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一个女人的广告江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挣扎:一个女人的广告江湖-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龚晓雪出来混广告和媒体这一行,已经六年多了,这六年多以来,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六年,足以让一个啥都不懂的人,成为行业精英。晓雪就是由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工厂流水线打工妹,经过六年的历练,到今天,成为〈〈城市生活〉〉杂志可以独挡一面的白领骨干精英,也就是现代网络上人们所称的“白骨精”,这确实不容易。

  但在广告和媒体这两个行业中,有的人要么做广告很厉害,要么做记者或者编辑,在圈内外,有些知名度,而能做到合二为一的人,当属凤毛麟角,如果是女人,就更少了,人家要么,很会拉广告,要么,写稿是一把好手,能写出一片天空,而像晓雪这样的人,既是一个出色的媒体人,也是一个优秀的广告经理人,在这个城市,这么一个小杂志社,是很难的,但,她做到了。

  有家报社的总编,也是她的家门大哥,他曾经很欣赏地把晓雪介绍给他们报社的手下采编雷蒙说:“小蒙,你要多多向晓雪同志学习,她广告做得很好,提成照拿,文章照写,书一本接着一本的,照样出!而且很受读者追捧。她做事,很有激情,很注重细节,工作现状很好,你要有时间,就追着出去跑,二年后我保你在各方面都能得到提升。”这是晓雪这么多年以来,听到的最中肯,也是最直接的褒奖。虽然晓雪行事张扬,个性爽直,说话嗓门很大,但她从不敢在别的公司老总面前夸耀自己的,这些褒奖,是行内人对她的最大表扬,她也得努力拼搏,希望能争取做得更好。 

  其实,晓雪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做了这么多年,年纪这么大,又不是小女孩,做事,只是比别人用心,多关注了一些细节,这就注定了她比别人在同一起点上起飞,会飞得高,飞得远,飞得稳一样的。

  如果她这个年龄段,还跟职场中的一些八零后女孩子那样不懂事,只顾自己做事,不顾其它,也不懂得学人家的长处,说不关已的话,那她这就真的白活了。
  作者题外话:继续阅读汪雪英(汪洋)作品《漂在东莞十八年》,有实体书在书店,《漂在东莞:水样年华》。

第三章 多重身份的白骨精2
第三章:多重身份的白骨精

  2。

  晓雪现在是《城市生活》杂志的市场部经理,兼采编记者,在她的名片,也分为两种:一种名片上打上编辑、记者,另一种名片上却郝然写着市场部经理,在杂志的版权面上,她既是编辑,又是市场部经理,二栏都有她的姓名,后来她自己嫌麻烦,一个版权页出现二处有自己的名字,晓雪就在做目录和版权页时,主动删掉了编辑一栏中自己的名字,主编江波对此也没提出异议,这事就成了现在的定局。杂志里头,一样有她采写的稿子,清清楚楚地曙上她的大名:采写/龚晓雪 。

  对外,采访时,晓雪就是记者;拉广告时,她就是业务经理。 

  晓雪经常碰上这种情况,当她去拉广告业务时,熟客就问她,晓雪,你是记者,你还有拉广告的任务么?或者在我们聊得很起劲的时候,有时客户对她的采访非常满意后,他就会笑着对她说:“晓雪,改天让你们杂志市场部的负责人过来一下,我要咨询一下,关于广告的事,我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做了采访,我也不能老让你们杂志吃亏。”我便笑了,笑得很灿烂,说:“陈总啊,你要做广告,这哪要你费那么大劲去找人呀,找我们晓雪就行了,她就是市场部经理,专门负责广告业务的,让晓雪来帮你做服务就得了”。

  有时,客户睁大了眼睛说:“晓雪,你不是记者么?你们编辑部,记者还负责跑业务呀?”

  当她去采访时,有些不知情我们编辑部运作的被采访对象就会这样问她:“晓雪,你不是负责市场广告么?怎么,还要你亲自来采访,亲自写稿么?你对我太好了,其实,你找人派个记者过来就得了。”

  难怪人家不知道,我们的编辑、记者,其实,就是采编,既要写稿,采访,也要有拉广告的义务,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每个人每个月要做多少广告任务,但一定要记得,自己是有这个责任和义务的。

  先介绍一下,我们《城市生活》杂志的性质,就是DM类时尚消费类杂志,DM是省工商局注册号,不像全国公开发行物,是全国新闻出版总局申请的刊号,也不像省内杂志用一个省内登记号,它是一本专门用来做DM资讯的杂志,目前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都很多的,只要在任何一个城市注册超过三年的文化传播公司,都有资格去当地的省工商局申请注册,办理当地DM杂志办刊申请,但这DM类杂志的局限是,杂志不能零售,因为是工商广告号登记,却可以照样刊登广告,刊发收费的软文,偶尔写些文章或某类专栏什么的,吸引读者就行了,杂志上只能打上工本费,不可以打上零售价,因为,它不可以零售,只能以直投的方式派发。

  直投是什么概念?有必要解释一下,就是哪里有需要,就派到哪里,哪里适合派发,就直接登记了派过去,我们的杂志是直接派发到西餐厅,咖啡厅,三至五星级大酒店,美容美发厅,地产公司会所和售楼处,车行大厅和休息区等中高档服务消费场所,这些金领白领小资男女们密集的公共休闲消费场所,这些特定的读者群体,就是我们的服务人群,他们的消费对象,就是我们杂志的广告对象,我们的读者,就是这些商家的广告诉求对象,我们根据读者群定位,去找广告商家。商家根据我们的读者群,选择是否适合她们,是否愿意给我们广告,那如果是白领小资们想要个人取阅把杂志带回家,当成己有,只要办理一张读者俱乐部的会员卡,交够百多元的费会,就可以了,这群人,往往都是杂志的铁棒读者群。这些会员,还常会收到杂志社赠寄的一些礼物,可以参加杂志不定期举办的各种沙龙活动,对扩大人脉很有帮助。

  现在的DM类杂志相当多,开始大家都大同小异,但是做到今天,就有了差异化的区分,这个城市也不少呢!像〈〈文化周末〉杂志,是做男性读者群市场的,他们以男性成功人士作封面,以文化事件或者文化资讯,深度报道,作为写作和采访的主体,〈〈置业东莞〉〉,这份杂志是针对家装设计和建材市场的,所以,他们的稿子,以地产和家居为主,算是行业杂志,〈〈东莞时尚〉〉杂志,因为是时尚类消费服务类杂志,以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为主,像美容,时装类行业等,女性读者群占了七成以上,是这个城市时尚类的佼佼者,一本不错的DM类刊物,而《城市生活》是跟它同一家公司的杂志,在它的基础上,做得更甚一筹,女性读者成为了主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版式设计和色彩搭配,堪称一绝,很美很大气。光看版面,和〈〈时尚先生〉〉、〈〈时装之苑〉〉等这些国际大刊,上海和北京的时尚大刊等杂志,有得一拼,但其内文当然没得法相提并论的去比拼了,人家是全国一流的,有正规的全国发行刊号,像《时尚》集团的那些子刊物,他们一年收入几千万,一个P的广告价位高的惊人,随便一个内页广告就达一万元以上或者几万元1个P的,制作精美的让人心颤,连一线的女星们,也都以能登上那些杂志的封面而引以为荣。

  北京的《时尚》集团,堪称时尚界的老大,它的广告,不逊于一些报纸的年度广告总额,如果他们要写巴黎时装的最新时尚服装发布,会派记者,到现场服装发布会上或者到国外的厂家去采访,车旅费全报销,等于公费出国旅游,如果他们要写一个风景区,一般会派记者去现场采访,体验,做那种杂志,真是很过瘾,但我们这个地市级中等二线城市,哪有这条件,就是政府事业单位,也未必有这个采稿条件,所以,稿件比不上,我们要写巴黎的时装发布会,只得依赖网络资料,整合资源来写作了,光这一点,就没得比,这是跟国际国内刊与有关,跟成本运作有关,跟投入巨资和不投入资金等有关联的。不是我们不想做得更好,向对方学习,实在是有限的空间发挥而已。当然,这些刊物都是我们学习和参照的楷模,它是一个航向标,如果能去那些杂志社工作,是我们这些小的时尚消费类杂志编辑所向往的,并且难以企及的。

  这个城市还有一些省市商会办的,还有一些行业协会办的,不一而足,这些要么办成了行业动态,除了广告,就是这个会长讲话,那个县的招商团招待,还有一些,就是规定,这本刊物要办,每个会员单位,每期出点钱,一家放些广告,就是一本杂志,连编辑记者都省了,只要一个美编全搞定,这些刊物,是内部传阅的,偶尔也会以直投的方法发行,但是量很少,印个二三千册,在行内让人知道就行。这些,不在我这部书的写作范围,他们也谈不上是真正的DM类杂志。
  作者题外话:继续阅读汪雪英(汪洋)作品〈〈漂在东莞十八年〉〉、〈〈漂在东莞:水样年华〉〉。

第三章 多重身份的白骨精
3。

  甚至,和晓雪一样,英子我也是一名市场部经理。每个月的月初,我便成了发行主管,带着两个发行员,一个司机,整天穿梭在大街的缤纷姹紫中,目的,就是把杂志,派发到有需要的消费场所,以此增加杂志知名度和促进广告效果。比如,酒店,咖啡厅,美容院,车行,房屋售楼处,很忙也很有干劲,我对整个城市的布局和中高档消费街区,非常熟悉,简直就是活地图,我亲自设计的十一条派送线,科学,快速。作为发行员,没有别的巧门,除了努力跑腿,勤快做事,就赢在对整个城市路线的设计上,总之,对于整个杂志办刊流程和细节操作,还有运营策划我都熟到了然于心。经常有人对我说,英子,你又派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