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同李言前来的还有昔日在长安太学的同窗尉迟钧及其随从昆仑。按照事先的计划,迎到新娘一行后,今晚便是要在尉迟钧位于长安亲仁坊的胜宅中留宿。
于阗王子尉迟钧身材低矮,面容平平,连鼻子也扁塌了下去,只有一双眼睛又黑又亮,十分有神。他本是西域于阗人,样貌有别于中原,但还是与中原人有七分相像。昆仑则一头黄发,深陷的眼眶中一双绿色的眼珠,鹰勾一样的鼻子,一望便是胡人。他原是波斯人,年幼时被拐卖到长安做奴隶。主仆二人都穿着一身色彩浓重的胡服,尉迟钧翻领窄袖外衣加五彩条纹裤,昆仑则是一身红绿相间的过膝长袍,头上还戴着顶褐色的卷檐胡帽,在如血的残阳中格外引人瞩目。
尉迟钧显然也跟李言一样,在担心时间的问题。他知道下月即将在尚书省举行科举考试,各地赶来长安参考的贡生和生员源源不断。加上正值长安商旅贸易的黄金季节,来往京都的行商更是多如牛毛。而通化门为东来第一门,长乐驿为长安城外距离通化门最近的驿馆,如果不早去驿馆定房,一旦城门关闭,来不及进城的考生和行商多了,长乐驿定会人满为患,要想歇宿,就只能去更东面的灞桥驿,不但多了二十来里的路程,而且灞桥东就是大市集,商旅云集,恐怕等到赶去时也无空房了。一念及此,便征询地问道:“少府(注:唐朝对县尉的称呼),是否需要先派昆仑赶去长乐驿定房?”
李言一时沉吟不语,定房事小,他另隐有一层担忧:今晚尉迟钧特意预备了酒宴,下帖子隆重邀请了几名在京的太学同窗,打算借为新娘子接风洗尘的机会小聚一下。万一不能及时进城,岂不是要让他们空等?
尉迟钧见李言沉吟不答,便自作主张地吩咐道:“昆仑,你先赶去驿馆定下六个房间。”昆仑操着生硬的官话答应了一声:“是的,殿下。”未及走开,便听见马蹄得得,一骑飞驰而来。昆仑眼尖,一眼认出了马上的骑士,惊讶地叫嚷道:“是李君!”
尉迟钧定睛一看,果真是与自己交好的江东商人李近仁。李近仁位于东市的丝绸铺刚好毗邻尉迟钧手下经营的葡萄酒庄,二人颇为熟稔,多有来往。不过,几天前李近仁才离开京师,赶回江东办事,何以如此快便又返回?一念及此,尉迟钧抢上前叫了一声:“近仁兄!”
李近仁绝料不到会在此遇上尉迟钧,生生将马拉住。那马一声嘶鸣,高高挺起两只前腿,登时扬了李言一脸尘土。李近仁也顾不上许多,跃下马急问道:“殿下,你怎会在此?”尉迟钧一指李言:“我陪李言君在此迎候新娘。”李近仁失声道:“原来公子便是新郎官。”又歉然道:“不好意思,适才弄了公子一身土。”李言心中焦急,直接问道:“足下可曾见过一队迎亲的队伍,其中有辆墨车?”李近仁点点头:“嗯,适才过浐水桥时见到过。”尉迟钧急忙叫住昆仑:“不必去了。他们就在后面不远处,快要到了。”
李言匆匆向李近仁道了声“多谢”,奔上长乐坡高处。果然见前面有尘头扬起,一小队车马正迤逦行来。当先一匹高头大马,马上之人正是他的堂兄李凌。
尉迟钧性喜热闹,也不及细问李近仁为何半途折返长安,便直接邀请他参加晚上为新娘接风的宴会。李近仁点点头:“正好。”尉迟钧一愣,问道:“甚么正好?”李近仁匆匆道:“我还有急事,回头再说。”抱拳作别,飞身上马。尉迟钧叫道:“喂,近仁兄,夜禁时间就快到了!你的事还来得及办么?”李近仁也不作答,仅挥了挥手,便打马离去。
过了一会儿,李凌等人行近。李凌一见李言面,未及寒暄,便立即指了指身后裴玄静乘坐的马车,竖起了大拇指。李言以为堂兄夸赞新娘美丽,心中甚喜,但毕竟有外人在场,不便表露,便只是微微一笑。又见裴玄静已经掀起了车帘,不及与李凌多交谈,急忙上前询问一路是否辛苦,又介绍了尉迟钧相识,大致交待今晚和明日的安排。裴玄静微微点头,只答了一句:“有心了,一切任凭君等安排。”再无别话。新娘素有沉静少言之名,李言一早已经知晓,也不以为意。倒是尉迟钧觉得新娘的这份气度颇为熟识,有似曾相识之感。
简略寒暄过后,众人立即各自上马,赶着进城。其实此刻才是酉时,离一更时间起码还有大半个时辰。但李言心中总压着块大石头,不断催促众人快些赶路,直到进了通化门,才长吁了一口气。尉迟钧赶上来笑道:“少府,时间还早呢!你这样子着急赶路,也不怕累坏了你的新婚夫人。”
李言回头一看,裴玄静正从车窗中露出了半边脑袋,好奇地打量着长安城。她乘坐的是传统婚礼所用的墨车,车马门窗一应全黑,衬托得她的面容愈发莹白如玉。其实早在定聘的时候,李言已经在裴家见过裴玄静不只一面,此刻一望,仍然有当日初见的心惊感觉,一时胸口莫名其妙地怦怦直跳,一股又暖又燥的热流涌上了心头。
只听见尉迟钧又道:“少府,我命昆仑先快马赶回亲仁坊做准备,我们几个带着新娘子绕一趟务本坊,如何?”李言回过头来,问道:“为何要绕道务本坊?”话一出口,便明白过来,“殿下是有意想从太学(注:长安太学位于务本坊)门前经过?”尉迟钧笑道:“这只是其一。如果不绕道务本坊,势必要经过东市,此时正快要到夜更,进出那里的人极多,车马多有不便之处。万一耽搁了,你我犯禁被抓进京兆府倒不打紧,难不成让新娘子第一晚就在监狱里度过?”李言也笑了起来,道:“还是殿下考虑得周全,绕道务本坊并不费事,就依殿下的计议。”
话音未落,便听见有人叫道:“李凌兄,你们终于到了!”李凌回头一看,正是三乡驿有过一面之缘的黄巢,急忙上前致谢。黄巢哈哈一笑:“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尉迟钧笑道:“怎么,你不安心在胜宅中做客,又跑出来逛了。”黄巢笑道:“新逛了逛东市。”原来黄巢将信送到尉迟钧处后,二人都是豪迈之人,一见如故,是以尉迟钧便留黄巢在府中做客。
当下众人互相厮见过,李言、尉迟钧、黄巢领先而行,裴玄静乘坐的墨车居中,李凌与牛蓬断后。裴玄静还是头一次来到长安,悄悄掀开帘子打量,只觉得眼前一切都很是新鲜,街道之宽广,建筑之雄伟,均为自己生平之未见。街道的路面更是以白沙铺成,据说是为了防止下雨时黄土泥泞。只是令人奇怪的是,大街两侧的临街建筑,竟然没有门,连一扇窗户也没有。忍不住问了李凌,才知道长安自唐朝立国以来,一直采取封闭的坊市体制。一个坊区便是一个单独小城堡,四周都建有围墙,设下大门,居民出入均须经过坊门。住户即使临街,也严禁在房屋和围墙上开门开窗,违犯者要按照违犯皇帝敕令的罪名加以处罚。
黄巢虽早来了长安几日,也很不喜欢这项制度,不无惋惜地叹道:“临街却不能观赏街上的风景,跟锦衣夜行毫无分别,岂不是十分可惜?”顿了顿,突然豪气干云地道:“如果我做了皇帝,一定要废除这项制度。”
这话照李言听来,很有些大逆不道的意思。他重重看了黄巢一眼,却见他正兴高采烈地四下打量,不禁心想:“这小子刚才说了要掉脑袋的话,还不以为意,看来不过是无心之语。”但心中有所警惕后,不愿意再与黄巢并骑,便有意落后,改与墨车并行。
尉迟钧本是于阗人,对政治又没有任何兴趣,竟然没有任何反应,还接着黄巢的话头道:“你别说,黄巢兄,还真有胆子大的,冒险在临街的楼上开一扇小小的窗户,以便观望大街上的风景。人们称这种小楼为‘看街楼’。不过,这种人家都是有来历背景的,不是贵戚,就是宰相,要么就是内臣,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不怕被御史弹劾。”顿了顿,又道:“大中年间,凡朝中宰相,家中均有看街楼。后来李景让上任御史大夫,其人刚直自持,不畏权贵。宰相们久闻其名,都惧怕被上书弹劾,主动用泥封住了看街楼上的窗户。”黄巢道:“这倒也是一件奇谈。”尉迟钧道:“你可知这李景让是谁?”
黄巢未及回答,尉迟钧一指后面,“即是李言和李凌的伯父。”他本以为对方会惊愕甚至钦佩,不料黄巢心中正想着其他事,只是淡淡“嗯”了一声。尉迟钧心想:“这位黄君,果然非同一般。”
一行人绕过东市,刚到务本坊东门处,突然响起了一阵鼓声,由远及近。片刻后,全城都响起了鼓声,此起彼伏,错落有致。裴玄静不明所以,愕然问道:“这鼓声是要做甚么?”李言道:“这表示就快到夜禁时间了。”
原来唐朝长安实行夜禁制度,夜鼓鼓绝,街禁行人;晓鼓鼓动,解禁通行。每天夜幕低垂以后,坊里、东市、西市的坊门都要关闭,禁止出入,直到第二天黎明,坊门才可打开,让居民进出。夜禁时间从一更到五更,若这个时段在街上行走,就叫做“犯夜”,依律要受到捆打,有时打得很重,因之丧生者也有。惟有每年新年(正月初一)和上元灯会(正月十五)当日及节日前两天,朝廷才会开放夜禁,准许开放长安夜市。
裴玄静出生后,一直跟随致仕的祖父和母亲闲居山野,祖父只喜舞枪弄棒,母亲仅好谈玄论道,她于乡里长大,只大约听人提过西京长安繁华似锦、金银如海,从未听说甚么夜禁。李言见她更加一头雾水的样子,耐心解释道:“夜更前,长安城中会开始敲鼓,全城的人都能听见,提醒大家快到夜禁时间了。敲四百下后,城门关闭;再敲四百下,坊门关闭。”裴玄静奇道:“关闭了又如何?”李言答道:“城门、坊门一旦关闭,负责城防治安的金吾卫士就会纷纷涌上街头巡逻,四处追捕犯夜禁的人。逮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