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没有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娱乐没有圈-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吴为山的事儿(杨振宁翁帆)(2) 
中国著名雕塑评论家孙振华先生曾以洋洋万言的文字对吴为山的雕塑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解读,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吴为山雕塑的意义何在?概括地说,就是在广泛吸收西方和中国这两个雕塑体系的观念和语言精华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的传统尚意的美学思想为内核,以西方浪漫主义、人文主义美学思想为补充。他的工作,为建构中国式的雕塑体系做出了富于创造性的尝试。” 
  上面这些话是有些专业。通俗地说,吴为山的雕塑就是写意多,构思奇巧而手法酣畅淋漓。 
  我有幸成为吴为山的挚友,并通过他,有幸与徐悲鸿同一批炉子浇制铸了本人的头像(时逢徐悲鸿妻廖静文女士请吴为山雕像)。1995年,吴教授在他的工作室,对着我的头,捧上一堆雕塑泥,加点水,东拍西削,弄出另一个“鞠健夫”。记得我去拿雕塑成品时,为送什么礼物以示感谢而颇费思量。我一无权二无钱,小记者一个,承蒙吴兄厚爱,给我专门雕像,这情真是难谢啊。最后,我买了一束鲜花,里面插上一祝贺纸片,写了八个字赠与兄弟:有口呑天,有为如山。 
  多少年来,我珍藏着我自己的“头” 
  多少年来,我看着吴兄一步步煇煌,委实为他高兴。 
  附:翁帆习琴记 
  公众人手物总是得到大家的关注,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和他的年轻太太更不例外。几天前,我与《大公报》“音乐天空”特邀主笔孙颖通电话时,获知她的学生翁帆已开始学琴,并能在香港,在大师刘诗昆等名家面前表演,不禁有些兴趣,随即进入采访。 
  在上月底《大公报》“音乐天空” 栏目精装珍藏版发布仪式专上,在专栏主持人、香港青年钢琴家、琵琶演奏家孙颖的邀请下,杨振宁偕夫人翁帆出席,翁帆还首次上台演奏了肖邦的钢琴曲《夜曲》,引得场中一片掌声,让人很难想像翁帆才学了四个多月的钢琴。回忆起那晚的演出,正在北京的翁帆对记者表示:当时太紧张了,太紧张了,我还要好好练琴。 
  买琴 
  杨振宁:我会送你“斯坦威” 
  孙颖是翁帆的钢琴的老师,自小去香港,弹的一手好钢琴和琵琶,在《大公报》“音乐天空”做特邀主笔多年,采访过七十多位中外文化名人,两年前在著名书画家黄苗子的引见下,孙颖认识了杨振宁夫妇,并与翁帆成了亲密好友。翁帆提出要与孙颖学习钢琴,并得到杨振宁的全力支持。 
  我昨天连线香港,采访了翁帆的钢琴老师孙颖,孙颖接到我的电话显得非常开心。她说翁帆对钢琴是一见钟情,也极有音乐细胞。练琴先要买琴,在香港最大的通利琴行,孙颖和杨振宁夫妇去挑买钢琴,最后选中一架8万多元的德国琴。最后大家的目光被一架100多万元的“斯坦威”名琴吸引住了,杨振宁幽默地对翁帆说:“如果有一天你成为钢琴演奏家,我就会买这台琴送给你”。翁帆听后连连笑着摇手:我可能没机会得到这个琴的。 
  练琴 
  翁帆:我不会去考级 
  艰苦的练琴开始了,杨振宁与翁帆在香港的中文大学和北京清华校园内都有房子,也都购置了钢琴,一有空就练。一开始,只要翁帆一弹琴,杨振宁就会上楼去,久而久之翁帆觉得奇怪,便问杨振宁,杨的回答是:你弹得太难听了,我只能上楼上去,等有一天你弹琴时我在客厅里,说明你的琴就弹得不错了……,不过,练习总有收获,琴声渐渐变得悦耳起来,翁帆不久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我弹琴时,他(杨振宁)常在我身边听”。 
  钢琴老师孙颖因为常常出远门,加上翁帆陪杨振宁也会参加各地活动,教学的时间不能保证,孙颖便帮助翁帆在香港和北京各请了一位钢琴老师,一位是香港的著名钢琴教师中津,一位是北京的专业钢琴教师王钰,这样不论在北京还是香港,只要有空就能有钢琴老师在身边。而孙颖在香港也是抽空就与翁帆见面,在香港中环半山孙颖的家中,常常会传出翁帆弹奏的琴声。“在夜色里弹琴真是件美好的事情”,翁帆有时还会发出这样一条短信给孙颖,孙颖明白,喜欢音乐并且浪漫的翁帆在钢琴的王国里已渐入佳境。在与记者的通话中,翁帆表示她不会去考级,只是要练好,让自己和家人快乐就好。 
   

吴为山的事儿(杨振宁翁帆)(3) 
表演 
  杨振宁:翁帆没有出丑 
  上月二十八日晚,香港最豪华的酒店――中环丽嘉酒店的B2层,“音乐天空” 栏精装珍藏版发布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杨振宁夫妇、刘诗昆、汪明荃、范徐丽泰以及几十家媒体记者参加,远在国外的金庸先生还特地发来贺辞,气氛相当热烈。而其中的一个高潮,便是翁帆的钢琴独奏。 
  仅仅学了四个多月,翁帆自然属于“表演型的”,重点练几个曲子,竟然能弹出肖邦的《夜曲》,上台前,不知内情的人都为她捏了把汗――杨振宁端坐在VIP主席台上,微笑中藏着期待“我今天只是个附庸品”,杨振宁笑着在台上对别人说着。确实如此,以往都是杨振宁在台上演讲,翁帆在台下几个小时专注地听着、拍着,而今天,位置换了个个。 
  为了这次演奏,翁帆做了精心准备,除了练琴,还拉上孙颖上街选买服装,前一天的深夜还给孙颖发来短信:演出场是地毯还是地板?因为要踩钢琴踏板,我穿高跟鞋还是平低鞋?临开场前,翁帆比别人早到半小时,躲在休息室练琴。孙颖也对她面授秘籍:第一次上台,脑子里可能会出现空白,如果出现不要紧张,你就重复弹前面的曲子,千万不要停下来,这样别人,至少外行听不出来。等平静了再往下弹……果然,翁帆的初次演奏中,她的脑子瞬间出现“空白”,于是她重复弹前面的,共重复了四次,才接下去完成了全曲的演奏。这个失误,现场只有刘诗昆、杨振宁、孙颖及几位行家听得出来,别人还真蒙在鼓里。这个盛况也被香港无线电视台迅即转播。 
  “翁帆没有出丑,我非常开心,她弹得不错啊”,虽然出现失误,但杨振宁对爱妻的评价还是很高:“我鼓励她学琴,变成国际音乐家不可能,我说你弹到自己很欣赏,朋友们很欣赏就不错了。”而钢琴大师刘诗昆对翁帆的评价是“创造了奇迹,她像儿童的接受力,不太像她这个年龄的人”;孙颖也是如此肯定:“我给她打100分,不是因为她弹的好,而是因为她只学了四个月便能弹成这样。” 
  香港无线电视台为了拍摄一组“弹琴失误”的教学节目,也特地赶来,希望能拍到翁帆“玩琴”的情趣场面,然而,却拍到完整的演奏--中间的失误没听出来,翁帆演奏也没停顿,于是完整当作新闻在港岛播出。 
  在这次盛会上,翁帆的父母也远道从汕头赶来助兴,吃饭时,翁帆细心照顾着父母和丈夫,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演奏会第二天,当翁帆和孙颖上街时,就有香港媒体跟踪拍摄,翁帆不由感慨:没有老公在身边时,一个人觉得安全,现在弹了琴,反而不安全了。 
  附:与杨振宁翁帆喝早茶 
  普通的汤包、豆浆、牛奶,一些萝卜干、咸菜和一小碟芝麻肉松,外加每人一碗血糯粥,这成了我们的早茶。 杨振宁和翁帆时间观念很强,上午8点30分准时出现在国际会议中心的大堂。当穿着藏青色外套的翁帆牵着杨先生的手步出电梯时,我和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等也刚刚抵达。 
  席间,我给杨先生送上新近推出的香港物理学家陈之藩随笔集《寂寞的画廊》,他大喜,连连对翁帆说,这本集子编得不错,里面收了陈之藩与我交往的几篇东西。转而又问我是何时出版,销售如何。说起出书,杨振宁说:“九十年代初,不少朋友对我说,国内纸张紧张,很多杂志社因为无纸而出不了学者们的文章,而现在我去书店看到,纸不紧张了,满眼都是书,但我看,起码有一半书是可出可不出的。”话虽不多,极其精辟。 
  顾了说话,杨先生吃得不是很多,一边的翁帆不断提醒他多吃些,并为他细心剥出一个鸡蛋。看得出神清气爽、思路敏捷的杨振宁对吃什么很无所谓,边吃边和我们闲聊,询问全国的报纸发行量又是什么情况。当大家话题转到数学大师陈省身时,杨先生风趣地说,他和陈省身虽然做的不是一个专业,他是物理,陈是数学,但都是一回事。一座山上,我在这里向上攀登,他在那边向上攀登,大家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向。互相不知道,到了山顶一会合,发现原来都是一座山。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吴为山的事儿(杨振宁翁帆)(4) 
因为我与翁帆邻座,聊的话题更加轻松些。主要是谈“琴”。随和的翁帆告诉我,因为出门在外,练琴的时间少了,只要回到家,就会天天练习。“我有几个朋友的孩子都在学钢琴,因为孩子小,父母都在逼他们学习,弄得孩子们都没兴趣了。”翁帆说她喜欢听郎朗和李云迪演奏,这次回香港后,还将去看郎朗的演出。“不过我没有在音乐厅里听过李云迪的演奏,他也是很厉害的。”其间,我拨通了翁帆的好友,定居香港的钢琴与琵琶演奏家孙颖的电话,她是翁帆学琴的启蒙老师,只要翁帆回到香港的家,就会见面学琴,并一起逛街。孙颖很是惊喜,你们在一起喝早茶?然后便与翁帆“窃窃私语”半天,收线之时,翁帆乐得直问我:“孙颖怎么不叫你大叔改叫大哥了?”我急忙回答,“是孙颖长大了,不好意思叫我大叔了”。“你的这个鞠姓不多的,很少见到。”“是,在百家姓里肯定是弱势群体。”我笑着回她。 
  一个小时很快过去,离席时我送给翁帆一份香港《大公报》寄给我的文艺版,上面有特邀主笔孙颖写翁帆如何练琴并在香港演奏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