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跟孩子过不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别跟孩子过不去-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实上,不少父母为了减轻孩子沉重的功课压力,都很愿意协助孩子做功课。通常最常见的是坐在孩子的 身旁看着他写字,一会儿提醒他字要写得端正、一会儿又说那个字写错了;或者孩子专心计数时,一会儿端茶 ,一会儿又说“太累”了,这种做法,只会惹孩子反感,使他们坐立不安,无法专心读书。 
  从孩子方面来说,假若挨骂变得像家常便饭般的轻松平常,久而久之,他对任何的责骂与感到无动于衷, 起不了作用,同时他也会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甚至连说话都表达不清楚。而父母的责骂与劝告以后也变得没 有效。没有耐心的母亲,常常会嫌孩子做事慢吞吞,又做不好,由于看不顺眼,便不停地唠叨。唠唠叨叨地骂 孩子,会使孩子不愿意接近父母,父母也会觉得这孩子不可爱。对于精神散漫,无法专注于书本的孩子,再多 的唠叨和督促都不能奏效,反而会令情况恶化。 
  一个13岁的女孩讲述发生在她身上的—件事情: 
  小时候,我很爱学习,成绩也不错,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爱上了看课外书,学习成绩就慢慢下降了 。放学回家,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少年文艺》或者《故事会》,还有各种各样的作文选。我当然觉得很内疚, 作业还没做呢!决定看完一篇最放不下的文章就写作业。 
  妈妈过来了,一看见我手上的课外书,就有些生气地说:“还看,还看,还不写作业!”我赶紧心虚地回答 :“看完这篇就写,也就10分钟”。“10分钟,这可是你说的。”妈妈离开了不到3分钟,她又过来了,说:“ 快看完了吗?不快点写作业,又要写到晚上12点了。”我没有理她,继续看我的书,心里有点烦。 
  我听见妈妈继续在客厅里抱怨:“人家的孩子都是一回家就写作业,你倒好,拿着这书那书瞎看,作业写 到深夜,时间不够了就胡乱应付,成绩当然好不了。”我越来越烦,想想也是,成绩越来越差,作业很难,写 起来很费劲,真泄气!妈妈还在旁边唠叨,书也看不下去了,我开始写作业,不到10分钟,就有写不下去的感 觉;偷偷拿出那本书,提心吊胆地又看起来……当然,我又挨了一顿说,结果是那天的作业到12点也没有做完 。 
  这个事例中,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孩子说好了10分钟后就开始写作业,妈妈应该相信他,等到10分钟过后 如果他还没开始写,再提醒也不迟。回家了该写作业,这个道理孩子是懂的。妈妈的提醒让她有些内疚,这种 内疚感会促使孩子很快改正错误。可是,妈妈太心急了,她不停的唠叨使孩子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终于超过 了孩子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使孩子的内疚感消失,代之以厌烦和逆反心理。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要简单 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返心理也 会随之减低。 
  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 ,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 听,甚至会感到厌烦、反感。唠叨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要求,见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让孩子无所适 从,还会有损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作为父母,唠叨让人厌烦,易招致怒气,那么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究竟应该怎样去纠正呢? 
  1。学会尊重孩子,正确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心理状态会不同程度地有所暴露。父 母这时就要善于把平时对孩子的了解与他在谈话中的外部表现联系起来,细心观察孩子的神情、言语、注意力 和习惯动作的变化等,从而正确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状态。 
  2。学会交流。 
  亲子教育专家张勤女士曾经讲过这么一件事,一天下午,她突然被儿子的小学老师叫到学校。在老师的办 公室里,老师当着儿子的面向她抱怨:你这个孩子是多么多地淘气……老师甚至使用了很多难听的字眼,而她 一听,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小男孩子嘛,淘一点很正常。事隔多年,她仍然觉得心痛:“当时我儿子就 站在一旁,老师就那样数落他,孩子吓得缩在墙角一个劲儿地哭!一路走,孩子一路哭,任我怎么安慰也停不 下来。可见唠叨对于孩子的伤害有多么的大。         
不做唠叨家长(2)       
  另外,当孩子怠惰、不专心读书,父母说教无效时,不妨停止语言的劝诫,改为行动,施以适当的处分, 让他反省自己的过失。父母看到孩子有悔意就不要再过多加以指责。有过亲身教训后,孩子会改进的,父母还 是少唠叨为妙。因为唠叨不是教育孩子,多半是家长为自己的辛劳找平衡。有些母亲对丈夫也是唠叨个没完没 了,其结果自己在家里辛辛苦苦,一天忙到晚,却在丈夫、孩子面前毫无威信,孩子稍大一些,就会看不起经 常唠叨的母亲,这是做母亲的失败,也是许多母亲的悲哀。其实,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对孩子的毛病、缺点,找 适当的时机,认真而亲切地指出哪些地方做得不合适,应当怎样做才好。         
允许孩子和父母争辩(1)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子女回嘴、反驳、顶撞等。面对这种争辩,做父母的该怎么处置呢? 明智的做法是给子女争辩的权利,认真地听取争辩。这样做,主要的好处有两个:其一,从孩子的争辩中,做 父母的可以了解其发生某种错误行为的背景、条件以及心理动机等,针对性地进行有成效的教育;其二,让孩 子争辩,也就为做父母的树了面镜子,父母通过听取子女的争辩检验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说的是否在理 ,发现不妥之处可以及时调整。孔子就此说过:“父亲有敢于争辩的儿子,行为就不会无礼。” 
  孩子争辩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最得意的时候。这时候也是孩子最来劲儿、最高兴、最认真的时候,对他们 的大脑发育是有好处的。并且这样还可以营造家庭的民主空气,增加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研究发现,这样的 孩子具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对将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因此父母应该树立一种观念,要允许孩子争辩,这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情。父母认为如果允许孩子争辩, 孩子就会不听话,不尊重自己,与自己为难,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父母与孩子争辩,对两代人都有好处,因 此父母要善于研究学习,让争辩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当然,让孩子争辩是应该遵守规则的,也就是说,不允许他们胡搅蛮缠,随心所欲,而是在讲道理的基础 上进行的。如果孩子违反了争辩的规则,父母自然应该回以制止。值得提醒的是,父母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 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合乎孩子的情况,合乎一般的道理,否则,这种争辩就是不平等的。一个念 初三的孩子,在自己的作文中描述了他成长过程中的争辩欲望。 
  要说起我现在对父母的崇拜,真是与往日不同了。我上一二年级的时候,总觉得父母什么都懂,父母说的 总是对的,父母让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父母在我的眼里,是最伟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四年级的时候, 听父母讲的事物、道理,都有点怀疑,总觉得这个好像不对,那个好像不是这样,可总是不敢把心中呈现的事 物说出来。到了五六年级,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也就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于是往往和父母(尤其是父 亲)争得面红耳赤(妈妈在一旁看着,从不加入),结果总是我大败而归,低着头说不出一句话。父亲笑着对 我说:“你还小,你毕竟还年轻,知识还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哈哈!”不知是开心的笑,还是轻蔑的笑, 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说不出是什么味道。 
  上了初一,我仍旧和父亲争论,结果却不再是我大败而归,而是父亲几乎说不出一句话。我洋洋得意地看 着父亲,而父亲笑了笑,叹着气,用一种佩服又不像佩服、生气又不像生气的眼光看着我。而妈妈的眼光,则 是带着一种“后生可畏”的神情。 
  ……………… 
  许多家长的实践说明,教育孩子的时候让孩子争辩,孩子往往会讲出一通令父母受益的道理来。 
  某市科技协会有位副主席,一直希望儿子当个三好生,可儿子读到了初中毕业还是没当上。那次,当儿子 取回成绩报告单交给她时,她一看成绩很好,老师评语也不错,就是上课做小动作的缺点老不改,于是心理来 了气,对儿子数落了一通,指责他有缺点不改。儿子听了坐在沙发上哭起来。过了一会儿,儿子让祖母送本书 给妈妈看,书讲的是有两个小组参加一次竞赛,预赛时甲组有位同学出了差错,于是大家就批评他,那位同学 很紧张,决赛仍然错,甲组因此失利;预赛时乙组也有位同学出了差错,可大家都鼓励他,结果决赛时那位同 学再也没有错,乙组赢得了竞赛的胜利。妈妈看完这本书,心中不免吃惊:儿子长大了,这不是在教育我该怎 么做嘛!于是,她来到儿子身旁问儿子还有什么话要说的,儿子说了一句:“我们班里的三好学生,他们的父 母都是五好家长。”做妈的听懂了,从此关心代替指责,身教重于言教。后来,儿子上了重点高中,三年后, 又考上了重点大学,这其间获得的荣誉也是数不清的。 
  给孩子争辩的权利,这对许多做父母的来说并非轻易能做到的,他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是只能我说 你听,哪容子女争辩。所以,给子女争辩的权利,需要做父母的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