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道是寻常 安意如 TXT》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时只道是寻常 安意如 TXT-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清泪尽】 
  战国时,宋人庄周的妻子死了,惠施去吊平静丧,见他正在敲着缶(古人用瓦盆为乐器)而歌。惠施问他:你妻死不哭也还罢了,又唱起歌来,岂不是太过份了?他道:我妻刚死的时候我也不免伤感,后来想:人本来无生、无形,由无到有,又由有到无,也不过是像四季循环似的自然变化,又何必悲伤呢?(见《庄子·至乐》) 
  庄子可谓千古的达观超然第一人,庄生迷蝶,他的思维原本就不是一般人可以附和的。妻子死了他击缶而歌,不是不悲,而是从大悲中超拔出来,体悦到生死相映的道理。人立在天地中央看见世像的两面。然而更多人是不可解,解不开心念。遗憾丛生,耗尽终生穿越不了死亡铺成的长长隧道。 
  容若悼亡名篇,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历代悼亡诗看尽,多属嘴上便宜。“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是卖弄;“洛妃偶值无人见,相送袜尘微步”是轻薄,“谁复挑灯夜补衣”的贺铸缺的仿佛只是女仆;即使是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东坡,夜半醒来,还有个朝云随时在侧,慰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对比苏子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容若的“好知他,年来喜乐,与谁相倚”,前者怜的是己,后者念的是她,情之深浅跃然纸上。 
  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反问,道出容若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自卢氏死后,他对她的思念一直没有停止。容若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又恨人天悬隔,相见无由,值此亡妇忌日,这种愁恨更有增无已。人生常恨如水,唐李之仪《卜算子》里就问“几时此水休?此恨何时已。”那尚是在“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情况下,虽然生离,有长江水维系,到底还有见面的可能,心有慰藉。而死别,是遽然断裂的山崖,罅隙巨大,回身无路。 
  据1977年出土的《皇清纳腊(兰)卢氏墓志铭》:“卢氏年十八妇……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卒,春秋二十有一,生一子海亮。容若词中有“三载悠悠魂梦杳”之语,故知此词写于康熙十九年(1680)农历五月五月三十日。 
  卢氏卒于农历五月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容若不谓“落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所限。是因人死方谓“葬”,用“葬”字则更切合卢氏之死。容若更怜亡妻之死如花零落。 
  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但果真是梦也早该醒了。被噩耗震惊之人,常会在痛心疾首之余,对现实产生某种怀疑,希望自己是在梦境中。梦中的情景无论多么令人不快,梦醒则烟消云散。可是那有一梦三年的呢?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年年卢氏生日,忌日,容若都心哀痛如刀剐。世间有击缶而歌的超然,就必然有终身不忘的耿切。 
  容若他始终学不会忘记,记得亦是有缘。 
  卢氏离世后,容若陡觉人间无味。词风遽变,由清丽婉约转向哀感顽艳,凄婉缠绵。尤其是悼亡词,直白凛切,纯以血泪织成。杜鹃啼血之哀。 
  读这词,一字一句间似乎有深深的泪泉,低望不可测。忽然之间有落泪的冲动,捺住了,心酸地笑出来,有一个男人如此牵念,那么缘悭薄命的遗憾都可以在他的思念和眼泪中烟消云散了。死亡也不是可怖的事。         
金缕曲(9)       
  死亡,这人世最大的障碍和恐惧。它不仅没有分开我们,反而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本来,我是居于我的躯壳之内,我再与你近,也是隔了我的身体同你说话。可是,死亡化去了我的形迹,我们之间的再没有任何阻隔,我也再不用恐惧时间,我不会老去,不会病痛,已经消失就不会再消失。在你的记忆,你的身体内我如花飞旋,一年一年地轮回再生。 
  他生他世里,我仍在初见的地方静候你。 
  我明白。即使要续娶。也不损你深情。感情和婚姻本不可一概而论。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故园声】 
  《长相思》,取《古诗…孟冬寒气至》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的诗意为名。初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双红豆》、《忆多娇》等。六朝以来诗人多以长相思发端,现存词大多写思妇之怨,而一贯风花雪月的纳兰容若居然用这么短捍的一小令描摹透了边塞风光,既写出将士们磊落的男儿风,又极精道地点出自己的故园之思,也算是个异数。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帝平定云南,出关东巡,告奉天祖陵,时年二十七岁的容若扈从出关。此词作于出山海关之时。身为满洲贵胄的容若,有感于塞上苦寒,三月天气仍是风雪凄迷。年轻的男子在营中卧听风雪吼叫,悠然动了思乡之念,写下了这首萧壮的《长相思》 
  一路上登山涉水,山山水水,行行重行行,往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座行帐中都亮着灯火。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一阵又一阵在耳边呼啸,吵得人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在我的故园,几曾有聒耳的风雪声?” 
  引得容若夜不能寐的“故园声”是什么呢?不是塞上风雪酷寒,而是家中的高床软枕,妻子仆人的殷切伺候,知己好友的理解关切,这种种世俗的温暖是他毕生渴求并赖以为生的。他心心念念想脱离,其实骨子早已离不开那种安逸。就如我们有时想避开喧嚣都市,去某些偏远宁静的小城,其实不能适应那样艰涩的环境,因早已经习惯躺在家里用温水和浴盐泡澡,每周做头发护理,皮肤保养。装模作样自我放逐,却对城市心存无限眷恋,内心已经无法逃脱物质掌控。似兜了个大圈,又重新回到原点。 
  此词撇开王国维“夜深千帐灯”的好处不谈,“故园”二字也颇值得玩味,容若扈从康熙出关去东北祭祖。他是满州人,东北才是他的家乡,然而他现在竟把北京当做他的故园。王国维说容若未染汉人习气,这是据他的词意清切不好堆砌来论,事实上他本人早已深受得汉文化的熏陶,天生本性又似汉族的文士,游牧民族精悍剽疾的本色,早被他用汉族柔弱的文化,富贵温柔乡的生活,涤荡地差不多了。 
  容若是点子比较高的,康熙对他圣眷正隆,父亲又位高权重,在自己的文章里发发牢骚大家都当是复古,读着读着就读出了文人的风雅,惊呼:“哇!千古奇观。”可是某些点儿背的,被人穿小鞋的人就没这么好命了,尤其给你穿小鞋的人是皇帝,那真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乾隆皇帝要寻侍郎世臣的错儿,见世臣“一轮明月新秋夜,应照长安尔我家”之句,便大为震怒,说:“盛京是我们祖宗发祥之地,是我们的家乡,世臣忘却,以长安为家,大不敬!”如果他看见容若这首词,不知要怎么说?不过皇帝老儿发起飙来是没什么道理好讲的,比小孩儿还能胡搅蛮缠。要是都跟你心平气和坐下来讲道理,那世上也就没有什么文字狱的玩意了。 
  像容若这种属于牢骚发得应景应时,发出了艺术性。这样的人,历代虽然不多,却也不少,文人的使命之一就是把个人的小牢骚发成能引起共鸣的大牢骚。于是乎,对人性的需索的探求就在文人的牢骚声中渐渐诞生了。 
  注:文字狱:         
画堂春(1)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一双人】 
  这词,又要从少游身上说起,《画堂春》始见于秦观《淮海集》,为咏画堂春色之曲,后来多有繁衍,不仅仅局限于词牌字面的意思。 
  这阕词应算是容若爱情词中的代表作了,读得很早,起初是被首两句吸引的“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又合着《红楼梦》一看,正看到两人怄气,被贾母说“不是冤家不聚头”那段。感觉太惊艳了!这不就是写林妹妹和宝哥哥嘛!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佳人却被世事折腾成了有情无缘的典范。两人甚至阖府上下都认定了彼此是合适的伴侣,婚约近在咫尺,却偏偏天上人间永相隔,用这一阕来解宝黛情事再贴切不过了! 
  我对容若一直抱歉的很,那时还不知道这首词是他写的。我总是先知道他的句子,再知道他的词,也一直觉得他的句子好过整篇。“有句无篇”是容若的毛病,也是诗自盛唐以后,词自北宋后的通病。说“有句无篇”太狠了。折衷一点讲容若属于“有句少篇”。他的悼亡词清白哽切,真挚到死,就有一气呵成,长虹贯日的气势。爱情词次之,其他词再次之。 
  这一阕的用典很讲究,也很完美。连用典而显不生涩,丝毫没有堆砌的感觉。这两个典故又是截然相反的意思,用在一起不冲突,还有互相推动的感觉,丰富了词义,这是难得的。我一向主张,诗词要么就少用典,没那功力别急着显摆,要用就用到大音若稀,大象无形的境界,干干脆脆融汇贯通。 
  “桨向蓝桥”用的是唐人裴硎《传奇》里的典故,裴航乘船至蓝桥时,口渴求水,得遇云英,一见倾心,遂向其母提亲,其母要求以玉杵为聘礼,方可嫁女。后来裴航终于寻得玉杵,于是成婚。捣药百日,双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