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地和沿海低洼处的那种地震爆发时的潜在威胁。科学家们暂时放弃了对航天和军事开发的热衷,抓紧研制更加先进的地质监控设备。在世界上的许多经纬点上,地下深达千米的地方,安置了监视地壳运动的探测器。
所有国家都暂时联合了起来,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为下次可能爆发的大型地质灾害,做到最精准的监控。人类就是这样可笑和奇怪,当生活幸福平静的时候,非要人为地去制造各种悲剧。而当灾难来临时,却又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
出逃(二)
奇怪的盎鱼就养在明子家里的小木桌上,一个蓝色的塑料盆,就是明子为盎鱼预备的大海。明子在里面放上了许多水草,和喂“盎鱼”用的蚯蚓,因为他认为“盎”是吃肉的。然而,就连父亲那位当过海军的朋友,也无法断定这是一只什么鱼。
小卡的妈妈却见解独到:认为这条鱼就像小卡变傻一样,是因为灾害造成的物种变异。
但是很快明子就发现,他对盎鱼的认识出现了极大的错误。因为几天前放进鱼盆里的水草,竟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刚开始他以为是盆里的那只田螺在作怪,就把田螺拿出来丢掉,并重新放进了水草。但接下来的几天里,水草仍然在不断的减少,直到他亲眼看见了盎鱼吃水草时的情景,才相信这条看似凶猛的小鱼,不过同青鱼一样,是一名素食爱好者。它看上去锋利恐怖的嘴,只是为了更好的切割水草便于吞食,并不会对其它生物造成威胁。
唯一还无法解释的,就是父亲的收音机,每当靠近蓝色的塑料盆时,就会发出嘈杂的异声。这种在几世纪以前就已经消失了的东西,现在却得到了重新生产,因为人们发现它虽然简陋,却便于携带,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官方发出的地震预警。那位海军叔叔推测,或许这只小鱼能够发出一种电磁波,对收音机进行干扰。带电的鱼,在海洋里有很多种类,但很多都是在深海中生活,至于淡水中的水生物,倒是非常少见。
明子在离家不远的一所学校上学。他现在仍然记得,父亲在他刚入学时对他说过的话:“学习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把人类的文明传承下去,并把它不断的完善,这是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但是首先,你要学会怎样坚强的活下去。”父亲说这话的时候他还很小,并不知道话里的深刻含义。尽管现在已经13岁,却仍然只是一知半解,但他相信父亲的话是对的,总有一天他会完全理解。父亲在一所大学里讲解哲学,他说的话,有时候让一些成年人都难以捉摸,何况他还是个半大的孩子。
又是一次较为强烈的地震。学校里刚竖起不久的旗杆,在地震中从中间折断,掉下来砸伤了一个学生的肩膀。地震过去后,家长们纷纷赶来学校,将惊恐的孩子们接了回去。
在这次地震中,明子失去了他最好的朋友小卡。
因为所有人都认为小卡智力上存在缺陷,所以小卡没被母亲送去上学,而是在母亲开的面馆做杂工,有空闲的时侯,就去河边捞点鱼——这是他的智商,被母亲认为发挥得最出色的时刻。这次小卡就是在河边捕鱼时,被一块落石重创了胸腹部,造成了内脏大面积出血。那块石头是从他身旁,一块巨石上剥落下来的,这些看似坚硬完整的物质,其实早已在频繁的地震中变得脆弱不堪,随时都有可能崩溃成碎片。
当时小卡正专心地注视着握在手里的鱼网手柄,因为水流夹杂了大量的泥沙,根本就无法看见渔网里的情况,小卡只能靠敏锐的手感,来断定网子里是否有受困的鱼在挣扎。小卡捕鱼的技巧,让一些经验十足的大人都自叹弗如。就在小卡为抓住了一条3斤多重的大鱼,而兴奋的时候。突然从脚下传来一阵震动,让他几乎站立不稳。紧接着空气中响起象雷鸣一样的声音,附近的树木狂乱地摆动着树梢,抖落下来的树叶,在震动着的空气中上下翻飞。河里的水流象簸豆子似的,溅起一片片白色的水珠,它们四处飞射,溅到小卡愕然的脸上。一阵熟悉的恐惧感突然从心里升起,让小卡立刻扔掉了手中的鱼网,倾斜着身子紧紧地贴在身后的岩石坐下,惊恐地看着被震动激起的水浪。就在他惊慌失措的关头,一个破裂的声音从头上传来,当他抬头时,一团巨大的黑影冲了下来,在他还没来得及发出尖叫的时候,重重地砸在身上,压碎了他胸前所有的肋骨。他无力的躺着,脑袋斜向河水的方向。水流在他眼中慢慢地改变形态,由黄变灰,再由灰变成一遍模糊的蓝色。它们逐渐地扩张,直到吞没了远处所有的陆地。那些河道中,和附近四处横陈的巨石,化成一个个模糊不清的黑影,在一片蓝色中,象鲸鱼般不停地浮动。看着这奇观,小卡忘记了剧痛和恐惧,高兴得想笑,却从嘴里不停地涌出热烘烘的血。
最后时刻,明子去医院看了小卡,小卡告诉明子,他看见了大海,蓝蓝的,象天空一样,海里有好多游动的鲸群。然后慢慢地合上了双眼,在惨白的脸上留下最后的一丝微笑。或许,他还看见了来接他的父亲。因为父亲答应过他,要带他到布满了星星的天上去。小卡的母亲,曾自诩已经被无数的灾难锻炼得坚强无比,但仍然扑在儿子逐渐冰冷的身体上,伤心地痛哭着。她一遍遍地哭叫着儿子的名字,使劲地摇动着小卡的肩膀,希望让他醒来,直到她昏厥后,被人们抬到了旁边的病床上。
和过去一样,明子相信小卡是真的看见了,因为他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谁也不能怀疑朋友对自己的忠诚。
地震将明子喂养“盎鱼”的小塑料盆也颠簸到了地下,等明子回家发现时,小鱼掉落在地面上,早已经死亡。这是他和小卡的共同财产,他将小鱼放在阳光下晒干后制成标本,装在一个自己做的小木匣子里,准备当做他一生中,最珍贵的纪念。
当然,他无法预料到,在很多年以后,这条已经死亡的小鱼,居然会在张华教授的实验室里偶然复活。
至小卡死后,又陆续发生了7次大面积的地壳活动,后面三次都成功的得到预测,人类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地壳活动的规律。但是地球物理学专家们,跟据板块移动速度和规律推算:230年后,地球将进入地质活动的高峰期,届时澳大利亚和日本群岛,将象亚特兰蒂斯一样完全沉入海底。美国西部、非洲南端,以及欧亚大陆的部分地区,也将成为海洋。而在大西洋的东部,以及太平洋的某些海域,将出现新的大陆和岛屿。而在残存的旧大陆上,将维持频繁的长达数百年的强烈震动。这将是考验人类生存的最为严峻的一个时刻,如何度过这个生死存亡的难关,已经成为必须首先考虑的课题。
明子高中毕业后考进了一所大学,出于从小对大海的向往,他选择了攻读海洋生物学。但毕业后,他始终没有机会去海边,而是因成绩优越,留在学校里当了一名助教,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而且现在大多数的人们,根本就没有机会看见蓝色的大海。为了预防突发的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各国政府统一下达了封锁海面的*令。任何船只,都不准驶进离海岸线500海里外的海域,而在这片近海中,永远都只是一片黄色的,裹满了泥沙的浑浊。而且就连整个天空,即使在最晴朗的时候,也很少再有洁净的湛蓝。风将各处城市废墟上的水泥尘粉,和从裸露了的山体上带来的泥土,高高的扬在空中,使大地时常如同被一副巨大的,黄色纱帐笼罩着。人们外出时,不得不随时为自己准备一副口罩,用来防止空气中掺杂着的,大量的尘埃钻进鼻孔。美丽的海洋,在这个时代只是一个传说。
但明子还是把大海的故事转述给了他的女儿,就象当年他的父亲一样的细致,仿佛他真的曾经见过似的,或许比真正的蓝色海洋,还描绘得更美。灾害禁锢了人类的自由,却永远无法阻止人类那与生俱来的丰富想象,无数的人类文明,都是先从想像而开始的。
张华教授过去是他的导师,现在他是教授的助手。张华教授是水生物学方面,世界上闻名的权威专家,而他被留校,也是因为教授的全力推荐。在一次偶然的讨论中,他向张华教授提及,少年时和小卡捕获的那只小鱼。多年以来,他仍将这条小鱼称之为“盎”,因为这名字是小卡取的。这引起了教授极大的兴趣,因为这是他闻所未闻的一个物种,出于对未知事物的向往,促使他向明子提出了请求,希望明子能将小鱼的标本,拿来实验室进行生物研究
出逃(三)
多年过去了,小鱼标本仍然保存得非常完好,暗红色的躯干,在光线下发出柔和的光泽,象海绵一样具有柔软的特性。仅凭这一点,就已经让教授惊叹不已。如果不是明子事先就已经说明,张华几乎无法相信,长着如此一口相互交错着的锋利牙齿的鱼类,居然是一种植食动物。 当张华教授对小鱼标本做了仔细的观察后,认定这是一个地球上尚未被发现的物种。鉴于明子对标本的珍视,教授没对小鱼做解剖试验,而是打算先做一次X光透视。
星期三是张华教授同明子约好,一起对小鱼标本做透视观察的日子,随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有提取DNA做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可临时得到的通知:当天将发生级左右的地震,所有工作人员当天全部停止工作,疏散到安全地带防备危险的发生。下午4:25分,地震总算过去了,官方解除了地震警报。当张华和明子赶到实验室时,却发现昨天放在实验室里的小鱼标本已经不翼而飞。原来放置标本的桌面,如今已经空无一物。
实验室的门窗关闭完好,钥匙只有自己和张华教授才有,况且地震前教授一直都和自己在一起,并未曾离开半步。另外自己完全相信凭张华教授的人格,也绝不会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