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村里种地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村里种地去-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以说是受上苍眷顾的人。”

好吧,方文摇了摇头,小时候看相的说他长大后会大富大贵,长大了现在跑来一个风水师说他比大富大贵还上强上很多,得了,反正咱是不信的。

“李老师,您看大家还等着呢,我们是不是该回去了。”方文小声提醒道。

“恩,你明天一早就来寻我,我在给你好好看看。”风水师有些兴奋的说道。

两人一起回到老地方,大伙都还干巴巴的等着,李老师要继续做道场,镇压什么北方的小鬼。

方文一看这情形,估计一时半会是吃不上饭了,索性给爷爷们打了个招呼,往二叔家走去,这天黑了,三个女孩走夜路却是不方便,他正好去二叔家吃了饭一起回自己家里去……

等三个女孩洗簌完,安顿好睡觉,方文回到自己屋里对着发光的珠子发呆,月圆还得等上就几天呢,这日子难熬啊,谁TMD的说的等待也是一种幸福。

鸽子已经回笼子里睡觉了,小野猫却是精神奕奕的趴在脚边,陪他一起望着珠子发呆。

————

天刚蒙蒙亮,方文就扛着锄头上了山,因为土地翻得迟,难免有些杂草除不干净,过了十几天又长了出来。

玉米苗已经移栽了三天,这长势非常喜人,与周围其它村民的玉米苗一比较这就明显能看出来了,自家的苗更青更绿,也长得更茁壮,也稍稍要高上几分。

关于玉米苗的栽种,川内一般不成片种植,往往以两列为佳,这是老祖先实践后定下的规矩,栽种两列玉米之后中间间隔两列的距离,这是留着栽种红薯的,这样结合栽种,玉米和红薯都能丰收。当然如果土里不种植红薯,成片栽种玉米也没什么问题。

不仅仅中间的间隔空地栽种红薯,玉米苗的根部附近也可以栽种红薯,等八月份收获了玉米,等上差不多一个月左右,这红薯也可以开挖了。地域不同,这只是以川内为列。

松了松土,锄了锄草,等五一过了,在来施施肥,就等着玉米成熟后看看有什么特别之处了。

入目之处,村民们家里已经是炊烟寥寥,各家各户都修了烟炊,即便是楼房也同样如此,村里因为偏僻,天然气管道修不进来,而煤炭现在价格之高,要几百元钱一吨,用不起啊;电费虽然不算贵,但是用柴火炒出来菜更好吃一些,这生火造饭的传统就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很小的时候喜欢边玩耍边哼着歌

乌苏里船划过一条长长的大河

直到有一天我开始自己的生活

一路唱着小曲走过高岗和山坡

忽然有一天醒来发现世道都变了

也不清楚我到底该做什么样子的我

就这样平平淡淡过着自己的生活

看着那些繁华世界我尽情高歌……”

哼着小沈阳的歌曲,方文有些期待的给父亲挂了一个电话过去。

“文文啊,我马上上飞机了,估计晚上才能到镇上。”

“爸,我有摩托车,你快到了给我打电话,我到镇上去接你。”

聊了几句,就挂了电话,今天中午就要开席面了,热菜会放在大蒸笼里蒸好,而凉菜随切随拌,中午吃了席面的晚上就吃剩菜,中午没赶回来的,晚上就吃留下来的原席。

今天老方家注定是热闹非常的,几百人聚集在一起的场面在村里也算宏大了,何况这还是一个老祖先传下来的后人们……

PS:今天第二更!不是宣扬封建迷/信,只是烘托乡土味道,书中如果出现迷/信情节,大大们一笑而过就行,千万别信啊。昨晚上没更新,今天补更!

周一求下收藏和推荐票票!

第二十五章 面疙瘩

磨盘大的蓝竹蒸笼,足足开了五十多层,一笼就是一桌子的热菜,分了三口大锅来蒸,还有熬汤的大锅,炒菜的锅,光是灶台一片就占了一大块田地,冒着一片热烟,香味就算没飘出十里也差不多了。

蒸菜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相当考究厨艺,盐味一但不合适这几十个蒸笼也算是废了,不过看李大师傅自信满满的神情,显然不太有可能有失手的时候。

旁边摆满了箩筐,里面的有粗碗,白碗,麻碗,大小不一,形形色色,都些都是各家各户凑出来的。

蒸笼上气后还要蒸好长一段时间,帮厨的亲戚已经在吃早饭了,很简单的饭菜,溜白菜,还有盘子青椒大肉片……

“文娃来了,快一起吃饭。”

方文听见长辈们招呼,也不客气,添饭盖上菜,呼哧呼哧吃了两大碗,这时候天才彻底亮了起来……

看了看临时厨房,拿起一个粗碗舀了些面粉出来,川人的主食虽然不是以面食为主,但是为了方便很多时候也吃面,把面粉倒在一个大盆子里,又选了块精瘦肉,村里不兴喂瘦肉精那些,养猪就连饲料也少喂,有些村民家里根本就不买饲料,相对的肥肉也比较多,瘦肉也更好吃。

村民有时会一头猪喂养上一年,甚至两年,村里最高记录是一头五百多斤的大肥猪,肥壮的身躯堪比半大的水牛,听说宰出来后光肥肉层就超过巴掌厚!

思念着,手上的肉就垛成了碎肉,在合上花椒粉等调料,把肉装在碗里,方文打了个招呼往自己家里走去,家里还有三个女孩没吃早饭呢。

到家后在门外叫醒三女起床,这才点上柴火烧起开水来……

方文此时打算做一道猪肉面疙瘩,不同于兰州拉面需要先醒上几个小时的面粉,而且拉扯也很考究技术,也不同与面皮,刀削等加工比较麻烦,更不用谈刀切面,手秆面了。

这面疙瘩,只要用面粉加上水,在放些盐,随意搅拌几下,连肉也不用剁碎,直接把肉一裹下锅里煮就行,虽然劲道不足,但味道却非常老道,小麦味十足,想吃的时候花个几分钟就弄好了。腊肉面疙瘩村里人尤其喜欢吃,家家户户都有腊肉,做起来非常方便。

有些村民自己也种植小麦,这个季节正是麦苗正绿的季节,打下小麦后,在用小机器直接打成面粉,用这种粗面粉蒸出来的馒头叫:麦耙儿,麻黑色,归与粗粮一类,味道虽然还算不错,但只适合偶尔吃一顿。

还有红薯蒸熟后捣烂后炸出来的红薯耙;玉米粉做的包谷耙,窝窝头;酒米(糯米)做出来的黄糖耙,叶儿耙,糍耙;荞麦做的荞面耙,大米做的米粉耙;小麦粉烙的汤锅耙和蒸麦耙儿;南瓜饼等等。

这些小吃饼、耙儿类,可谓种类繁多,虽然村民不经常吃,但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而这里面,以红薯耙和叶子耙、窝窝头在外面传播最广,也最受欢迎。

“哥,你做什么好吃的呢。”妹妹睡眼朦胧的走进厨房,头发乱糟糟,如果不是健康的小麦色肌肤,简直就是标准的宅女形象。

“煮了些面疙瘩,水壶里有热水,快去洗脸刷牙!”方边一边嘱咐,一边往灶孔里放着柴火。

“好哦,我去叫桃子和铃铃。”妹妹一听,笑着跑开了。

水很快就烧开了,方文见三女也都洗蔌得差不多了,这才用手在面粉里疯狂揉踏了几下,他力气大,就这几下,就顶别人大力揉上几分钟,拿吃碎肉,不多时,一个个肉面疙瘩就从手里流向了锅中,扑腾扑腾翻滚的热水不断洗刷,在等上一会儿,等面疙瘩浮出水面就差不多了。

村里人虽然是烧柴火炒菜,不过一个人烧火炒菜也忙得过来,只需要在灶孔里放一根几根大竹节或是一根大木棒子就成,能燃烧很长一段时间,偶尔加把其余柴火,足够炒出几个菜来了。

“好了,开吃了。”往锅里扔了些窝笋叶子,方文笑了叫了一声,不用尝,这味道肯定差不了。

家里的碗都是早些年买的,稍大些的只有粗碗,在加上一双竹筷子,哗啦呼啦吃起来特有感觉。

“呜~~好吃呢。”小美女张铃一口咬进一个面疙瘩,小嘴包得浑圆,含糊不清的说着话,显得俏皮灵动。

妹妹骄傲的说道:“那是,我哥可厉害了,七岁能劈柴,八岁能挑水……”

方文无奈的笑了笑,这段子怎么听着是形容春哥的呢,就差肩膀上能跑马了……

“方哥,今天干什么呢,还是去抓鱼吗。”谢桃显得要成熟一些,小口的吃着,轻声询问道。

方文艰难的让目光不去看对方硕大的胸部,笑着说道:“今天恐怕不行,中午和晚上都要开席面,你们也一起去吃饭,明天吧,明天在出去玩,对了,你们放几天假。”

“九天呢。”谢桃应道。

九天?这也忒长了吧,方文没上过大学,不过从小学开始就听老师吹嘘大学如何如何好,其实老师自己也没读过大学,等长大了,更是听到了一句经典语录:如果你爱一个人,请送他/她去读大学吧,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请你送他/她去读大学吧。

搞得方文对大学是个什么模样心理连个准确的判断都没有,不过他辈子估计是没机会去读大学了,或许晚年能去读个老年大学吧……

今儿天公作美,四人整理好,索性就往坝坝席那边走去,天色虽然还早,不过这时候已经聚集了上百个亲戚,能赶回来的基本上回来了大半,还有一些今天也会赶回来,毕竟立族谱和修祠堂这是大事,年轻人或许还好些,但是老人们尤其看重,都讲究一个落叶归根。

三女寻了张桌子,就开始玩斗地住,方文当然不可能闲下来,走到旁边和几个爷爷打着招呼,十来个老爷子穿着相当正式,崭新的中山服,胸口别着钢笔,犹如几十年前迎娶新娘时的行头,此时正忙着登记回来的后代们的名字,每一个人回来的后代都要去登记一下,好统计中午吃饭的人数,还有后面写上是那一房的后代,立族谱的时候用。

登记用的是毛笔,老人们都写得一手不错的小楷,谈不上什么书法,可看起些来却是古风凛然。

打了招呼后,就忙着往桌子上摆放烟酒,一桌一包烟,一瓶白酒,啤酒管够,还有几个桌子放着瓜果花生糖类,来的亲戚们想吃就随便抓,李大嘴看来的确不是混饭吃,正卖力的给老妈子们帮忙。

放假的小孩们穿梭在人群中,哼哼的追逐着;半大的孩子们吹嘘着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