我们相信,他会让世人相信苹果电脑是信息业中永远的创新者。”
很快,乔布斯就开始推出新产品。1998年iMac背负着苹果公司的希望,凝结着员工的汗水,寄托着乔布斯振兴苹果公司的梦想,呈现在世人面前。它是一台全新的电脑,代表着一种未来的理念。半透明的外观,一扫电脑千篇一律的灰褐色的单调,像太空时代的产物,加上发光的鼠标以及1 299美元的价格标签,令人赏心悦目。
新产品重新点燃了苹果电脑拥戴者们的希望。三年来他们一直在等待的产品出现了,iMac成了当年最热门的话题。1998年12月,iMac荣获《时代》杂志“1998最佳电脑”的称号,并名列“1998年度全球十大工业设计”第三名。
1999年,乔布斯又推出了第二代iMac,有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紫色五种水果颜色的款式供选择,一上市就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1999年7月推出的外形蓝黄相间、像漂亮玩具一样的笔记本电脑iBook在市场上迅速受到用户追捧。iBook融合了iMac独特的时尚风格、最新无线网络功能与苹果电脑在便携电脑领域的全部优势,iBook是专为家庭和学校用户设计的“可移动iMac”。1999年10月,iBook夺得“美国消费类便携电脑”市场第一名,还在《时代》杂志举行的“1999年度世界之最”评选中,荣获“年度最佳设计奖”。
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时,苹果公司的亏损高达10亿美元,一年后,苹果公司却奇迹般地赢利3?09亿美元。1999年1月,当乔布斯宣布第四财政季度赢利1?52亿美元,超出华尔街预测的38%时,苹果公司的股价立即攀升,最后以每股46?50美元收盘。苹果电脑在个人电脑市场的占有率已由原来的5%上升到10%。
WINDOWS成为媒体明星
事实上,像苹果这样用创新产品赢得消费者的情况,在微软同样存在。天才具有共同点。软件天才比尔·盖茨创造的产品惊奇并不比乔布斯少:从不同版本的视窗产品、网络浏览器到MSN,再到VISTA等颠覆性产品,每一次新品上市,总会被媒体当做行业发展的动向和最先进的数字操作系统、网络生活产品来报道。
以WINDOWS95的上市为例,《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作者阿尔·里斯就认为,它的成功是因为“媒体对这个革命性产品无休止的报道”,“是媒体对WINDOWS95将成为PC的未来的结论,把它推上了超级明星的宝座”,不是因为滚石那首《从我开始》的歌让人们愿意为它支付800美元的现金,也不是因为微软花费的2亿美元广告费。
很显然,任何人都不能低估创新性产品自身的传播力以及对消费者心智的攻占力。地位来自于实力,实力则最先体现在产品的创新上。
海信“信芯”赢得尊重
在国内,类似的案例同样让人眩目。2005年,海信高调、大规模宣传自主研发彩电芯片,给我国家电技术空心论以重磅打击,同时也鼓舞了广大从业人员的自信心。在整个产品推广过程的把控上,海信可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在于将这款芯片高调呈现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