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积极的心态成就一生——改变心态的心理学

    我们为谁而活?

    为多少钱撒谎更值得?

    改变对原因的看法就能改变心态

    改变想法才能改变情绪

    我自信,我成功

    走过鳄鱼桥

    蝴蝶和毛毛虫——生命在于选择

    情绪的反应身体知道

    我这样认为所以我那样生气

    第二章掌握心理操纵术——改变人际关系的心理学

    朋友的多少和内心的安全感成正比

    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

    识别谎言只能用“测谎仪”吗?

    “囚犯二难”游戏——谁都赢不了

    “双赢”游戏——谁都不会输

    你会屈从多数吗?

    得寸进尺是优点还是弱点?

    “说服”的说服力

    心理暗示是一种催眠

    爱情的三角理论

    第三章一眼看透对方的心——改变对他人的看法的心理学

    他人内心的秘密

    每个人都会投机取巧

    相貌泄露你的命运

    克拉利昂行星上的超级生物

    从绅士到虐待狂

    并不存在的致命电击

    冷酷的旁观者

    《希特勒性格特征分析报告》

    双胞胎之谜

    第四章发现未知的自己——改变对自己的认识的心理学

    灵魂真的存在吗?

    人的行为是被性欲驱使的——弗洛伊德

    “印刻”现象——童年对你一生的影响

    食色性也——驱动行为的根本原因

    怎样解梦

    星座和算命为什么“准”?

    捡到多少钱才能让你快乐

    错觉是怎样产生的?

    眼睛能记住什么?

    人类将被机器人征服?

    第五章开发你的无限潜能——改变IQ的心理学

    智力测试——区分天才和白痴

    IQ越高真的越聪明吗?

    顽固的惯性思维

    头越大人越聪明?

    第六章换位思考,才能成功——改变工作方法的心理学

    第七章性格决定命运——改变性格的心理学

    第八章摆脱抑郁、焦虑的情绪——改变心理健康状态的心理学

    第九章所有的生物都要学习——改变“学习”的观念的心理学——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积极的心态成就一生……改变心态的心理学 我们为谁而活?

    1955年9月4日,当时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两位心理学家同时登上芝加哥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讲台,讲台的这一边是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而在讲台的那一边,则是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

    两位重量级的人物同时登台演讲,是当时绝无仅有的盛事。当两位大师在讲台上相互致意的时候,出席大会的美国心理学会会员顿时鸦雀无声。对于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事情比现场观摩这一历史盛景更令人激动的了。

    人们都在期待着一场精彩的辩论,出席年会的会员都知道,这两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金纳认为,一个人的所谓“天性”其实并无重大意义,他成为怎样的人,完全取决于环境强化作用的偶然性,人受他周围环境的控制。而罗杰斯则宣称,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的自由来自于个体的内部,人有自我实现的趋向,人可以自己选择成为怎样的人。

    在演讲开始前,那个安静的讲台似乎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激烈的论战。而实际上,人们预想中的火药桶并没有爆炸,因为在两位大师之间,并不仅仅具有对立与歧见。

    小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怎样讨老师的喜欢,讨小朋友们的喜欢,讨父母的喜欢。讨老师的喜欢,就可以经常得到小红花。经常得到小红花,就会让父母高兴。父母高兴了,就会受到进一步的奖励。讨小朋友们的喜欢,就会成为“孩子王”,一旦成为“孩子王”,就有了对他们发号施令的特权。

    长大了,工作了,我们还是在处处讨别人的喜欢:讨领导的喜欢,讨同事的喜欢,讨客户的喜欢……出门穿衣服,化妆,再也不像小时候那么随便了。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意识到,我们打扮自己,修饰自己,并不是为了取悦自我,而是做给别人看的:我在别人眼中是什么形象?别人怎么看我?好像我们这辈子就是“为别人而活着”。

    我们为什么会把别人的满意看得比自己的满足还要重要?这其中的原因是,我们看重我们的亲人、朋友,我们需要他们的“关怀”,我们需要周围的人给予自己关爱、呵护、温暖、同情、尊重、认可,我们渴望得到我们身边的人的赞扬。

    得到关怀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有时候我们都搞不清是“为别人活着”还是为自己活着。

    从一生下来,我们就被这种“关怀”包围着。老师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父母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领导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朋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天长日久,这种“关怀”就内化为我们的行为准则,以至于当老师、父母、领导、朋友都不在身边时,我们也会自觉地按照他们的期望去做,即使越雷池半步,我们也会深感不安,甚至自责内疚。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心是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希望别人对自己有好感,然后我们才对自己有好感。

    对于这种再简单不过的现实,美国心理学界的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却不认可。罗杰斯认为每个人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忠于他自己的感情,而不应该忠实于别人的感情。

    在罗杰斯看来,依赖于他人建立自尊并不是一件好事。为了获得别人的关爱,我们接受了许多外界的条件,这些条件有的与儿童自身的发展是相符合的,有些却是不相符的。罗杰斯认为人的天性里有“自我实现”的趋向,而只有当人忠实于自己的情感的时候,才有可能达到自我实现。所以说,如果为了获得“爱”,背叛了自己的情感是不符合人的天性的。

    罗杰斯提出,唯一不妨碍人达到自我实现的方法是,给予人以“无条件的关怀”。所谓“无条件的关怀”,就是指不论儿童做了什么事情,甚至做了很出格的事情,都应该从爱他的目的出发,用理性的、民主的方法来处理。

    比如说,如果自己的小孩打了幼儿园里其他的小朋友,家长既不能完全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说他打得对,也不能劈头盖脸地给孩子一顿揍,把过错完全加在自己孩子头上。正确的方法是既宽容又理性,首先指出不论什么理由打人都是不对的,但应允许孩子陈述自己的理由,并告诉他,假如他不采取打人的方法来处理这件事情,结果会比现在好得多。

    当你学会这样处理孩子间的纠纷时,你自己的孩子不仅学会了尊重自己的感情,同时还学会了尊重别人的感情。孩子可以按照他自由的想法、发自内心的愿望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味地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为别人而生活”。

    在当时的美国心理学界,另一位重量级的心理学家与罗杰斯的观点针锋相对,他就是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

    斯金纳对心理学的理论并没有增加什么东西。他认为,有关学习的理论并不需要,并宣称自己没有理论。他真正相信的理论,可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和我们自身,是由奖励和惩罚的历史所决定的。他通过研究,形成了这一理论的细节,即所谓强化效应原理。他关心的只是引起行为的环境。

    那么,什么原因使他如此出名呢?

    斯金纳是一个天生的争议人物、杰出的煽动家和广告人。他第一次在电视上露面时,就搬出一个原由蒙田提出的两难问题:“如果你非得做出选择的话,是烧死自己的孩子呢,还是烧掉书籍?”然后他说,他本人情愿烧死自己的孩子,因为他通过工作对未来所做出的贡献,将远大于通过自己的基因所做出的贡献。可以预料的是,他大大地激起了众怒,因而继续受到邀请,进一步在电视上露面。

    而在另一些时间里,他似乎喜欢拿思想深沉的人在谈论和理解人类行为时所使用的术语取乐:

    行为……仍然归因于人类本性,还有一种广义的“个人差别心理学”,人们在这里用性格特征、能力和潜力等术语以比较和描述人类。几乎每一个关心人类的人……都以这种前科学的方式谈论人类的行为。

    斯金纳一向嘲笑对人的内心世界所做的理解:

    我们大可不必努力发现什么人格、心理状态、感觉、性格特征、计划、目的、意图或其他一些存在于一个能动的人身上的品性,以使自己赶上这个时髦,即对行为进行所谓的真正的科学分析……思想就是行为,错误在于人们将行为分配到意识之中了。

    他说,我们需要或能够知道的,是行为的外部起因和该行为的可观察结果,它们将得出“有机体作为一个行为系统的完整图像”。

    与此观点相一致的是,他是个严格的决定论者:“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是由我们的历史所决定的。我们热衷于相信自己是可以选择的,是可以行动的……(可)我决不相信人是自由的或是负责的。”“能动的”人是个错觉;好人是因为条件使其成为一个好人,好的社会也奠基于“行为工程”之上,即通过积极的强化措施对行为施以科学控制。

    斯金纳是个机敏的表演者,善于讨取公众的欢心。他说话明白流畅,以自我为中心,但从不为此脸红,而且长相迷人。为展示条件反射原理,他教会一只鸽子在玩具钢琴上弹奏曲子,并教一对鸽子打网球: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