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梦想,从现在开始行动
章前故事 从小做到大,稳步增长的李兆基
1929年,李兆基出生于广东顺德,7岁开始,在其父亲开的银庄学做生意,15岁,父亲就把两家银庄交给他执掌。
1948年,李兆基带着1000元港币到了香港。先是干自己的老行当——炒汇炒金,颇有斩获。之后,他又做起了贸易,并掘到了第一桶金。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起飞,房地产炙手可热。李兆基认为房地产必定是香港的黄金产业。
但是,李兆基此时在香港商场名不见经传,想要在房地产分一杯羹,谈何容易。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李兆基找到郭德胜、冯景禧等创立了香港永业集团。
对于公司的经营方针,李兆基觉得可以学习霍英东卖楼花。不过,霍英东卖的是住宅楼宇楼花,而他把重点放在卖工业楼宇楼花,因为香港的形势决定了工业用房将是一个高潮。由于永业集团的实力无法与当时的大集团抗衡,因此永业集团一开业,就不跟大集团去比拼竞投官地,而是去买进旧楼,采用一块块小地盘拼大的方法,几年下来,尽管永业集团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资产却稳步增长。
1963年,李兆基、郭德胜、冯景禧三人退出永业另创新鸿基有限公司。在新鸿基,李兆基负责图样设计、土地买入和楼盘销售,几乎概括了房地产的主要方面。
在这个筚路蓝缕的创业时期,他们三人的注册资金有500万港币,实际上只有300万港元,每人各100万港元,财力上没有什么优势,但他们三人齐心协力,到1972年,楼宇营业额已达565亿元。
之后,李兆基成立了自己的恒基兆业地产公司。到1976年,恒基兆业三周年之际,李兆基用了28年的时间,终于把自己从1000元身价变成了亿万富翁。1997年,李兆基更是以147亿美元荣列全球富豪榜第4位,为亚洲首富。
已经75岁的李兆基现任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及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主席兼总经理,恒基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总裁,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主席,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主席,美丽华酒店企业有限公司、香港小轮(集团)有限公司、东亚银行有限公司董事,香港地产建设商会副会长,香港港事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及推选委员会委员,香港顺德联谊总会荣誉会长,世界顺德联谊总会名誉会长,顺德市荣誉市民,佛山市荣誉市民,广州市荣誉市民。
行动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李兆基的发展经历告诉我们:停止梦想,及时行动可谓是许多成大事者共同的特征。其实,在我们的职业规划上,行动上的领先同样是我们职业规划成功的第一要素,可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下定决心、领先行动更有效果。如果你现在不去做,你永远都不会有任何成功。
多数人之所以庸庸碌碌地度过职业生涯,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愚笨或习惯做错事,大多数的人不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切实的行动,他们没有认识到及时行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成功学家皮鲁克斯在长期对体重过重的人作咨询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肥胖的人会以肥胖为理由,拒绝做某些事。例如,他们会说,“当我瘦下来时,我就可以搭游艇”,或“我就可以得到另一份工作”,或“我就可以搬家”,或“我就可以寻得一份亲密关系”等。
“但是,他们根本瘦不下来,因为他们只是想瘦,而不真正去减肥。所以那些事也只能是想想罢了。”皮鲁克斯在总结减肥失败的原因时这样说。
如今,皮鲁克斯所说的这种现象在我们许多的职业规划者中也一直存在:一些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把希望寄托于明天,以至于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就这样在自我安慰中悄悄地流失了。
对于这些人来说,为什么明明对职业现状不满意,可是却不愿意努力去改变呢?一是因为惰性在作祟,他们在惰性中学会了拖延;二是他们知道任何改变都会把他们带向另一个未知的状态,而对于未知的状态大多数人会抱着一种恐惧的心理,唯恐它会带来一些预料不到的痛苦。于是,他们对现状不满意时,只是想想,或是发发牢骚,或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然而,无论做什么事情,只停留在嘴上肯定是不行的,关键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如果你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那么就得抓紧时间,把握现在,立即开始行动。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下手,可以尝试如下步骤:
首先,写下4个已经拖延很久但得马上开始的行动。也许是找工作、进行培训或参加一次重要的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等等。
其次,在这4个行动之下各写下这些问题:我什么时候开始行动?什么时候一定要结束行动?我现在需要哪些帮助?是否有信心做好?回答这些问题有利于你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行动的准备,再完成行动。
最后,写下如果你不马上去做会造成的后果。如你每天不看100个单词,你将会过不了英语四级,职业竞争力会大大削弱;你若不去参加一个专业的培训,去一家公司面试成功的希望将不会很大;等等。回答这些问题,可以给你一点儿压力,从而有利于催促你去行动。
如果你想成功的话,就开始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吧!虽然这样无法保证你不会失败或是痛苦,不过,如果你根本不做,失败是一定无法避免的。假使你的最佳表现也不够好,那么,就从失误中学习吧!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忘了勤奋
为了达到更好、更大的工作成就,加薪也好,提升也好,你必须不断地奋斗,而勤奋刻苦地训练专业技能尤其必要。如果你是有志于工作的人,每天都应该把这个问题在自己的心中问上几遍:“我勤奋吗?”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都不要忘了勤奋,勤奋是你最大的资本。
事实上,在一个公司里,并非具有杰出才能的人就容易得到提升,而是那些勤奋刻苦,并有良好技能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勤奋刻苦是一所高贵的学校,所有想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进入其中,在那里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独立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习惯也会得到培养。其实,勤劳本身就是财富,如果你是一个勤劳、肯干、刻苦的员工,就能像蜜蜂一样,采的花越多,酿的蜜也越多,你享受到的甜美也越多。
曾有人问李嘉诚的成功秘诀,李嘉诚讲了一则故事: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69岁时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有人问他推销的秘诀时,他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讲台,说:“请你摸摸我的脚板。”
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好厚呀!”
原一平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
提问者略一沉思,顿然醒悟。
李嘉诚讲完故事后,微笑着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板,但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人生中任何一种成功的获取,都始之于勤并且成之于勤。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既是基础,也是秘诀。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唯一的捷径就是踏踏实实,摆脱浮躁的情绪,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命运掌握在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上,所谓的成功正是这些人的智慧和勤劳的结果。即使你的智力比别人稍微差一些,你的实干也会在日积月累中弥补这个弱势。
在工作中,许多人都会有很好的想法,但只有那些在艰苦探索的过程中付出辛勤工作的人,才有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样,公司的正常运转需要每一位员工付出努力,勤奋刻苦在这个时候显得尤其重要,而你的勤奋的态度会为你的发展铺平道路。
绝大多数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不管在哪个领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蘑菇”期。在那段时间里,年轻人就像蘑菇一样被置于阴暗的角落(在不受重视的部门,做着打杂跑腿的工作),时常有“大粪淋头”(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工作初期都有可能被派去做一些繁琐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勤奋便显得尤为重要。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年轻人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如果不充分利用时间来换取其他的资源,而是敷衍了事,那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白白地浪费了自己的青春。这无疑是所有可悲事情中最可悲的一种,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流逝了,你却依然揣着最初的资源,甚至更少。台湾传奇人物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后被迫辍学,在台湾南部一家米店当小工。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卑微而敷衍了事,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手上的每一件事。除完成送米工作外,他悄悄观察老板怎样经营,学习做生意的本领,因为他总想:假如我也能有一家米店……
第二年,王永庆请父亲帮他借了200元台币,以此做本钱,在自己家乡嘉义开了家小米店。王永庆踏实认真的做事风格又一次得到了体现。小店刚开始经营时困难重重,因为附近的居民都有固定的米店供应,王永庆只好一家一家登门送货,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几家住户同意用他的米。他知道,如果服务质量比不上别人,自己的米店就要关门。于是,他特别在“勤”字上下工夫,甚至趴在地上把米里的杂物一粒粒拣干净。
为了多争取一个用户,他还会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户家中。他的服务态度很快赢得了众多用户,业务逐渐开展起来了。
不久,王永庆又开设了一个小碾米厂,由于他处处留心,经营水平日渐高超。再加上他勤快能干,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克勤克俭,业务范围逐渐拓宽。此后,又开办了一家制砖厂。发迹的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