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也许会发现柳暗花明的转机。
小娜大学快毕业时,如愿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为了继续完成论文,拿到毕业证书,她仍然住在学校的公寓里。按照同学告诉她的乘车路线,小娜每天上班要换乘三次公共汽车,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公寓,草草地吃过晚饭,已经没有时间写论文了。
两个星期以后,小娜觉得苦不堪言。她想请假专门做论文,又怕耽误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然而,交通路线是不可能缩短的,这个问题怎么才能解决呢?
又是一个清晨,小娜在汽车站等公交车,她漫不经心地浏览各种汽车站牌,忽然,她惊喜地发现,站牌的最下面,有一路公共汽车可以直达离她所在公司很近的一个站点。小娜于是试着乘坐了那趟车,结果她发现,虽然下车后要步行五分钟的路程,但比起转乘三次车,时间还是节省了半个小时左右。
信息很关键(2)
小娜后悔自己怎么没有早点发现这路公交车呢?她开始分析其中的原因——原来,由于事先被同学告知了乘车路线,小娜的脑子里就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只有这一条乘车线路,使她忽视了对新信息的寻求。
从这件小事中,小娜懂得了信息的重要性。以后,凡是在工作中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小娜总是回到问题的出发点——信息上,要么把已知的信息重新整理一遍,要么去寻找是否有被自己漏掉的信息。而无一例外地,在增加信息量的过程中,小娜总能找到灵感的火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代社会是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人们从事的各种工作,都要和信息打交道,甚至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和信息打交道的。而信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拥有信息量的多少、收集信息速度的快慢、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都决定了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解决问题的钥匙,往往就藏在信息中。创意丰富的人,其实也都是占有大量信息的人。
本书提醒你,不仅要重视那些被冠以“信息”名称的信息,更要会筛选、发现、处理信息。“信息管理能力”的高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擅长发现被别人忽视的信息。比如:
出版公司的封面设计师阿伦,最近一直在为新书的封面苦恼。一个星期天,他在乘车时,路边一个广告牌无意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新的封面方案受到同事的一致认可,也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
一次,某办公室“大扫除”,同事们“大刀阔斧”地把堆积了多年的旧文件拿去卖废品,而销售业务员小张,却把丢在地上的“客户资料库”档案袋拾了起来,并从里面挑出几张名片保存。没想到,正是其中一张名片,促成了一单大额的销售合同。
工程师王威,一次和老同学电话聊天,听说行业内某数据指标有所调整。同学只是说说而已,而王威却是有心人,从当天就开始考虑怎么把这个数据变化用在工作中。果然,日后王威的技术革新促成了公司产品的升级,王威本人也提升为公司的副总工程师。
业务员大刘,闲来与同行、朋友一起喝酒。席间有人谈到某大企业的老板林总对某餐厅一道名菜有偏好。大刘暗自惊喜——林总正是他久攻不下的客户。于是,大刘在某餐厅订了一桌富有情调的酒席,特意请林总赴宴,终于促成了这单生意。
重视信息,提高自己的“信息管理能力”,你一定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好方法往往最简单
我们常常被事物复杂的表象所迷惑,以为只有复杂的方法才能解决复杂的问题。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美国一家出租高层写字楼的房地产企业,不知怎么接二连三地收到投诉,抱怨等电梯的时间太长。这家企业很重视,马上派人去处理。原因很快弄清楚了,原来这栋写字楼比较高,而且没有设置转台。当时,楼层高的建筑需要设置电梯转台,比如,客人要上30楼,得先乘电梯到20楼的转台,然后再搭乘另外一台电梯上去。
既然找到了原因,那就想办法进行工程改造吧!预算结果一出来,董事长不愿意了。因为改造工程要花好几百万美元,工程结束最少得半个月,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改造期间写字楼上所有办公的公司都得停业。
于是公司召开董事会讨论问题解决方案,一个董事提议,找个心理专家咨询一下,看可否有其他解决办法。
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心理专家很快找来了,在了解了具体情况后,他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就是在大厅里装上一面大镜子。
结果,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很少有人再对“等电梯时间长”的问题进行投诉。
原来,投诉者都是在写字楼里上班的职员,而他们所在的公司又都是上班时间差不多,乘电梯都在同一时间段内。加之在这里工作的基本上都是男士,一群男士挤在电梯门口狭小的空间内,由于压抑和无聊,总觉得等待时间很漫长。而现在,大厅里放上大镜子,不但扩大了视觉空间,也为平时早上慌慌张张往公司赶、连梳妆都没怎么顾得上的男士们提供了方便,自然使等电梯的时间从心理感觉上缩短了不少。
好的解决方法,往往看似很简单。而这种“简单”的背后,却包含着深层次的思考和对问题“一针见血”的认识。练就这样一双慧眼,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用看似简单的小办法办成大事。
英国某家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命运的科学家。
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使他们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厄运。第二位是核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摆脱饥荒的命运。
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刊出之后,因为奖金数额巨大,信件如雪片般飞来。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皆竭尽所能,甚至天马行空地阐述他们认为必须丢下哪位科学家的宏观见解。
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很多时候,我们对最简单的答案,往往想都不敢想,担心那会使自己显得很愚蠢。因实,好办法与坏办法的区别,不在于简单与复杂,而在于谁搞清了问题的本质。当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时,解决起来,有时就会像这个小男孩的办法一样简单。
不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也不要把简单的问题看得过于复杂。如果安装一面镜子就可以解决问题,那就不要去大兴土木地改建楼房。在解决问题之前,别让思维惯性迷惑了你,而要通过现象抓住问题真正根源所在。
做“动脑型”员工
曾经有一家国内大型企业的总经理,对他的员工这样说:“我们的工作,并不是要你去拼体力,而需要你带着大脑来工作。”
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要求每一个优秀员工都应该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企业需要的员工,是有创意、有应变能力的员工,是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员工。有些员工缺乏思考能力,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总是等着上司的指示,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多去探求“为什么”,多想想“怎么办”,而是逃避问题,这样的员工不仅不受企业的欢迎,而且在职场上也很难生存发展。
同样一项工作任务,有的员工可以十分轻松地完成,而有的员工还没有开始就时不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前者用大脑在工作,想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工作时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善用大脑工作的员工,必定比推脱责任的员工更有工作绩效。
一家建筑公司在为一栋新楼安装电线。在一个地方,他们要把电线穿过一条20米长,但直径只有3厘米的管道,而管道砌在砖石里,并且拐了五个弯。他们开始感到束手无策。
后来,一位爱动脑筋的装修工想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主意:他到市场上买来两只白鼠,一公一母。然后,他把一根电线绑在公鼠身上,并把它放在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把那只母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并轻轻地捏它,让它发出吱吱的叫声。公鼠听到母鼠的叫声,便沿着管子跑去找它。公鼠沿着管子跑,身后的那根电线也被拖着跑。因此,人们很容易地把两根电线连在了一起。就这样,穿电线的难题顺利得到解决。这位爱动脑筋的装修工也因此得到了同事们的喜欢和老板的嘉奖。
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多困难,都应该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好好想一下,而不要觉得事情只能到此为止了,再怎么努力也没办法了。只有在工作中主动想办法解决困难、坚持不懈、不找任何借口的人,才能成为公司中最受欢迎的员工。
1952年,由于受经济风波的影响,日本的东芝电器公司积压了大量的电风扇销售不出去,为此,公司的有关人员虽然绞尽脑汁想了很多的办法,但销量还是不见起色。看到这个情况,公司的一个基层小职员也努力地想办法,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一天,小职员看到街道上有很多小孩子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风车在玩,头脑里突然想到:为什么不把风扇的颜色改变一下呢?这样既受年轻人和小孩子的喜欢,也让成年人觉得彩色的电扇能为屋里增光添彩啊。
想到这里,小职员急忙跑回公司向总经理提出了建议,公司听了这个建议后非常重视,特地召开了大会仔细研究并采纳了小职员的建议。
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隆重推出了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