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习竞争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提升学习竞争力-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深受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 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

  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了2 元钱。刺激过多过强,

  或作用时间太久,会引起人们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在学习或生活中,应本着“犯一次错误,批评一次”的原则。第一次受批评时心里

  可能已经感到内疚与不安,接受了正确的观点并下决心改正,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多

  次重复对一件事的批评,就会使人感到极为不耐烦,厌烦心理随之出现,最后反感讨厌。

  被逼急了还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一旦受到批评后,人们总需要一

  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挨批评的心情就很难重归平静,反抗心理

  就会高涨起来。

  絮叨也是一种重复刺激,会使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越说得多就越听不进,甚

  至还会被冲撞。“喋喋不休”和“不厌其烦”也是一种不尊重和不信任,侵犯了同学的

  心理领地,会产生对着干拧着来的逆反心理,会让教育的效果向反方向推进。如果非要

  再次批评,也应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不应该只是简单地重复,这样,才不会觉得

  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和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这样才有利于接受批

  评,改正错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批评或表扬时都应掌握一个“度”。

  在复习时,做一二套好的习题,并将其考点和重要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相信其效果

  将会事半功倍。重复练习相同的题型也易使人产生“超限效应”,降低复习的成效。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二、策划学习
(一)、猕猴实验

  1、案例

  心理学家教5 只猕猴做动作,其中3 只很快学会了,另外两只却没有学会。是不是

  这两只猕猴比较笨呢?为了检验这个判断,心理学家换了一种方法来教这两只猕猴做动

  作,这两只也很快学会了做动作。此后,反复多次对许多猕猴做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

  是:狲猴的聪明程度没有太大的差别,要教会猕猴做动作,关键是要找到适合猕猴特点

  的方法。只要有合适的方法,多数猕猴都能够很快学会做动作。

  2、对(你、我、他)的启示

  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一些,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差一些,这

  与同学的学习类型有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适合一些同学而不适合另一些同

  学,结果一些同学能很快学会,而另一些同学则未能很快学会。同学之间其实没有聪明

  和愚笨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同学的教学方法。反过来,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同学要

  获得理想的成绩,就要主动去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比如上课注意力分散的同学,可能发散性思维比较好,应该采取适合发散性思维的

  学习方法;写作业拖沓,则有可能是仔细周全,思考得较多。外倾型的人需要更多的予

  以监督和更为安静的环境,对其要求也应更加严格,内倾型的人则可以给予更多的信任

  和鼓励,对其要求可以适当稍高一些。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二)、20/80 法则

  1、案例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在研究中偶然注意到一

  件事情:19 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分配呈现一种不平衡的模式,大部分的社会财富,都流

  向了少数人手里。并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那么就可

  以预测,其中10%的人拥有约65%的财富,5%的人拥有50%的财富。通常把这称为20/

  80 法则。

  2、对(你、我、他)的启示

  你所完成的学习里80%的成果,来自于你20%的付出;而80%的付出,可能只换

  来20%的成果。有的同学学得轻松就在于他只花了20%的力气就得到了80%成绩,有

  的同学学得吃力就在于他付出了80%的力气去追求并且决不愿丢掉那20%的成绩。在

  学业管理上,该法则所提倡的指导思想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同学在学习过程中

  不应该事无巨细,只埋头做题,而要付出80%的力气去抓住学科中的重点,通盘考虑

  自己学习的付出,包括关键的时间、关键的环节、关键的知识点、关键的学科结构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去轻松获得那20%的成绩。

  此外,还要学会用该法则对时间进行管理;对朋友进行管理;对自己的优势进行管

  理;对人生最关键的事情进行管理。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三)、木桶效应

  1、案例

  任何一个组织的水平高低取决于构成这个组织的各个部分,各个部分往往又是参差

  不齐的,较差的部分就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高低。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

  的那块木板。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木桶效应”。

  最短的木板与最弱的环节虽然差一些,也是整个组织中有用的部分,你不能把它们

  当成烂苹果扔掉。链条定律与木桶效应相似,一根链条的强度与它最薄弱环节的强度相

  同,一根链条总会有一节比其它的环节要薄弱一些。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如果把我们所学的学科视为一个团队的话,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恰恰是那个

  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那一科。最短的木板对学习绩效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影响着整

  个团队的综合实力。要避免或减少某一薄弱环节对你学习成功的影响,如果这一薄弱环

  节严重到成为阻碍学习的瓶颈,你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改进。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

  点的程度。最短的木板可能是学习兴趣,也可能是基础知识,&;#8943;&;#8943;,找出最短木板的方

  法可以进行相关的测试和分析。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四)、杜拉克(德鲁克)原则

  1、案例

  人们应该把精力、资源和时间用于那些能干的人或技能方面使其变得更加卓越,而

  不应该把努力浪费在改善能力低的人或技能方面。通常把这称之为“杜拉克原则”。这

  与“马太效应”相似,与“木桶效应”相悖。杜拉克认为:把无能提高到中等水平所耗

  费的精力和劳动,远远超过从一流提高到卓越水平所需耗费的精力和劳动。

  2、对(你、我、他)的启示

  要真正知道自己的优势,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把精力用在发挥你的优势上。如果一

  个人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用在克服错误、改善不足上也许他的优势永远得不到

  发挥,甚至他一生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优势,有哪些优势,这将是极其可悲的。

  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子女无论怎样相像,仍然各不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

  样的树叶。要认识到你在哪些方面不会有更大的作为,如果在不可能有作为的领域浪费

  时间、金钱和精力,那么改善的可能不是你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使你失去自我!

  彼得·杜拉克告诫说:坏习惯必须改掉,因为它妨碍你取得绩效。杜拉克原则关注

  人的优势,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把精力、时间和金钱都用在尽量发挥人的优势上,让

  人的不足和缺点不起作用,或者至少不干扰优势的发挥,用己所长,避己所短。“金无

  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最适合他的学习也有最不擅长的学习。就学习策略而言,

  越临近升学考试,越应该运用杜拉克原则,除此之外,还是应该运用“木桶效应”或许

  对自己学习能力,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更有好处。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五)、马太效应

  1、案例

  美国的默顿发现有一种社会现象,即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

  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圣经》中的“马

  太福音”有:“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通

  常把这种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在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偏爱重点校,优待高分生”。在对同学的调查中发现,

  绝大多数成绩中下水平的同学,甚至包括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认为学校和教师不公,

  冷落了他们。所以应该时刻注意马太效应的影响,不能把一切的荣誉都加给一个人或某

  几个人,对于其他大多数人却不闻不问,让他们感到失望,一无所获。

  偏科也是如此。同学们在学习自己成绩好的学科时,往往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

  间,越是这样偏科就会越来越严重。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六)、狮羊效应

  1、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