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粟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神粟裕-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似乎这又是一次失败的延续,可是粟裕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判断:可以去,而且能站住脚!

    关键还是对时机和方法的把握。

    先遣队时期,中央红军尚未远去,参与“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部队也随时可以分兵抽调到浙江,如今则不同,国民党主力都追赶中央红军去了,回调并不容易,从而导致其在浙江的兵力相对空虚。

    孙行者要想钻铁扇公主的肚子,正是时候。

    钻进肚子怎么办?答案是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要逛遍五脏六腑。

    对先遣队乃至红十军团的失败,粟裕总结出的最大教训之一,便是没有分散打游击。过去在浙西,说是打游击,最终还是变成了单纯的运动战,那有个不吃亏的吗?

    粟裕组建挺进师的思路,就是把它编成游击队,而不是正规军。

    能够集结起来的突围部队,连机关和后勤人员在内,一共只剩下400多人,加上闽浙赣独立师编入的兵员,全师为500多人,也就相当于一个满员的营。

    正常情况下,师编制下应设旅、团、营、连,不过既然是游击队,就得是另外一种编法,粟裕将挺进师编成3个支队和1个直属队。支队实际上是连的规模,只是由团级干部进行指挥,就连士兵中也有很多是具备实战经验的营连干部,这样队伍显得更为精干和灵活。

    挺进师组建时,国民党军队已在苏区周围建立了许多碉堡和封锁线,要跳出闽浙赣苏区,从而挺进浙江,困难着实不小。

    粟裕采用了一招声东击西的战法。他首先对进攻闽浙赣苏区的敌军一部发动奇袭,震动一下对方的小心脏,然后突然返回,南下前往闽北苏区。

    从闽浙赣到闽北,其间不仅有高山峻岭,还有敌军布置的六道封锁线。粟裕用以闯关的法子也很简单:遇到对方喊话不理睬,开枪不还击,岗哨问话时,一律让乔装改扮的侦察连上前应付。

    由于布置周密,挺进师的这次行动非常隐蔽和高效,部队以一夜70公里的急行军速度,顺利到达了闽赣边境。

    然而他们尚未进入福建境内,中途就遭到了伏击,周围山头枪声四起,众人很是紧张。粟裕久经战阵,侧耳一听,便判断对方是地方民团,战斗力不过尔尔。

    他端起望远镜,朝山头望了一下,然后指定目标,让神枪手瞄准射击。枪声过处,山顶的两名团丁被撂倒在地。

    民团毕竟是民团,轻轻一招过去,队伍马上就乱了套。挺进师一个冲锋,就把对方冲得稀里哗啦,四散奔逃。

    赶走民团,一检点行李,坏了:唯一的一部电台被打烂了。

    别的零零碎碎都无所谓,电台却是宝贝,跟中央联系全靠它呢。自此挺进师和上级的无线电联系完全中断,他们将独立度过未来最为艰苦的三年。

    事情开始越来越不妙。在从闽浙赣苏区出发前,粟裕已向闽北苏区党组织通报了进军路线,请求派人接应,但进入闽北后,不仅找不到自己人,还处处碰到敌军。

    按照粟裕早已设定好的方案,为迷惑敌军,挺进师故意走了一个曲线,不是直接往浙江,而是先到闽北,再入浙江,所以才有“声东击西”和突然南下。

    从现有情况来看,对手似乎已经提前知道挺进师要来闽北,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粟裕对此很是不解。

    几天后,部队从村口和凉亭里捡到了一些敌军的布告,粟裕细细翻阅,从里面找到了一份“劝降书”,上面的署名是“李德胜”。

    一看这个名字,粟裕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李德胜是闽北军分区司令员,以他的名义发出“劝降书”,说明这厮已经叛变了,挺进师的整个行动计划自然再无秘密可言。

    再回过头一想,挺进师一到闽赣边境就遭伏击,显然也是因为计划泄密。

    到了这个境地,已不可能再与闽北党组织进行联系了。粟裕马上改变计划,决定直接率部进入浙西南。

    当初先遣队进入浙江时,有两个连与主力失去联系,留在了闽北,此时得到消息,立即赶来归建。粟裕正犯愁呢,出发时纳入的闽浙赣独立师大多为当地人,思乡情重,挺进师一离开闽浙赣,他们就又掉队跑回了老家。

    走了100多,来了100多,挺进师,仍为500多人,但这只是就数量而言。从质量上说,归队的两个连要比独立师的那些新兵蛋子强太多了,挺进师的总体实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1935年3月,粟裕率部跳出闽北,直插敌军大后方——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
第11节。
    野外独狼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打游击。首先,最好是在各省交界处,那种谁都能管,但谁都懒得管、不肯管的地方。其次,地形得有利,要便于隐蔽和机动作战。

    粟裕选择的浙西南,正是二者的最佳结合,除此之外,这里还可以和闽东、闽北、闽浙赣等几块游击根据地互为掎角,互相支援。

    地是块好地,但有保安团守着,不买门票是进不去的。

    江浙的保安团很强,这一点粟裕早有体会,如果直接攻进去,伤亡一定小不了,那就不好玩儿了,也影响以后的发展。

    他所要合计的,就是如何才能做到“不花钱进景区”。

    最后研究出的攻略是,自己不进去,把“管景区”的那帮人先诱出来。随后,粟裕便率挺进师在龙泉河以南的浙闽边境进进出出,这里亮个相,那里留个影,从而展开了闪、转、腾、挪的游击战。∝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挺进师的基础是红七军团,这是一支长于野战的正规部队,现在一下子要分散打游击,官兵多少有些不习惯,很多人都不愿意分开活动。

    粟裕曾派一个团级干部带一支小部队出去游击,当时规定至少要在外面兜半个月,然后在预定地点跟主力会合。谁知才过了3天,这名干部就带着部队回来了。

    一看,人瘦了,眼睛凹了,胡子长了,整个一副遭罪受苦的样。再让他出去,无论如何不愿意,非要一起行动不可。

    打游击,就要培养一只只能在野外生存的“独狼”,老绑在一起怎么行,不过粟裕也意识到,这事不能操之过急,得慢慢来。

    半个月受不住,那就先来3天,说好3天后在哪里哪里会合。3天适应了,增加到5天,5天后,再会合。如此一点点累积,从7天、10天一直增加到半个月,渐渐地,一个班长也能带小部队外出活动了。

    “独狼”的特性是更为灵活机动,可以不需请示,见到“食”就上,随时消灭敌人和补充自己。挺进师的各个游击小分队从这里钻到那里,先后打了几十仗,把当地的一些小股保安团都给干掉了。

    这一番动作,果然让敌军坐立不安。龙泉河以北的浙江保安团纷纷南调,准备将在门外“滋事”的挺进师给消灭掉。

    1935年4月,当挺进师在斋郎一带活动时,浙闽保安团及大刀会3000多人,突然从3个方向对挺进师实施分进合击。

    敌军事先知道挺进师兵力有限,弹药不多,也无根据地做依托和补充,因此有恃无恐,他们在排兵布阵时,是先弱后强,计划先用大刀会冲一下,对挺进师进行扰乱和消耗后,再把主力派上来作战。

    对粟裕来说,对手占着人数优势,若是以一打三,还真有些吃力,现在你们要一个个上,巴不得呢。

    大刀会以保家防匪为号召,是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团组织。徒众以大刀和梭镖作战,看着武器很原始,但他们在临阵前念过咒语,喝过符水,上了战场之后就算前面枪林弹雨,也会一拥而上。那种凶猛而疯狂的密集冲锋,胆小一些的,真得被吓倒坐在地上不可。

    幸好粟裕率挺进师已在当地兜了一个月的圈子,早就见识过这种阵势,也就掌握了对付的法子。

    大刀会徒众之所以表现得跟疯子一样,究其原因,还是临战前吞食了符水的心理作用。不过这种兴奋作用并不能持久。

    这样的话,作战地形就要有意选择隘路或水田,同时要用火力阻滞其前进,尽量不让会徒众蜂拥扑来。

    半天不到,粟裕就把大刀会给整趴下了。

    紧接着是浙江保安第一团,这个挂着“第一”名号的保安团还挺骄纵,因为骄纵,他们被粟裕一步步诱进了预设阵地的前沿。

    预设阵地的地形自然是挺进师占便宜。官兵居高临下,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而保安团1000多号人都挤在一条狭窄山谷里,兵力根本施展不开,优势马上变成了劣势。

    保安团连续发动10余次冲锋,全被挺进师给压了下去,团长也被打断了手,最终大败而逃。

    第三个轮到的是福建保安第二团,他们上来一看,己方已经败到一塌糊涂。这还打什么打,赶紧撤了走人吧。

    斋郎一战,是粟裕挺进闽浙边的关键一仗。这一仗后,保安团开始由攻转守,龙泉河北面的敌军兵力十分空虚,粟裕得以成功地打开进入浙西南的通道。

    挺进师的官兵全是江西子弟,要在异地立足,首先必须融入当地,也就是做群众工作。一开始这很让人挠头,听到红军来了,老百姓全都躲进山里,有时挺进师连一个向导都找不到,筹措粮食给养更是困难。

    无奈之下,粟裕只好临时想了个招。他让侦察员也化装成逃跑的群众,满山满坡乱跑,一边跑一边喊:“红军来了!快跑啊!”

    村民一听,果然都从躲藏的地方跑了出来。侦察员便上去拦人,请他们带路,而且说好不白带——每带10里路给1块银洋!

    浙西南一带全是贫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