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一夫以一个经营蔬菜出身的商人的眼光,极准确地判断出了这些蔬菜的新鲜程度,并为之欣喜不已!
和田一夫问菜场小贩:“为什么会种出这么多新鲜菜呢?”北京的小贩伶牙俐齿地答道:“因为在自由市场上,只有时鲜菜才卖得出去,所以就只种时鲜菜。”
和田一夫对那种鲜嫩的细黄瓜特别感兴趣,他拿起一根,以专业化的目光仔细审视,仍得出了“极新鲜”的满意答案,他不由得感慨:“不要说在美国,就是在美食者的天堂香港,也没有见到这么漂亮的黄瓜!”
和田一夫想起,他们在纽约开店时,就因为美国的新鲜黄瓜少得可怜,只有一种圆形的胡瓜,无奈,他们只好从日本带去黄瓜种子,自己去加利福尼亚州定点种植栽培。
以商人务实的观点来看,生活。尤其是食物,这在哪个国家都是最大的问题。和田一夫在农贸市场巡视了一番,无论是与人们的谈话,还是他的亲眼目睹,他都得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正走向成功!这比任何的政策宣传更令他信服!
和田一夫自然也去了他所关心的第二个专业——百货商店。以他这位流通业巨子的老到目光来看,总的印象不算很好。
他觉得,北京的商店无论是服务态度,还是商品的种类及质量,不要说与境外的商业相比较,就是与后来他到过的广州相比,都有相当的差距。
说来,这个评价也是相当的准确与客观。到过北京的中国人,尤其是南方人,都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北京的商品,不但式样、种类傻大黑粗,不及南方省市的精细,就是服务质量与手段,也不及南方人灵活后于变通、态度好。
就是北京人本身,每逢到南方出差,也热衷于大包小袋地背回江浙一带的羊毛衫及广东的时髦、新潮的各式物品。
但是此番实地亲身感受,就像他当年到巴西、到新加坡开店前的实地考察一样,给予和田一夫胜于一切雄辩的事实论据!
对于八佰伴国际流通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和田一夫来说,蔬菜的质量极具亲和力。自由市场上顶花带刺的细长黄瓜等质量上乘的蔬菜水果,比传媒的宣传和政府的政策都更具说服力。
它表明:人民的生活正逐渐富裕起来,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有成效的,它大得人心!
这与中国领导人以“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来判断改革成败的观点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它说明了真正唯物主义者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勇气与远见卓识!
和田一夫更加坚信他的观点: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
和田一夫善于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事物的细枝末节去把握事情的发展态势。老当益壮的和田一夫,对此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了。
在他后来访问上海时,他的夫人和弟媳(和田晃昌夫人)到苏州去游玩。以精致、富于文化蕴涵的园林建筑闻名于世的名城苏州,与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并称,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属江苏省管辖,离上海不远。和田一夫的夫人与弟媳妇从上海出发,乘了3个小时的轿车便到达了苏州。
正是春暖花开的阳春季节,郊外是菜花黄、麦苗青的江南明媚景致,城内是小桥流水的雅致姑苏韵味——“姑苏人家尽枕河”。和田一夫夫人目光停留在一队队童声稚语、快乐招人的小朋友身上。
这些据说是去春游踏青的小孩,穿着色彩艳丽、花枝招展,服装与日本的孩子几乎没有差别。和田夫人母性的目光慈爱地打量着他们。她忽然产生了一个心细如尘的女性的疑问:
“中国人的收入与日本有不少的差距,再说中国成年人的穿着还未有如此的奢华,为什么他们舍得把不多的收入投放到孩子身上呢?”
她忍不住问陪同的翻译:“为什么要在孩子身上花那么多钱啊?”
翻译告诉她们,这是因为正在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因为这项政策,一个孩子就有了6个赡养人,他们是:孩于父母、祖父祖母、外祖父母。他们6个人让孩子受教育、穿好衣服。
这个说法虽不甚确切,但却道出了中国年轻的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宠爱。中国人爱孩子的天性和日渐富裕的生活,使这些独生子女过起了锦衣玉食的“小皇帝”的生活,奢华攀比成风,收入较低的家庭,也不得不节减自己的开支去供养孩子。
和田一夫从夫人口中听到了这番话。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沉思:这些在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将肩负中国的21世纪。到时,他们是不会从富裕的生活倒退,再过贫困生活吧!
和田一夫据此分析:中国的经济还将继续繁荣发展,不会停止改革开放,再过穷日子。他认定:“向中国发展的时机,就是现在。”
这个观点,虽有些似是而非,但它合乎时代要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将不断提高的时代潮流。这也是善于发现问题的和田一夫从事实中得到的启迪。
这一发现,为他北京之行获得的满意答案和充分的信心提供了佐证。
古训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现实生活给予他的启示。
和田一夫在人心浮动、港资纷纷撤离香港的时候,毅然将八佰伴的总部迁港。这除了坚信中国政府会恪守稳定香港的政策外,他那强烈的中国情结也是使他执着地瞩望着这块有着12亿人口的古老国上的重要原因。
和田一夫的中国情结由来已久。
早在青年时代,和田一夫便从在母亲那儿继承来的精神恩师——“生长之家”的创始人谷口雅春先生口中,接受了有关中国的谆谆教诲。
谷口雅春先生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战败失去一切时,中国的执政者提出要以德报怨,放弃战争赔款的要求。倘若没有中国这样博大宽广的胸怀,日本将同德国一样被分割。”
谷口先生在介绍了这段历史之后,语重心长地教诲说:“日本人不能忘记中国的恩情。”
和田一夫铭记了谷口先生的教诲,把报效中国当作了自己的最大心愿。
在他将总部迁港立志向中国发展时,他的耳边时刻鸣响着谷口先生的教诲:“不能忘记中国的恩情!”
除了谷口先生这一刻心铭骨的教诲外,和田一夫觉得他和中国人很有缘份,他们间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就像亲戚一般令他感到亲切。
为八佰伴事业勤奋工作的职工中80%有中国血统,八佰伴的顾客中中国血统的华人消费者更是为数甚巨,八佰伴事业的购销两大基本点几乎都是由华人支撑着。
和田一夫想,他没有理由不报答中国的大恩大德,他应该报效中国。
首先报答战后中国施予日本的恩德。
其次报答八佰伴职工中的华人与华人消费者的恩德。
当然,所谓报效中国,就是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多作贡献。
正是基于这一发自内心的想法,和田一夫甘愿冒着别人所不愿冒的风险,将总部迁至了香港,自己也成为了香港的居民。
他想,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报效香港就是报效中国。1997年,当香港回归中国时,香港八佰伴总部将欣然易名为中国八佰伴总部。
本着“报答中国之恩”的愿望,和田一夫做了最后的决断:香港回归中国之后,万一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改变,他将把香港八佰伴的资产全部赠给中国!
和田一夫“报效中国”的愿望,并非只是嘴上说说漂亮话,他是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携带230亿日元的巨额资金(包括个人财产)移居香港就是明证。
和田一夫无畏地宣称,为了实现报效中国的宏愿,他就是舍弃们年的努力,也在所不惜!换言之,他是准备抛弃全部家产建立香港这个基地。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具有这样远大的胸怀和追求理想的精神的,因而,如同他每一次超乎常规的举措一般,相当一些人对他此番大动作自然毁誉不一,尤以反面意见为甚。诋毁的、诽谤的、嘲讽的、担心的,不一而足。杰出的人物总难免孤独,“高处不胜寒”嘛!
幸而中国政府十分理解八佰伴迁往香港的真意,对他的行动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使他感到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和田一夫不无得意地想:倘若八佰伴只顾赚钱而迁往香港,恐怕也不会受到中国政府如此热情的礼遇,乃至于访问中国时受到国宾般的款待吧!
“知音世所稀”呀!和田一夫胸中涌着感动的热潮。
信奉上帝的人说,上帝是公平的,上帝的慧目能够明察秋毫。
将“为全人类作贡献”写入《八佰伴国际集团宣言》的和田一夫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他主张的“爱心”,使他比一般汲汲于利在商言商的经营者明显高出一头。
如今日本不少企业都向海外发展,因为只图谋经济利益,并将之带回日本,往往被世人讥讽为“经济动物”,受到当地民众的抵制与反对。
较早推行海外战略,迄今已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的八佰伴,却从未受到反感与白眼。因为无论哪一个种族,八佰伴的职员都遵循和田一夫一贯的教导,平等地对待他们,爱他们。
因而即使在宗教对立尖锐的国家,八佰伴都能得到大多数人民的积极协助。无论在哪个国家,八佰伴都能和该国民众和睦相处,成为朋友。
这都得益于和田一夫主张的“爱心”。
作为以利润谋生的企业家,和田一夫从不讳言利润,他认为,赚钱获利当然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不过,超越追求利润,奉献于各国人民,则出于热爱世界人民的爱心。
擅长思想、颇具哲人风范的和田一夫精辟分析道:爱世界人民之心,是基督之心,是释迦牟尼之心,也是谷口雅春先生之心!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