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理上可谓奇特怪哉,而物产资源却又十分丰富,向来被人们喻为“天府之国”。单从过日子来说,这里有一马平川,也有青山绿水,民风淳朴,生活安逸,容易让人耽于安乐而少有作为。
因此人们常说“少不入川,老不出蜀”,这多少还是有些道理的。对老实本分的人来说四川固然是安乐窝,但对于本性狡诈凶险的人来说,这里也是“乐土”,究其原,可能是因为山高皇帝远,又有太多老实人可以欺负。
不管怎么说,事实上自古及今四川安乐之余,常有*与战祸,所以古人就总结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也贯彻“治蜀宜严”的方针。
历史上的大巴山地区正是这一断言的绝好证明,这里与汉中这块古来兵家必争之地近在咫尺,又濒临天府之国,而且山高路险,地形复杂,便于藏匿,故此历史上一直比较贫困混乱,但也是发展队伍的大好所在。
在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九年间,大巴山是徐向前元帅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在现代中国革命史上,“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第二大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深受劳动人民的欢迎,镇巴人当时唱的一首山歌反映了那时的情形:“红军住在降头山,山高坡陡路又远。生怕红军受饥寒,半夜把粮背上山。”
红军在川陕有三年时间,共有约十二万巴山人参加了红军。当时还在镇巴南部建了一个“陕南县”,后来红军长征,便撤离了陕南县,只留下刘子才等人率领一千人的“巴山游击队”在大巴山周围艰苦作战,继续坚守红色根据地。
国民党的势力卷土重来,妄图置巴山游击队于死地,屡屡组织川陕两省的国民党军队疯狂围剿,逐层设立所谓的“整理委员会”和“铲共义勇队”,大肆搜捕屠杀。这支“巴山游击队”在一九四零年五月最终失败,红色根据地重新落入敌手。而镇巴县城直到一九四九年年底才真正解放。
大巴山地区虽然是革命队伍的策源地,但也是土匪们的安乐窝。四川人俗称土匪为“棒老二”。大巴山上最出名的土匪叫王三春。
他活动在陕西镇巴等川陕边界二十多个县,极盛时期,武装力量达到四个团,五千余人。还曾经一度占领镇巴县城,自立政府,自任县长,发行银元货币,征粮收税,俨然一个独立王国。
据说这王三春最大的特点就是四个字:杀、奸、抢、烧,据老辈人回忆,王三春有以下恶迹:
有一回,王三春手下警卫连长王普益打的旗子忽然倒了,按土匪规矩,倒旗就要杀人。于是王三春命令部下到附近村里抓来一个山民杀了,然后才把旗子升起来。
还有一回,王三春与王普益一起饮酒作乐,王三春说:“老弟,说到喝酒有猜拳喝酒,吃菜喝酒,给老子你看倒过杀人喝酒没得?”王普益说:“没看倒过。”
王三春说:“老子叫你见识见识。”于是命令左右带来一个人当场用枪打死,然后哈哈大笑着说:“跟老子喝酒,喝酒!”
又有一年,王三春把宁强县地主陈百万的女儿抓去,在其大门上“巴贴子”,要陈百万办五百条枪、三千银元、一千五百套军服来赎取女儿。等陈百万办齐来取人时,他的女儿却已经被埋在荒山上很久了。
还有一次,王三春抓着了刘财东的女儿,要她陪宿。过了月余,刘女开玩笑说:“你们勒些‘棒老二’硬是不讲道理嗦?”王三春以为刘女怨恨自己,恼羞成恼之下,一刀就将刘女杀了。
王三春盘踞镇巴时,却对其它小股土匪残酷*。据说他想出一个整治土匪的法子,叫“坐桩”。就是把一根笔直的小树腰斩后,把树桩削得尖尖的,然后将犯人剥个精光,把尖桩对准犯人粪门,旁边两人按住其肩使劲压下,把尖桩插进土匪的五脏六腑,受刑的犯人惨叫着血流不止而死,没有一个能活的。当时无论巨匪与平民,无不闻刑色变。
一九三三年,国民党军对红四方面军所在的川陕苏区发动六路围攻,任王三春为第一纵队长。王三春发觉国民党是想借红军之手消灭他的实力,“借刀杀人”,便故意拖延,消极进攻。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从各方面获得情报,立即批示红三十三军政治部做王三春的工作,争取王三春不战不和,就地驻守持中立态度。红三十三军政治部得令,派政工人员魏传统与王三春代表进行密谈,后来达成协议,互通有无,红军给王三春菜油、草帽等物;王三春则送给红军一些驳壳枪和子弹。至此红军在城口一带的战事基本停止,未发生过大的战斗。
但王三春匪性难改,对红军也只是迫于压力而暂时妥协,不愿放弃既得利益而加入革命队伍,对国民党也是“受招不受编”,“受调不受编”,想继续过无法无天*快活的日子,终于在一九三九年底被国民政府抓住,枪毙于西安。
大巴山曾经最辉煌的大土匪覆灭了,身前的荣华富贵都烟消云散,尘埃落定。只是世间万事原本难测,善骑者善堕,善泳者善溺。穷奢极欲之辈,多不得善果而终,似乎冥冥之中早有一种因果平衡。
古语云“将相之门,十世而斩”,民间则说“富不过三代”,现在则有句流行语说“上帝如要谁灭亡,就先要他疯狂”,都可谓警世之言。土匪王三春先是一夜发迹,作威作福飞黄腾达,而后陡然灭亡,身败命裂。
正是在王三春覆灭的这一年,马大麻子也遇到了平生一大险恶怪异之事。
第四章 马大麻子1
说起马大麻子这小子,方圆二十里地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这两个原由。
一是这马大麻子“天生异相”,身材既胖且矮,头大颈粗,圆滚滚的好像一只小号的用来碾米的石头碾子,身高不足四尺,身宽却也有三尺;满脸的大麻子,大约是小时候出痘后留下的。
说不上其貌不扬,只能说是奇丑无比。就凭这幅长相,当年他想去参加红军,楞给人家轰了出来,据说是怕影响队伍形象。
那时候红军的宣传做得极好,群众基础很好,尽挑品质良善、有苦难述、有仇难报的贫苦子弟,因此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加入的。
后来他又想加入大土匪陈德三的队伍,托人死皮赖脸的找上门去。陈德三瞪起一双牛眼瞄了瞄他,又从头到脚细细的打量了他一番,接着便“嘿嘿”的笑了起来,笑得马大麻子浑身躁热,心生不祥之感。
果然,陈德三笑完便满脸鄙夷的对他说:“你长成勒幅德性还想入伙嗦?给老子爬哦!爬不爬?不爬老子照倒脑壳逗是一枪,打死球你!”(“给老子爬”就是“给我滚”的意思,是四川市井无赖的骂人语。)
说罢从裤腰带上扯出一把乌光锃亮的勃壳枪,就向马大麻子脑门上伸了过来。土匪们常常把手枪上的准星都敲掉,枪口斜向上插在裤腰带上,这是为了开枪的时候更快,免得磕磕碰碰,土匪们叫做“倒牵牛”。
陈德三也不例外,勃壳枪的准星已经给这小子砸掉了,打磨得光光溜溜。
马大麻子给硬帮帮的手枪顶上脑门,登时呆若木鸡,面如土色,参加袍哥的勇气消失得无影无踪,嘴里结结巴巴的告饶:“袍……哥……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
陈德三哈哈大笑,一脚把他踢出门去,算是饶了他一命。马大麻子屁滚尿流的逃了回去,从此以后不敢再在人前重提当袍哥这回事。
后来陈德三被驻防陕南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招安,受命驻防镇巴。王三春不服,纠集千余土匪将陈德三赶出了县城,王三春于是成了新的土皇帝,在镇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很过了几天作威作福的好日子。他又艳羡起大土匪王三春的*快活来,却再也不敢有加入其中的非份之想。
“给老子,老子上辈子肯定是作了孽,要不然勒辈子啷克连袍哥都当不成?”
马大麻子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命运,他曾经把当袍哥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希望有一天也能理直气壮的说“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
这小子虽然入袍哥无望,但心瘾难断,后来想了个折衷的办法,自己东拉西凑的偷学了一些袍哥的切口和暗语,私下里常常操练一番,也算是解了一回当袍哥的馋瘾儿。
说到这里,有必要谈谈“袍哥”。袍哥又名袍哥会或哥老会,源于四川,从四川流于贵州,以后又传播至湖南,以及东南各省,在陕西等地,以前也有哥老会。
但各地的名号不同,比如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称袍哥会所为“江湖”,云南四川贵州等则称“公口”,直隶热河东三省则称“混混”,江浙两省则称“洪帮”,广西广东则称“三点”,安徽江西则称“洪江”。
四川人对袍哥很有认同感,早年间有句老话:“袍哥人家,认黄认教,绝不拉稀摆带。”或说:“袍哥义字当头,绝不拉稀摆带。”就是相互支持、论交情讲义气的意思。
袍哥最初多从事抗清运动,故史上又称汉留、孝义会,袍哥作为开山立堂典范的《海底》是由洪门秘籍《海底》改编而来,其组织结构也与洪门相似,比如在组织也设有内八堂和外八堂。袍哥中人也自认系出洪门。
大多数学者认为哥老会是以乾隆初年的“啯噜”为胚胎,在嘉庆、道光年间融合了天地会白莲教的某些特点,逐渐演化而成。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这个名字来自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当年他与王船山等人秘密结社,意欲举义反清,便暗中联络志同道合的汉人搞了一个与洪门相似的民间秘密组织。
顾炎武是大学问家,他根据《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句,为自己的组织取名“袍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