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书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理罪(书评)-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悬念抓住读者的胃,让人捧着书看到“不觉已破晓”,曾让我有这样体验的书并不多。而够精彩的悬疑小说才能让读者心甘情愿往作者笔下的“圈套”里钻,假使常有好文,如《心理罪》一般。
  一幅严谨而专业的画像
  文/快刀
  《心理罪》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小说。
  《心理罪》可以看作是雷米的第一部小说《第七个读者》的续集,在阅读《心理罪》之前,我专门先读了《第七个读者》。《第七个读者》也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说,但之后的《心理罪》一书,毫无疑问地有了巨大的超越。
  J大在读的犯罪学研究生方木,利用犯罪心理学画像协助警方破获几起案件之后,在他就读的校园里却接连发生了命案。在调查过程中,方木逐渐发现,这些命案的手法均是模仿国外著名的连环杀人案件,更为可怕的是,凶手毫不掩饰自己向方木挑战的意图。方木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边用犯罪心理学为凶手画着像,一边抽丝剥茧地艰苦调查,最后终于让真凶伏诛。
  《心理罪》中有着极其丰富和专业的刑侦及犯罪学、心理学知识,这和雷米本身的职业有关系。也正因为这点,《心理罪》一书中的情节发展乃至于细节描绘,十分严谨而且详实,这使得《心理罪》一书超越了大多数靠想象力写出来的的恐怖悬疑类作品。
  在创作一部小说时,人物的塑造是最难以驾驭和把握的,也是最考验作者写作功底的。而《心理罪》里除了专业知识丰富这个看点以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一大亮点,方木、乔教授、孙普、邰伟,甚至仅仅是配角的孟凡哲、马凯,都会在阅读过程中栩栩如生地跃然眼前。换句话说,作者用文字为自己笔下的人物成功地画了像。
  在小说中,当主人公方木利用犯罪心理学画像协助警方破案之后,他的导师乔教授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好的犯罪学研究者,要对自己的专业和研究对象充满敬畏。”乔教授表情激动地说,“尤其当他用科学知识去指导司法实践的时候,他首先需要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你要知道,我们的意见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权利、自由,甚至生命。这不是儿戏,”他用手指敲敲桌面,“衡量一个犯罪学研究者的真正价值并不是看他发表了多少论文,主持了多少课题,而是要看他的学术良知,看他能否用扎实的理论、丰富的经验去真正为司法实践提供科学的帮助,”他把脸转向方木,“而不是依靠看过几本书,依靠所谓的天赋,依靠小聪明去碰运气!”
  这段话很精辟。更重要的是,这段话对于写作者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同样适用。
  连环杀手的题材是恐怖悬疑作品中很常用的题材,要想写好这类题材,作者必须掌握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再加上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一点都马虎不得,否则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逻辑混乱、漏洞百出。
  我猜想,雷米在创作《心理罪》的过程中,一定是一边写作一边细细地品味乔教授话中的深意吧。也许正因为这样,《心理罪》这部作品带给读者的感觉本身就是一幅画像,一幅关于犯罪心理学的严谨而专业的画像。
  退缩还是选择坚强?——读雷米的《心理罪》
  文/aifangmu
  《心理罪》的作者雷米是个高校老师同时也是讲故事的高手,他能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学手法以一根追查元凶的主线把整个故事连接起来,故事的脉络清晰明确,在讲故事的同时把人物塑造得丰满鲜活起来,每个人物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使人过目难忘:有正直勇敢与方木如兄弟般情谊的警察邰伟、自视甚高崇拜英雄又懦弱的邓琳月、敢爱敢恨又心地善良的室友杜宇、专业知识丰富但自私残暴灵魂丑恶的孙普……。我最喜欢雷米老师塑造的方木,在《第7个读者》中他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心理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但方木热爱犯罪学并运用独特的察觉犯罪的天赋和缜密的思考,协助警方破获一起起案件,帮助受害人伸张正义,来平衡内心无法排解的内疚和痛苦。雷米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他运用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方木因无力挽回恋人与朋友生命的愧疚与无奈;感受到他那永远无法完成“我会保护你”的诺言时那种撕心裂肺的伤痛;感受到他内心情感丰富但又无处倾诉的悲凉与苦闷,为他所承受的磨难伤感落泪唏嘘不已。当杀人恶魔以残害无辜生命向方木发起挑战时,他为无法挽回逝去的生命而自责、愤慨:“为什么要杀那么多的人!想干掉我?来啊,直接来杀我!为什么要白白搭上那么多人?”一个正义果敢又勇于承担责任的男子汉屹立在读者面前,使读者由衷地钦佩他的善良勇敢,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在一次次与恶魔的较量中,我们的主人公越发坚强,在作品的结尾处两个优秀的心理画像者之间正邪交锋描写得非常精彩,主人公凭借超常的意志和睿智最终战胜了恶魔,获得了心灵的重生。虽然现在的社会不再提倡英雄,但具有正义感、责任感不惧怕任何挑战的主人公有谁能说他不是英雄呢?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更能引发思考荡涤人们的心灵。在《心理罪》这部作品中方木的导师乔允平教授,以自己的生命给主人公和读者诠释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以高贵的灵魂和对专业应有的敬畏与责任,随时可以为了保护别人而牺牲自己。”(作者语)通过这部作品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同样优秀的犯罪心理画像者会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让我们扪心自问对所从事的专业是否满怀着敬畏与责任?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困难应该退缩还是选择坚强?
  非常高兴能够看到雷米老师的作品出版,每当看到这本书都能想到在“天涯社区莲蓬鬼话”里的每一次讨论的热烈场面,希望看到雷米老师更多的作品问世,创作出中国本土的推理侦探系列作品,为原创推理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吧!
  越看越惊心——那种触手可及的战栗
  文/阴阳眼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耐受力很强的人,从来不讳言一些恶心和恐怖的事情,经常擅长营造一种神秘和萧索的气氛,对此我总是自鸣得意,认为很少有什么事情能够长久的让我保持恐怖。注意,我在这里用了一个“长久”这个词很关键。在被日系恐怖片吓住的一霎那我总会联想起光明在我头顶照亮,整个世界一片美好,圣歌响起,所有神圣和美好的事物就会在这时跑出来为我驱赶一切邪恶丑陋的感觉。
  终于有一天,我这种可耻的自我催眠式的勇气鼓励方式被无情的驱散了,在读完《心理罪》以后,我自我催眠式的麻醉术轰然倒塌,一种白日下的战栗爬上了我后背的每一寸肌肤,占据了每一个可以凸起鸡皮疙瘩的地方,望着深夜两点的闹钟,我依然目光炯炯,电脑上打开的那个文档依然散发着血腥的味道,我知道,我彻底被打败了。那中被压抑在内心最深沉的原罪仿佛是被打开了封印,抑或是受了勾引,开始不断地泛起沉渣,在阳光下走路的时候我也会害怕背后的阴影狠狠的给我一下,总之,这个后遗症我算是落下了。
  作者雷米几乎是带着魔鬼一般诱惑的微笑,悄悄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我们以前几乎从未注意的恐怖之门,那就是身边的心理偏执狂所犯下的原罪。也许你的身边潜伏着一个嗜血如命的疯子,而你刚刚向他借了一瓶蕃茄酱并夸奖味道相当不错。也许在他刚刚在浴室肢解完人的时候,你却贸贸然的闯进他的家里,与他大谈姚明的三分球。这可真是一场姚明(要命)的谈话,你永远不会知道当你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一把榔头会不会精准而有力的钉在你的后脑上,尽管这个人是那么的谦和瘦弱抑或是看起来丝毫没有危险。但是,他的内心是有病的,他的病让他癫狂,他的病引发了一系列的原罪。
  整部小说没有刻意的去描摹或者引领大家去领悟什么是恐怖,相反,用几乎是略带压抑的沉闷语气为你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脚底长毛的故事。但就是这种语气,这种看似不经意却用意良深的词句,让每一个阅读者在紧张和压抑中几乎都透不过气来,在暂停喘气之后却又不得不再次展开书卷,顶着要命的压抑和战栗在不安中读完全书,读完全书,像被辣椒通体辣的火热的感觉,既刺激抵触,又想再次享受一次这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记得读完第一遍的那个晚上,我心里一遍遍的诅咒这个叫雷米的人,他几乎用一支撒旦的笔触为我展开了一幅令人闹心的画卷。我不由得开始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尽量小心翼翼的和他们打交道,我不确定他们中间的一个是否小时候心灵受过伤害,也不确定是否感情脆弱,被我无意中的一个举动所污辱到,我经常会梦见在值班的时候被同屋的同事所偷袭,而小心的藏好身边一切可以当凶器的东西。
  多说是无意义的,只有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你才会领略到作者为我们准备得这份礼物——当心,恐怖就在你身边,每个人都有可能让你战栗。
  心理罪:每个人都是魔鬼
  文/小匹夫

  深圳的有关方面曾经做了一个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每五个深圳人当中,就有一个存在精神疾病。这个比例是很高的,试问一下自己,难道就是一个心智特别健全的人吗?我有一个同事,曾经跟我说:他每次采访的时候,都恨不得拿起话筒把采访对象打一顿。
  《心理罪》讲述的就是几个存在严重心里障碍的人,除了凶手是彻底的变态之外,冯凯、孟凡哲以及主人公方木,难道不都是挣扎在心灵的炼狱里而无处脱身的吗?
  可以看出,作者对变态心理学乃至犯罪心理学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于是写出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