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实验的结果果然如沙赫特所预料的那样,高度恐惧的被试者比低度恐惧的被试者更希望和其他人一起等待实验的开始,即更加合群,而且,被试者的恐惧越深,合群倾向就越强。由此可以证明,恐惧是引起人们的合群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为什么恐惧的人更倾向于合群呢?心理学家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减小恐惧的感觉,二是为了进行社会对比。

    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认为,合群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即人不用思维的、天生就具有的行为。在原始社会,在作为个体的人的体能极其有限,连一般的野兽都没有能力一对一抗击的情况下,要从自然界直接掠取食物,只有和大家在一起,才更有可能把猛兽变成自己的囊中之物。因此,个体生存的本能就带来了原始祖先的合群倾向。

    另外,一个物种要繁衍和维持下去,只有达到一定的个体数量才可以,因此,种群的生存本能也导致了原始祖先的合群倾向。虽然人类经过了漫长的进化,但这种要和其他人在一起的合群倾向,早已经内化为人的原始本能,使我们生来就有了要融入社会,要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的愿望。

    心理学家还认为,人之所以具有天生的合群倾向,还因为与动物的婴儿相比,人类婴儿的生长期极为漫长。在这漫长的生长期里,婴儿不但不能自我捕食,连自理能力都没有,即使有母亲呵护,也难挡群兽的攻击。

    因此,如果不与庞大的族群生活在一起,根本就不可能长大成人。正是人类婴儿的这种生物因素的制约性,使得人类的孩子在其生命的早期总是要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依靠其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一成长的经历使孩子们懂得了,我只要和其他人在一起,就一定能得到满足。随着不断地从他人那儿得到满足,和他人在一起的倾向逐渐根深蒂固。成年以后,尽管不需要依靠他人也可以生存,但我们已经养成了和他人在一起的生活习惯,并无意识地保持了这种倾向。

    人们常说患难之中见真情,实质上应该说是患难之中见真性。人们在苦难面前,相同的遭遇,相同的处境,相同的心境,不免会生出同病相怜之心,自然而然地会走到一起,共同携手,共渡难关。

    人们以“糟糠之妻不下堂,患难兄弟不言离”来形容在患难之时结下的爱情和友情,认为这种爱情和友情是最纯真、最高尚的。因为在极度落魄和苦难时,人除了内心的真情之外,别的一无所有。我们在患难时不携手就不能生存下去,而到了平安时,恐惧消除了,我们合群的倾向也就小了,情感就会渐渐淡下去。患难中的夫妻最后分道扬镳,生死与共的朋友反目成仇,其中,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渴望社会对比也会使恐惧的人产生合群行为。因为他们想通过了解其他人的恐惧程度和应对措施,并以此决定自己应该如何行事。上述实验中,在被试者们选择和其他人一起等后,沙赫特对这些被试者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其他人在一起时不许谈论和本实验有关的任何话题。结果,许多被试者立即表示放弃和其他人在一起等待。

    为什么会这样呢?沙赫特认为,这是因为被试者和其他人在一起时,可以从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取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从而确定自己的感受是不是正常,进而达到缓解恐惧的目的。但是,沙赫特不允许被试者和其他人在一起讨论本实验内容,那么被试者就失去了与其他人比较的机会,因此,他们觉得与不与他人待在一起也就无所谓了。

    沙赫特在研究中还发现,兄弟姐妹的排行也是影响一个人合群倾向强烈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长子长女和独生子女在害怕时比非长子长女有一种更强烈的合群趋势。其深层原因在于:长子长女或独生子女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年轻的爸爸妈妈初为人父母,对孩子倾注的关爱特别多。孩子们也从这种特别的爱之中体会到了,不论遇到恐惧、悲伤还是饥饿,只要找爸爸妈妈,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渐渐地,他了解到:“他人可以给我带来舒适,减小我的恐惧。”

    等第二个孩子出生了,父母没有了初为人父母的那份新鲜感,并且有两个孩子要照顾,没有更多的时间专门关注第二个孩子的痛苦和需要,因此,第二个孩子需要他人关怀的动机没有第一个孩子强烈,合群倾向也就较小。以后其他的孩子出生了,父母更没有专门的时间照顾他们,父母对养育儿女也更为镇定和有经验,因此,以后的孩子的合群倾向就更小了。

    人的个性也决定着合群倾向的强弱程度。一般来讲,外向型的人更易合群,具有领袖欲的人更易合群,期望通过与他人交往来体现自己价值的人也更易合群。

    另外,人类的合群倾向也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人类的实践证明,合群的人不仅会受到群体的保护,还会从群体中得到他所期望的东西。而不合群的人,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失败者。于是,一个人从儿时起,就被父母老师灌输要与他人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道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师长也时时在引导着孩子学习从与他人的爱与被爱中体验快乐。渐渐地这种学习就形成了合群的行为习惯,并影响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尽管合群是人的一种本能,但这种合群行为并不是不加选择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常常选择那些志同道合或意气相投的人交往。“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自己的周围都是一些猥琐小人,那么我们宁愿选择孤独。楚国大诗人屈原感叹“天下混浊,唯我独清”,不甘心与小人为伍,投汨罗江而死。东晋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这种隐士生活是多么惬意,难道是他天生喜欢孤独吗?不是的,是他认为与某些人同流合污比孤独更可怕!

    那么,有没有喜欢孤独的人呢?自闭症患者就是这样的人。自闭症患者表现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冷漠,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他人接触,没有眼神与语言的交流。早期人们认为自闭症是由于孩子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引起的,这使得自闭症儿童的父母心中充满自责。但随着生物学、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自闭症的根本原因是先天的生物学因素。但究竟为什么自闭症病人不喜欢与人接触,而只愿独处,现在仍然是个谜——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掌握心理操纵术……改变人际关系的心理学 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

    一艘货轮在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尾做勤杂工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托着浪花越来越远……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冰冷的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全身的气力挥动着瘦小的双臂,努力使头伸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船越来越远,船身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的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他对自己说放弃吧。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小孩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之后,下令返航回去找。这时,有人规劝:“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鱼吃了……”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又有人说:“为一个黑小孩,值得吗?”船长大喝一声:“住嘴!”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

    当孩子苏醒过来之后,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孩子回答:“我知道你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船长问:“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孩子回答:“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黑人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是一种幸福,而他人在绝望时想起和相信你会给予拯救,对你而言,更是一种幸福——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识别谎言只能用“测谎仪”吗?

    问:你愿意诚实地回答任何问题吗?

    答:是的。

    问:你的名字是叫×××吗?

    答:是的。

    问:你结婚了吗?

    答:是的。

    问:是你杀了被害人吗?

    答:不是。

    问:垃圾桶里的刀子是你的吗?

    答:不是。

    问:今天你一整天不在家吗?

    答:是的。

    以上这一段对话,也许大家觉得很奇怪,其实这里只是模拟了几道测谎中可能出现的测谎试题。有一年,我国江阴市某地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某张姓女子被发现倒在自家柴房里,从现场勘查来看是被勒毙而亡。警方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女子的丈夫柴某言辞闪烁,且疑点颇多,有最大的嫌疑,但一时却又找不到证据,于是江阴市公安局决定向无锡市公安局求助。第二天下午,无锡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携带新引进的测谎仪赶到,并由专家制定了科学的测谎方案。傍晚6时许,经过了几轮紧张的问答攻防之后,尽管柴某竭力保持镇定,绞尽脑汁自圆其说,依然被测谎仪当场拆穿,心理防线被攻破后,只能低头认罪。整件事情发生在30日下午,夫妇两人因生活琐事起了争执,一气之下,柴某捡起了一根绳子套住妻子的脖子猛勒,谁知就这样把她勒死了,本来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