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红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黑金红流-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次日凌晨,梁袁在和大家架设临时电缆时,再一次摔进水沟。但他仍是等到把电缆架设完毕后才撤离。梁袁回忆起这次龙卷风事件时说:“恶劣的天气对我们而言,永远都是考验。有些事情早已淡忘了,但这件事情似乎永远难以忘记。”
  600份合同
  天时、地利、人和,任何创业都不可或缺的条件。对刘庄的创业者来说,这些条件有当然最好,但即使没有这些条件也要创业。从2001年进驻刘庄到2006年刘庄试生产,这五年里刘庄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关于天时,龙卷风肆虐过后,终究是面朝工广,春暖花开;
  关于地利,睡过泥板房之后,终究有美丽矿区,鸟语花香。关于人和,梁袁有话要说。
  煤炭行业的工业广场,一般指矿区建筑物前的广场。早在2001年,梁袁刚到刘庄,发现尽管刘庄工程已经上马,但无论是职工还是当地老百姓,似乎都对刘庄的前景一片茫然。这也难怪,1998年新集曾打算要在刘庄建设“新集四矿”的时候,老百姓还敲锣打鼓地迎接建设队伍。谁知因为金融危机,新集四矿搁浅。老百姓可不懂什么“亚洲金融危机”,只知道这些人来了又走。一走就是四年,这次又来了,谁知道能待多久呢?
  梁袁发现,不仅当地百姓,甚至古城乡的一些基层领导都对刘庄的建设持怀疑态度。比如,施工进驻两个多月后,在修建工广的临时道路并邀请古城乡党委书记左明到现场来勘察丈量土地时,这位“地方诸侯”却非常惊讶且严肃地对梁袁说:“难道这次你们是真的要干?”梁袁被问得哭笑不得,一时语塞。
  梁袁马上对这件事进行了反思:老百姓有疑问,基层干部有疑问,说明沟通不到位,彼此之间的信任没有建立起来。在人家的地方开矿打井,性质跟我们的人民军队和老百姓之间那种鱼水之情是一样的。要创业没有任何人和,创业还怎么进行?
  当时刘庄工程虽然已经开工两个多月了,但各项文件、合同、程序等都还在路上。这才是当地老百姓和一部分职工对刘庄的建设怀有疑虑的根源。
  为了创造人和,刘谊在公司上层,梁袁在刘庄一线分别展开了大规模的“行动”。他们到处奔波签合同,目的只有一个,为刘庄的建设保驾护航,把这次建设用各种商业文书、法律文件、技术协议秘密地武装起来。有了这些合同,人心就稳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宏图再举(2003~2006年)(7)
五年之间,他们签订了600多份各式各样的合同,涉及80多家单位的500多项工程。
  在2001年,梁袁带领早期进驻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了实现刘谊“新创精高”的指示,实现切实提高工期的目标,用了五天外出调研矿井建设、施工和科研单位力量。五天,看似很短,梁袁等人却跑了14个单位,从淮南先到江苏,又北上山东、河北,然后南下河南再经安徽的淮北、宿县回到刘庄,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还签订了一系列合同。而梁袁等人有时候都顾不得吃饭,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
  在2002年,为了给刘庄上马最新最尖端的技术,刘谊亲自带着梁袁到德国考察。期间,刘谊和德方签订了包括购买机械和转让技术等一系列合同,奠定了刘庄要走自动化道路的基础。同样,这次德国之旅让梁袁也与前来刘庄安装调试机械的德国工程师交上了朋友。德国工程师的敬业,让梁袁体会到了“人和”不仅只在国内适用,也具备某种国际主义色彩。
  五年间,600份合同的签订,意味着刘庄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已经全部具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刘庄第一刀
  2006年4月19日,刘庄上了CCTV的《新闻联播》,题目是“中国第一个数字化煤矿”。
  刘庄还没有正式产煤,就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何以成为舆论如此关注的焦点?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拟做一个有关国家投资的节目。认为新集是国家投资的重点项目,而且很有特色。央视的两位记者千里迢迢来到了新集。确切地说,他们要采访的不是新集,而是刘庄矿区。郝劲松回忆,两位记者敬业而且内行。他们来之后,走访了很多工人,对刘庄矿区的上上下下进行采访。
  记者们对刘庄矿区的自动化非常感兴趣,一位女记者认真地问梁袁:“全球科技进步的情况下,信息化、自动化都普及了,那么刘庄的特色在哪里?论规模,刘庄的规模肯定不是全国最大的;论信息化,山东兖州矿务局的许多煤矿早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论自动化,山西的矿井也早实现了,而且山西的自动化不仅能定位矿井,还能通过模拟信号把一切标准都规划出来。那么,刘庄的特点在哪里?”
  梁袁惊讶于这位记者对煤矿行业如此专业,但是梁袁对刘庄太熟悉了。他回答说:“山西的信号是模拟信号,而刘庄是真正的数字信号,而且数字化程度非常高。就此项技术而言,刘庄绝对是国内最先进的。”
  正是这个缘故,才有了4月19日CCTV《新闻联播》的报道。
  报道吸引了中国许多研究相关技术的专家以及同行业的工程人员来到刘庄。刘谊了解,他们既是来考察,更是来“打探”,因为很多人都不相信刘庄是真正的数字矿井,纷纷来看个究竟——是炒作还是事实。
  对待质疑的眼光,要用真实来回答;对待《新闻联播》的报道,更要用真实来展现。
  2006年10月15日深夜,距离地面800米深的井下,技术工人正在调试刘谊、梁袁等人从德国带回来的采煤机。从地面到井下,只需要坐4分钟的电梯。如果不是这些机器的存在,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条地铁。
  2004年,刘谊考察德国。他发现,德国的矿井,只需要在地面上用鼠标点击设备系统,工作面就能够运转。此时,他便想刘庄矿区能不能也建成一个“鼠标化矿井”?2005年,刘庄终于建立了一个综合的自动化监控平台,通过这种平台,能够对地面和井下的信息进行采集,能够做到井下的很多系统没有人值守,仅仅靠巡检工人的监督就能正常运转。这也就是今日到刘庄下井之后,“只见煤出不见人”的惊叹场景。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宏图再举(2003~2006年)(8)
这是现代科技的伟大,也是人的伟大。刘庄人把这机器的第一次挖煤称作“第一刀”。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能够让一把手术刀在病体上左右腾挪,铲除顽疾,又不伤及正常的肌体。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人,这采煤机器不正像一把手术刀吗?在刘庄人的指挥下,这把手术刀,将会在最大限度上保护工人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开采原煤。
  为了这第一刀煤,杨润全等人在井下待了整整18个小时,中餐、晚餐、夜餐,吃了三餐盒饭。凌晨两点,随着机器轰鸣,采煤机快速运转起来。坚硬的煤层,刹那间就被机器切割成为均匀的小煤块,并准确地落在传送带上。
  这一刀,产生了1500吨的原煤。这一刀,让刘庄矿区的自动化最终成为现实。
  朱林告诉我:“1995年我在新集煤矿当工程师,兖州矿业集团老总带着所有矿长到新集参观。我带他下井,看完后他对我说‘我们兖州设备装备水平不如你们,设计理念也不如你们,但是三年后你再到我那儿去看’。三年后我去了,他专门接待,陪我下井,果然超过我们了。于是,我跟他说,‘可能再过三年我们超过不了你,可我想五到八年肯定会超过的,现在刘庄矿区已经超过它了’。”
  刘庄的“名誉矿长”
  盘点刘庄创业历程,梁袁是最大的功臣。
  1986年,安庆人梁袁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毕业。梁袁很小母亲去世,家里困难。他父亲又当爹又当妈,为了让梁袁考上大学,一辈子都没有再娶。大学毕业后的梁袁非常希望回到老家安庆工作,孝敬父亲。学校也体谅梁袁,在毕业要分配的时候,好不容易有一个沿江的分配名额,学校便给了梁袁。
  梁袁毕业,学校救济他一件棉大衣,梁袁拿到大衣后直接寄给了父亲。被感动的校方听说后又给了梁袁一件。中国自古以来最重视的就是孝。我们常常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一个孝顺的人,往往是在为人处世方面特别有能力的人。
  毕业后的梁袁,被分配到淮南的潘二矿。十年后,加入新集。而他的加入与刘谊关系很大。当时的刘谊只是一个基层的矿长,但他非常佩服梁袁的才能。因此这两个人的关系一直很好。据说,梁袁的孩子要出生的时候,急着要用车将他妻子送去医院,是刘谊帮他找的车。有一次梁袁去澳大利亚考察,是刘谊当司机送梁袁去的机场。
  2001年5月初,梁袁还是新集一矿的工程师兼第一副矿长。
  5月,新集内部选拔刘庄煤矿矿长的人选。当时的刘庄煤矿,虽然大家都觉得很重要,但毕竟离新集总部又远又荒凉,因此应征的人不多。刘谊一看收上来的材料,觉得不满意。这时候,他想到了梁袁。
  梁袁理解刘谊,他早有预感自己可能被选拔为矿长,但是他并不想去。倒不是因为刘庄荒凉,而是他自以为工程师出身,专门搞技术,对执掌一方大矿没有信心。他又是孝子,此时有了孩子,是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刘庄距新集有35公里,当时坐车得需要两个多小时。如果去了刘庄,肯定不能当天上班当天回,没法照顾老人和孩子。
  不过,刘庄要建设,就一定要建得高水平、高科技。刘谊判断,要找一个懂技术的人出任刘庄矿长。除了梁袁,没有别人了。
  5月底,一纸任命书下到了梁袁手里:任命梁袁同志为刘庄矿长。

第三章  宏图再举(2003~2006年)(9)
梁袁说:“我干不了。”他想去找刘谊,可刘谊故意不见他。最后,梁袁想了想,硬着头皮上吧。为此,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