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反的角度看,七成胜率意味着风险不可超过三成。将蜥蜴的尾巴切掉3/10,它还能够继续存活,断掉的尾巴也会再长出来。若是将蜥蜴的尾巴切掉一半,它一定会死掉。由此可知,只能在切除后仍可存活的范围内切掉蜥蜴的尾巴。换言之,必须将风险控制在失败后仍可重生的范围内,才可采取行动,而失败的最高限度就是三成。
斗:立即采取行动的智慧
即便已经看到了七成的获胜概率,如果不能立即采取行动,那么先前所做的所有准备有可能就成为了东流之水。所以,“顶情略七斗”的“斗”强调的是立即行动的智慧。孙正义认为,智慧如果不是能用于战争并获得胜利的话,那么它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
智慧和斗争给人的印象可能往往是相反的,但我所理解的智慧应当是基于斗争的实战性智慧。实战性智慧要比空想的智慧层次高得多。
应当承认,正是因为孙正义按七胜三败的比率开展经营,他才能在数字化信息产业这一变化极快的行业中,发展到了今天这一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制胜兵法:风、林、火、山、海
“风林火山”的概念出自于《孙子兵法·军争篇》,原文为“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其疾如风:军队的行动要反应迅速,犹如疾风掠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战胜敌方。
其静如林:当军队缓慢行军时,犹如静止的森林,肃穆、严整,不惊动敌人,不打草惊蛇。
侵掠如火:当进攻敌人时,要如同燎原的烈火,以锐不可当的攻势结束战斗,取得完全的胜利。
不动如山:当军队驻守时,要如同山岳一样,严阵以待,随时做好投入战斗的准备。
难知如阴:当军队隐蔽时,要像阴云遮天不见日月星辰一样。
动如雷震:当军队行动起来,犹如雷霆万钧,勇猛迅捷,使敌无从退避。
作为军队,就要有军队的样子。贯彻兵法上的这几个治军要求,才能体现“内强能力,外树形象”的准则。
公元735年,即唐朝开元二十三年,在中国留学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将《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等中国兵书带回日本。从此,《孙子兵法》在日本被奉为至理。在日本战国时代,名将武田信玄比较早地领悟了《孙子兵法》精髓,遂提出了“风、林、火、山”的口号,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武田信玄( 1521年~1573年),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日本的战国时代是指室町幕府末期应仁之乱(1467年~1477年)后的一个世纪。在长达100年的战国时代,政局纷乱、群雄割据。在此期间,传统的贵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为大名(日本战国时代割据于各地的大领主)。而武田信玄因与上杉谦信长期作战而闻名,尤其1541年武田信玄成为武田家族首领之后,在与上杉谦信争夺关东霸权时,威名大振,对后来开创统一大局的织田信长形成莫大威胁。最终,在征讨织田军的过程中,武田信玄病逝于军中。武田信玄在作战中能充分运用《孙子兵法》,最著名的是他所制作的突击旗,上面绣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14个大字,后来人在沿袭他的这一做法的同时,做了一点小改动,将14个字缩成了“风林火山”四个字。
到了现代,孙正义在商业领域活用《孙子兵法》,他在“风林火山”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个内涵深刻的“海”字,即要拥有海一样的包容力,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
“风林火山”是战斗的方式。《孙子兵法》尚有“难知如阴”、“动如雷震”等方式,但我认为“侵吞之势如海潮”要比“风林火山”更重要,因此我才会刻意将“海”,并列于“风林火山”之后。
为什么会选择“海”?孙正义认为,“海”可以吞噬挑起战争的火种,制造和平,终止所有的战斗,这才是真正的胜利。
战火燎原,战斗结束后,到处都是熊熊烈焰,伴着浓烟,对很多人而言,这可谓打了一场胜仗。但我个人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不知何时还会爆发其他战争。打胜仗固然是一件大事,如何在战后缔造与维持和平,更为重要。
日本的战国时代,既有像武田信玄、织田信长这样的武将统帅,以他们卓越的军事才能推动了日本向统一全国的前景前进;也有像德川家康这样杰出的政治家,在先人的基础上最终真正完成了统一大业。
在织田信长时代,德川家康的力量并不是最强大的,所以他和织田信长结盟,于1577年灭掉了武田势力,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但是在1582年的“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死于家臣之手,全国政权落到了丰臣秀吉手里。德川家康为了保全力量,只有向丰臣家族称臣。虽然如此,德川家康仍然在历次征战中,巧妙地保存了德川军的实力,并通过内部治理,建立起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最终摧毁了丰臣氏政权,夺取全国政权。德川家康也成为了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将军。
在幕府创立之时,德川家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外,加强邦交合作,如恢复与朝鲜的邦交,谋求与中国明朝的间接贸易,积极发展与西欧各国的贸易;对内,除了保持丰臣秀吉的政治成果之外,还采取有效措施,改组和强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德川家康开创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维持了将近300年的和平统一局面。
孙正义对德川家康评价很高:
日本的战国时代,是由织田信长统一天下,再由丰臣秀吉接手,最后在德川家康手上,才建立了尔后300年和平的基础。我认为德川家康是三人当中最善于运用“海”的战略的。
当软银处于小规模发展时期,面对各种竞争压力,被迫在“风林火山”的旗印下采取突破性的战术。但是,当公司在1994年成功上市,融到了超过1亿美元的资金,实力大涨。孙正义通过多起并购,不战而胜。而孙正义所采取的并购策略,可以理解为“海”的战略。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4章 兰契斯特法则(1)
在住院期间,《兰契斯特法则》也是孙正义非常重视的一本兵法书籍。
“兰契斯特法则”为英国航空工程学工程师FW兰契斯特所创立,最初是影响战争取胜的竞争法则,后来被引入商业领域。
FW兰契斯特1868年出生于伦敦,毕业于皇家工科大学。28岁时,他制造了英国第一辆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31岁时,他创设技术顾问公司——兰契斯特公司,之后历任航空审议会委员、英国戴姆勒汽车技术顾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兰契斯特第一次将飞机用于实际战斗中,一时间,全世界瞩目。在实战中,兰契斯特发现,飞机用于战争时,必须就对阵双方的力量的关系作数学性分析。他分别从陆、海、空战斗敌我之间损害量的关系中发现出一个法则,这就是兰契斯特法则。
兰契斯特法则可借由工程师的观点与手法,让人们明确掌握两军对峙中,敌军的兵力与战果的相互关系。
这一理论研究强调了在未来军事战争中,空军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后来英国陆军恒丹斯少将受此启发,创设英国独立空军和空军部。之后,这一理论被美国进一步研究,作为军事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应用于中部太平洋的登陆作战等战役,获得了辉煌的战果。1952年,这一理论还被QC权威戴明博士首度运用到了质量管理活动中。
时隔一百多年后,来自日本的企业家孙正义读到《兰契斯特法则》,并引起了共鸣:
通过兰契斯特法则,我们强调企业经营必须以成为行业第一为目标。对我们而言,第一的好处在于建立绝对优势,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培养并留住优秀人才,获得更多、更好的情报,大幅度提高利润率。
兰契斯特法则是由“第一法则”与“第二法则”构成。
兰契斯特法则第一法则与弱者战略
兰契斯特法则的第一法则主要讲述的是一对一的作战法则,即如果敌我双方参战人数不多,当武器实力或者个人战斗能力相当,那么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就是参与战斗的人数的多寡。
兰契斯特以一个公式来加以说明:
MO…M=E(NO…N)
其中,MO、NO分别为M军和N军开战前的兵力数,M、N分别为结束战斗后双方剩余的兵力数、E为武器效能比率。
假设E=1(即双方武器效能相当)时,N军全部被消灭,即N=0,则结果为MO…M=NO,即MO…NO=M。
例如,M军6名士兵对抗N军4名士兵时,6…4=2,即将N军全部消灭后M军还剩下2名士兵。
也就是说,人数多的一方容易获胜,而获胜后还有2名士兵幸存下来。
所以,如果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战斗,要想取得胜利,只能通过增加士兵人数,或者拥有性能优越的武器来实现。尤其对于兵力居于劣势的一方,拥有强大的武器是提高作战效率、最终取胜的关键。
在实践中,当武器性能的提高无从实现时,指挥者该怎么办呢?兰契斯特建议,那就应当“集中全力,故布疑阵,或迭出奇招,让敌方士兵心理产生动摇,士气降低,这种捣乱作战的效果和提高作战效率相同”。
这种作战思路其实就是一种“弱者战略”,是历史上多起“以少胜多”案例的指导思想。
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桶狭间”战役,织田信长使用奇袭战法击溃今川的大军,即是弱者战略的灵活运用。
今川军拥有将近两万的兵力,而织田军只有两千名兵力,兵力差距为10∶1,按兰契斯特法则来看,织田军必败无疑。但是织田信长趁着今川军队转变为细长队形的唯一机会,利用“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发起奇袭,直取敌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