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一号曾分享过此经历。当她检查下属所呈交的工作报告时,发现文件出错,她即时的反应是:“有没有搞错!怎么会做错?”但转眼间,她便反问自己是否因自己没有交代清楚要求,才令下属做错,并立刻采取补救方法,务求修正这次错误及保证不会重犯。
又有一位一号曾经指出,每次当他与其他人讲话,只要对方的反应不是他预期的,尤其是一些负面的反应,如大发雷霆等,他便会很担心,认为是自己说错了话。他从来不会想到,可能是对方蛮不讲理或神经过敏。
念的去向
(1)集中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特别注重去改正错处;
(2)把内心的标准与外来的批评作比较;
(3)自我审察是否做得对;
(4)与其他人的标准比较。
结果
(1)抗拒责备和内疚感,任何事情都要做得“对”;
(2)有责任和自动自觉地行动;
(3)对能否“做得对”感到焦虑和担心;
(4)专注于内心的批判和关注外界的批评;
(5)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生气;
(6)对其他人的做事方法方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很高;
(7)压抑自己的需要和快乐,害怕不良欲念释放;
(8)与其他人作比较,以达到在“道德伦理”上的崇高地位。
强项
勤奋、“做得对”、诚实、负责任、追求改善、完美化、坚持、高标准、自信。
后 记
' ''''(1)一号所追求的是百分之百准确之完美感觉'
很多一号经常嚷着要提出抗议:“我们并不是那么严谨、事事追求完美的人。我们不觉得自己完美,很多时候都知道自己做错,例如我们会迟到,穿着亦不是特别整齐。我们绝不顽固,也不会要求朋友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原则。我们对很多生活细节亦不会太在意,并不是有很多的要求。”
没错,一号朋友所说的是真实的没错,但为何一号仍会被称为完美主义?因为在这里所指的“完美”,并不是那种要求漂亮、期望独特的感受,而是百分百准确的完美之感。由于一号的标准有高低之分,为达到至高无上的大标准,一些较次要的标准,其实是可以放弃遵守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号 标准的求正主义 维护秩序规律(3)
曾经有一位一号的朋友分享过,她自小便被教导晚上睡觉前一定要先洗澡,换上清洁衣服才可上床,因此她坚持这正确的行为多年,亦成为习惯了。当她婚后,得知丈夫不会洗澡后才就寝,一开始她的确非常不满,并多次提出改善要求。可惜丈夫不是十分愿意听从,所以他们之间时常发生争执。有一日她突然有感而发,夫妻相处之道贵乎忍让,她决定接受丈夫不会先洗澡后睡觉的习惯,从那时起两人便没有再为此事吵架了。
另一位一号指出,她的母亲属比较传统的一辈,深信女孩子不需要在学业上考取好成绩,只要所有学科合格,顺利升班便可。但在学校里,老师却鼓励学生应该要努力学习,不断付出,期望得到上佳的学业成绩。这位一号身处其中,无所适从。因为一号本能上是渴望进步,对自己的表现是有要求的,母亲的指示一号不知道应怎样满足。结果这位一号决定,既然母亲没有下令不可考得比合格更好的成绩,她便尽力而为,但仍坚持最低限度也要合格才可。
简单来说,一号朋友就是依赖一个又一个标准去生活的人。当标准与标准之间有冲突时,他们便会衡量哪一个标准相对较为重要,并会依从较重要的标准,其他的则要让路了。这样算不算是追求一百分的人呢?
'(2)不同的一号有不同的标准'
很多人也误会一号一定是严肃、守规矩的人。但其实有些一号会容许自己粗言秽语;有些一号会容许自己不修边幅;有些一号会容许自己说他人坏话、吸烟、过夜生活,甚至售卖盗版光碟等等。就是因为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管教方法不一,因此便形成不一样的标准了。
不要因为他迟到、粗言秽语、不修边幅或吸烟,而否定他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